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消费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消费心理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38 6.0折 29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爱国 主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68630

出版时间201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8171745

上书时间2024-08-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以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文化消费发展的实际研究文化消费心理问题,结合案例研究文化产业具体消费行业和产品消费心理,包括影视媒体消费心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消费心理、旅游消费心理、体育文化消费心理、演艺文化消费心理、广告消费心理及文化消费行业管理心理等。

作者简介

  赵爱国,山东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讲授《管理心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案例》等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目录
免费在线读  序
  2004年1月,教育部新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为全国批承担这一专业的四所院系之一,并于当年实现了本科招生。次年春,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与范式,都只能建立在对研究史的总结之上,这是学科块基石。山东大学已故史学名师郑鹤声先生有言:历史系每成立一个教研组,其要工作必是整理学界相关著述之索引。基于这种办学传统,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伊始,即会同历史系、档案系、考古系等,着手基础资料库的建设,并渐次启动《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年卷》的编纂工作。《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按学术编年史的框架,通过“年度学术论著选编”、“评价集成与结论”、“研究总目索引”等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的编纂工作历时7年,出版后获得学术界、文化界的广泛好评,被认为是“涵盖了近30年相关领域中的学术信息和的理论内容,既包括文化产业的概念、定义、逻辑内涵、行业边际、学科特点等学理方面的研究,又包括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行业模式、区域布局、新兴业态、业内典范等方面的宏观理论、政策和案例研究……近700万字的各类索引,更是为文化产业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海量资讯”(《光明日报》2010年3月31日);产业界、政府管理层,甚至央视《新闻联播》等,也对这套历时7年而成的学术年鉴给予了关注。
  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相类似,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也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伊始即已启动,历时多年才完成的一套大学本科基础教材。该套教材所对应的都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备课教案、自编讲义开始,经历过2004年至2012年间的若干轮授课实践和若干轮修改。同时,这也是目前一套由同一所院系的一线授课教师完成的本科基础教材。因而,除了相对严谨、扎实之外,这套教材也适合大学本科教学。
  作为一套由山东大学一线授课教师所完成的教材,自然还会表现出某些“山大特色”,即山东大学师生有关文化产业的某些共识性的理念。  1认为“文化产品”的历史可以追溯久远,但“产业”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则是现代“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一种产业体系。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能源动力,如留声机、照相机、印刷机、播放器、摄影机等可以把一件文化产品按产业的需求海量复制,火车、轮船、飞机又足以把海量文化产品的营销链条无限延展。正是伴随着工业文明体系的建立,才产生了真正产业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产业。  序

  2004年1月,教育部新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为全国批承担这一专业的四所院系之一,并于当年实现了本科招生。次年春,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与范式,都只能建立在对研究史的总结之上,这是学科块基石。山东大学已故史学名师郑鹤声先生有言:历史系每成立一个教研组,其要工作必是整理学界相关著述之索引。基于这种办学传统,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伊始,即会同历史系、档案系、考古系等,着手基础资料库的建设,并渐次启动《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年卷》的编纂工作。《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按学术编年史的框架,通过“年度学术论著选编”、“评价集成与结论”、“研究总目索引”等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的编纂工作历时7年,出版后获得学术界、文化界的广泛好评,被认为是“涵盖了近30年相关领域中的学术信息和的理论内容,既包括文化产业的概念、定义、逻辑内涵、行业边际、学科特点等学理方面的研究,又包括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行业模式、区域布局、新兴业态、业内典范等方面的宏观理论、政策和案例研究……近700万字的各类索引,更是为文化产业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海量资讯”(《光明日报》2010年3月31日);产业界、政府管理层,甚至央视《新闻联播》等,也对这套历时7年而成的学术年鉴给予了关注。

  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相类似,现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也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伊始即已启动,历时多年才完成的一套大学本科基础教材。该套教材所对应的都是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备课教案、自编讲义开始,经历过2004年至2012年间的若干轮授课实践和若干轮修改。同时,这也是目前一套由同一所院系的一线授课教师完成的本科基础教材。因而,除了相对严谨、扎实之外,这套教材也适合大学本科教学。

  作为一套由山东大学一线授课教师所完成的教材,自然还会表现出某些“山大特色”,即山东大学师生有关文化产业的某些共识性的理念。

,关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共识有两点:

  1认为“文化产品”的历史可以追溯久远,但“产业”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则是现代“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一种产业体系。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能源动力,如留声机、照相机、印刷机、播放器、摄影机等可以把一件文化产品按产业的需求海量复制,火车、轮船、飞机又足以把海量文化产品的营销链条无限延展。正是伴随着工业文明体系的建立,才产生了真正产业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产业。

