集安火盆文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0.37
6.2折
¥
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佟大群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204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9670200
上书时间2024-08-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佟大群,男,1979年,辽宁锦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早稻田大学),吉林省政府很好社科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得主,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多年致力于清史及文献辨伪学史研究,已出版论著多篇(部)。2010年,得原中国社科出版社主编王俊义先生、南开大学白新良先生推荐,作者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获“清史纂修工程·研究丛刊”立项资助,2012年由人民出版社。《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是作者潜心研究6年后推出的又一部学术新作,目前学界尚未有同名论著刊行。
目录
绪论
章 文化溯源
一 山东发端
1.盘形鼎
2.盆形鼎
3.环足盘
二 辽东流传
1.盘形鼎
2.盆形鼎
3.环足盘
三 文化关联
1.器形关联
2.功能关联
3.地域关联
第二章 文化发展
一 半岛隐退
1.辽南地区
2.辽北地区
3.且说器盖
二 辽西寄身
1.夏商遗存
2.周代遗存
3.主流炊具
三 路径辨析
1.中原陆路
2.半岛行程
3.貊族足迹
第三章 文化更新
一 声名远播
1.驻足辽西
2.回流辽东
3.三足简省
二 文脉赓续
1.舞台转换
2.貊盘解密
3.陶鼎再现
三 辗转传承
1.饮食新俗
2.集安记忆
3.铁制渊源
第四章 食材辨证
一 肉类食材
1.野生鸟兽
2.家畜家禽
3.小众食材
二 果蔬粮豆
1.山珍菜蔬
2.各种粮豆
3.果汁果脯
三 调味汤饮
1.主要调味
2.保健汤饮
3.药酒药茶
第五章 量材使器
一 烹饪用具
1.炙烤器
2.蒸煮器
3.煎炒器
二 进餐用具
1.豆碗器
2.盆盘器
3.箸勺器
三 宴饮用具
1.杯形器
2.壶形器
3.热饮器
第六章 烹饪溯源
一 或燔或炙
1.说文燔炙
2.技法大略
3.历史典故
二 以蒸以烹
1.解字蒸烹
2.技法大略
3.汉魏名馔
三 且煎且熬
1.释义煎熬
2.技法大略
3.柴炭油脂
第七章 火盆与康养
一 食材与康养
1.食分五味
2.味入五脏
3.五脏滋养
二 食谱与康养
1.食材选搭
2.就餐程式
3.佐餐食品
三 食俗与康养
1.饮食有节
2.因时制宜
3.合食共乐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章 文化溯源
“集安火盆”的祖形器,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山东。在日益活跃的文化交流中,这种器具经胶东半岛,传入辽东半岛,并作为一种新式炊具,催生了“火盆文化”。
一 山东发端
“集安火盆”的祖形器,是发轫于山东的盘形鼎和环足盘。因为今见出土文物中,唯有这两类器具,同时具备“浅腹平底”的器形特征,以及“明火加温”的功能属性。
1.盘形鼎
盘形鼎,因器身如“盘”而得名。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今山东聊城、济宁、威海等地,均有盘形鼎出土,系龙山文化遗存。其中,以聊城尚庄盘形鼎,器形尤其经典。
尚庄遗址,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茌(chí)平区(原茌平县),是鲁西北与豫北、冀南接壤处的重要遗址。该遗址,文化遗存丰富,已清理出土各类陶、石、骨、角器千余件。其中,仅陶器就多达918件,器形主要为鼎、鬻、鬲、罐、盆、瓮、杯、豆、箅等。遗址出土各类陶鼎113件,均为龙山文化遗存,是尚庄遗址的典型器物。其中,包括本书主角――盘形鼎(原报告称作“VIII式鼎”)。
尚庄遗址出土盘形鼎,先后累计11件,皆为泥质黑陶。其中1件(H108:45),通高26.2厘米,口径35.6厘米。器身呈盘形,大平底,浅直腹,子母口,附鸟首形足(又称“鸟头形足”)(见图1-1)。
值得一提的是,尚庄等遗址中,有大量“鸟首形足”出土。这类鼎足,呈弧面等腰三角形,上宽下尖,足面中部,往往饰一条竖堆纹,两侧上部,各加一个眼眶,下部向内微弯。有的有纹饰,有的无纹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较有代表性。(见图1-2)
另据《胶东考古》一书记载,原栖霞县(今栖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曾在该县杨家圈遗址,采集1件盘形鼎(QY:07,原报告称“三足陶盆”),泥质灰陶,轮制,圆唇,宽沿斜折,浅直腹,平底微圜,近于大平底,下附三宽足,足已残,高度不详,系龙山文化遗存。(见图1-3)
我们注意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东干沟遗址,也出土多件盘形鼎(原报告称“圈足鼎”,又称“三足盘”“瓦足皿”),器形与城子崖、两城镇出土龙山文化盘形鼎相似。其中1件,鼎足造型,与杨家出土的盘形鼎相似,加工方法也应大致相同――“由圈足间隔切割而成,足侧缘微内卷。(见图1-4)
