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共性技术形成机理与组织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产业共性技术形成机理与组织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88 6.4折 59 全新

库存4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国林,伏开放编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9167184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3725937

上书时间2024-08-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国林,1970年12月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人才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科技厅和农业厅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第三届、第四届决策咨询专家。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20多项。

伏开放,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广东金融学院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广东金融学院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政策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航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在SCI、El、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



目录

1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1.1主要内容.....1.2研究思路

2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特征、分类及识别2.1相关基础概念

2.2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和特征2.3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

2.4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

3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模式

3.1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

3.2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 .....3.3市场主导型的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 .....3.4政府-市场结合共性技术供给模式.....3.5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公私合作模式

4技术链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影响4.1问题描述与符号定义

4.2理论模型构建

4.3算例分析.

4.4结论

5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机理及供求平衡

5.1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供给机理

5.2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需求机理

5.3产业共性技术的失灵分析

5.4产业共性技术的供求平衡与协调

5.5产业共性技术的供求案例分析

6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

6.1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2国外产学研组织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3广东省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管理模式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6.4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模式的优化思路

6.5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模式的具体方式

7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7.1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战略

7.2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的政策选择

8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1.1主要内容

1.1.1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鉴于产业共性技术发展需要多方协作的特性,它也成为促使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市场竞争来看,企业取得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自主开发,即由企业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技术开发,获取新技术。但这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投入属于沉没成本,这就导致研发活动是一种高风险行为。由于技术开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造成了企业对研究成果进行保密,使技术表现出不完全流动的特性。二是向其他企业购买,这要求企业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并有企业愿意出售。在当前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一般不愿意出售新技术,即使有的企业愿意,售价也会十分昂贵,而且其出售技术的技术水平也会有所保留。三是向其他企业学习和共同研发。学习和共同研发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新的技术,,降低单一企业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和共同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产业集群或向产业集群靠拢成为企业追寻产业技术的一个有效模式。如果企业单独设厂,它很难学习到其他企业保密的新技术;如果企业选择进人产业集群,该企业与其他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它所雇用的职工同其他相同或相关企业的职工毗邻而居,雇员们可能共同参加一个俱乐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可能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企业职员的频繁交往和流动,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使集群内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供求信息等在集群内扩散。因此,一些企业为了向其他企业学习高新技术,选择进驻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区域,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途径,获取所需的高新技术。并且,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进行联合开发,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使整个产业受益。从这层意义上讲,对产业共性技术追求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广东省为例,由于产业共性技术自身的特征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促进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广东省区域经济的提升。在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对区域集群影响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对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①建立多种模式的区域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体系,各地要根据广东省各区域的经济水平、资源特色积极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②借鉴国内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各类组织模式,建立依托于国际合作、政府支持、民间组织的各类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③制订地方创新规划,设立必要的扶持基金。地方政府要结合各类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特色产业当前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制定“广东区域共性技术选择计划”,按计划选择重点技术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多渠道融资建立广东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广东各地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增加对共性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④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应用等建立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从而促进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达到促进广东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



主编推荐
null

精彩内容
本书基于市场理论结合博弈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条主线分析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机理,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机理进行学理剖析。在对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形成机理、需求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产业共性技术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共性技术组织管理的分析,全面、客观、真实、立体地展示产业共性技术的组织管理模式,尝试建立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组织管理的创新模式。本书在学理上有助于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高度,首次基于市场理论结合博弈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条主线分析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机理,建立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产业共性技术体系,在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地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特定区域结合产业发展,跨区域、跨产业深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联盟组织管理创新,并进一步深化并推动技术经济学、组织行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