2.盆彤鼎
盆形鼎有多种形制,这里特指“浅腹盆形鼎”。山东尚庄、乳山小管村等处,均有出土。具体有圜底、大平底、曲腹、斜直腹等不同形制。
,圜底曲腹盆形鼎。
尚庄遗址出土多件(原报告称“IV式鼎”),鼎身呈盆形,平折沿,直颈,扁圆腹,圜底,V形足。其中1件(H205:1),细砂灰陶,口径33厘米,高17.5厘米,腹有一对称月牙形把手。(见图1-5) 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1件圜底盆形鼎,泥质黑衣陶,口径26.6厘米,高16厘米,直口,浅腹,圜底,曲腹,腹中部有凸弦纹一周和小实鼻3个,鸟首形足,山东龙山文化特征突出。(见图1-6)
第二,大平底曲腹盆形鼎。
尚庄遗址先后出土25件(原报告称“III式鼎”),器身呈盆形,大平底,颈腹间,有一对称双耳,附鸟首形足。其中1件(H119:11),泥质黑灰陶,口径31.6厘米,高30.6厘米,圆唇,侈口,曲腹,腹饰凹弦纹及对称小横盲鼻,鸟首形足。(见图1-7)
第三,斜直腹大平底盆形鼎。
小管村遗址出土的浅腹盆形鼎,器形与前者略有区别。小管村遗址,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小管村西南,是胶东半岛一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2件浅腹盆形鼎,也有斜直腹、大平底特征。
其中1件(T1③b:2,原报告称“I式”),夹砂黑褐陶,口径46厘米,腹高15.2厘米,方唇,敞口,斜直腹,大平底,足残,腹上部,有一对称耳形,附堆纹,另有一道凹弦纹饰。(见图1-8)
另1件(H2:2,原报告称“II式”),夹砂黑陶,口径达67.2厘米,残高17.6厘米,圆唇,敞口,折沿,斜直腹,大平底,铲形足,足外侧饰附加堆纹,并刻划沟槽,腹上部有5组附加堆纹,口部有流,流下有乳丁一对。(见图1-9)
3.环足盘
环足盘,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盘形器:器形似“盘”而有“足”,似“鼎”而“足”异。根据其伴生器类型推断,环足盘,是盘形鼎的异化,都共指同一源头――“盆形鼎”。
山东尚庄遗址、西吴寺遗址等处,都有陶制环足盘出土,均为龙山文化遗存,可分为大平底直腹、小平底曲腹两个类型。
,大平底环足盘。
尚庄遗址出土龙山文化时期陶盘中,有1件环足盘(H75:97,原报告称“III式盘”),形制较为特殊。这件泥质黑陶环足盘,口径14.4厘米,高5.5厘米,直腹,腹饰一周凸棱,大平底,底沿外凸,三环形足,环足较矮。这件环足盘,器形略小,在环足盘中,属于环足较低矮的一种。(见图1-10)
第二,小平底环足盘。
西吴寺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西吴寺村。该遗址出土1件环足盘(H235:7),系龙山文化遗存。这件泥质褐陶环足盘,口径32.5厘米,通高11厘米,素面磨光,圆唇,平折沿,弧壁,浅腹,腹部有三周凹弦纹,小平底,三环形足。(见图1-11)
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在乳山遗址,还清理出土1件较为特殊的环足器――环足杯。这件泥质磨光黑陶环足杯(H4:11),口径10厘米,口残,器高不详,直腹,平底,环足,单把。若非“单把”的造型,其与小型平底环足盘,并无显著区别。 我们注意到,与环足杯一同出土的,还有1件三足杯(H11:12),口径7.2厘米,泥质磨光黑陶,口残,器高不详,直腹,腹部有三道凹弦纹,平底,三实足。
这两件三足杯,除了“实足”与“环足”的区别,并无太大差异,都是“杯”的衍生品。那么,环足盘、盘形鼎之间,是否也有类似关联呢?
我们认为,“环足”可以视为“鼎足”的一种。这种造型的鼎足,既便于加工制作,也有利于火候调节,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因此,环足陶盘与盘形鼎一样,都可以视为“陶鼎”的新演绎、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足盘与盘形鼎,堪称鼎文化中的“并蒂莲花”。
P7-14
精彩内容
今集安地区,处于“辽东半岛南端、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入海口、千山东麓”之间,区位优势较为突出,自古就是东北东部“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火盆”是当地富集多元文化意蕴的地域性美食之一, “火盆文化”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兴盛于汉唐,传承至当下,目前仅见于今吉林省集安地区。集安火盆是辽东古族,根据当地食材及气候特征,将自山东传来的“盘形鼎”,进行了颇富创意地改良和使用,从而形成的颇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烹饪技法和饮食习惯。集安火盆,是史前以来,地域间、民族间文化互动融合的产物。“集安火盆”传承有序,风味独特,是东北特色美食之一。近年来,在笔者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及推介力度,今已建成“火盆美食一条街”,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等栏目也曾相继报道。本书受通化市委宣传部委托,是政府指定的科普读物及文化旅游产品。该书以出土文物为基础,以传世文献为依托,以严谨而畅达的语言,图文并茂,发微掘隐,系统诠释该美食的沿革、特色等文化元素,旨在为东北美食、吉林民生注入鲜活的文化动力,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