  2认为“农业文明”关联的只是“文化产品”,“工业文明”关联的是“现代文化产业”,而数字技术关联的则是“当代文化产业”。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响,就是使文化产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利润,“文化产业”也因此而成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或“块暴利蛋糕”。但是,这也同时提醒我们,不能笼统地把“文化产业”认定为“朝阳产业”,只有数字技术所催生的“当代文化产业”才是“朝阳产业”。从这一意义上说,以“三屏产品”(电视屏、网络屏、手机屏)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关于文化产业的公众认知和理论导向,我们的共识有四点:

  1认为“文化、创意、财富”是文化产业三个质的表达元素,也是“文化产业”、的诠释。

  2认为“文化”经过“创意”而产生“财富”,这之间并不存在“阿里巴巴”式的神话,存在的永远是《资本论》中所描述的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而且,与工业、农业相比,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是“弹性”而非“刚性”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一产业更大的风险性。因而在宣传文化产业是“黄金产业”、“块暴利蛋糕”的同时,更应突出“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这一往往被忽视的观点。

  3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普及、提升文化的功能,又始终包含着强烈的“反文化性”。

  4高度认同“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点和优势所在”。200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2003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的李铁映撰文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累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和文化哲学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是一笔怎么估价也不过分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可观的优势。”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产业优势与特征的科学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强烈的导向意义,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就是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大国”变为“文化产业强国”。这其中,历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可能是关注的方向。

  第三,关于近30年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学理架构”和当下的学科建设,我们的共识有三点:

  1认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近30年的中国出现,并不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概念的简单转译,它的生成,可以直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对知识分子地位的认定:由于当时知识分子已从“臭老九”跃升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于是各个“知识部门”,如教育、文化部门等,也就与“农业”、“工业”一样,成为“一种生产部门,一种产业部门”。正是在这种理论思维的推动下,“第三产业”的概念在1980年前后即为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第三产业”作为一个包含着“知识生产”在内的术语,又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因而早在1981年就出现了“文化的产业化”的说法,出现了“第四产业”与“精神经济学”之间的讨论,至1987年就出现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尽管当时尚无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但是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望文生义”的优势十分明显,与中国传统思维的路数亦十分吻合——无需定义和解说,即可粗知内涵。正因如此,“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才能超越“第四产业”、“精神经济学”,以及后来的“文化工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外来概念,被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普遍接受。“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中国度出现的时间是1987年,远早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为学界所引介的“文化工业”,因而“文化产业概念的内生性”,是近3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学理性起点”。

  2认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始于近十年,但关于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则贯彻于近30年。其中重要的节点是:1979年以来经济学界关于“精神产品”和“知识价值”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关于“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精神经济学”、“文化市场”、“文化个体户与经纪人”、“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大众消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产业”概念的度出现,以及20世纪90年代有关“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的诸多讨论;2000年以来关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讨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文化产业研究等等。对这些节点进行整合性梳理,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石,也是创立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3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教育部新设的一个十分年轻的应用型专业,就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可以简单表述为:既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也要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以及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复合型人才。但就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重心而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显然应该与具体的工艺美术设计、图书编辑出版、游戏创意、景区规划,以及演艺产业、广告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所区别。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应该突出“通识意识”、“学问意识”和“经典意识”,要从学术史的梳理中奠定这一应用学科的学理基础;要引导学生关注工业革命以来有关“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的经典文献,关注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在文化与文化产业问题上的深度思考,从而保持大学教育应有的内在思想的活力、反省能力、质疑能力和价值动力。换言之,“文化产业”这一学科所面对的问题可能现实、政治和经济,但大学教育和学科建设仍应该与“现实”、“政治”、“经济”拉开距离,要努力建立并坚持大学自身的学术话语,并依据大学应有的治学逻辑设计学科建设的路径。

  以上理念和观点主要体现在《山东大学关于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议报告》(2003年)、《山东大学关于建立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论证报告》(2003年)、《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2004年)、《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2006年)、《加强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2006年)、《文化创意财富:三论“文博会”主题词》(2006年)、《论文化、创意、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2006年)、《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2006年)、《也谈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2006年)、《1987: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节点》(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8年卷出版说明》(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2年卷说明》(2009年)、《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要有四大意识》(北京大学第七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主题发言)(2010年)、《济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济南市政策研究室委托课题结项报告;文化部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讲义)(2012年)、《数字技术与当代文化产业》(济南市第三届青年科学家论坛主题发言)(2012年)等相关文献和著述中。山东大学的各位同仁在教学和研究中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思考和讨论也较多,所形成的共识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渗透、沉淀在这套教材的相关章节之中。这也使得这套教材有了一些区别于其他著述的显著特色。

  这套“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的出版,得益于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和赖炳伟先生的促成,从选题调研、审定编写提纲、编稿到今天的付梓,时间已过去了一年多,这期间,赖炳伟先生以及责任编辑们的工作热忱和辛劳,感动了我们每一位作者。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努力,这套教材可能还会以内部讲稿的形式存在若干年。

  《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年卷》的编纂和这套教材的出版,大致夯实了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但能否在这一基础上更筑层楼,显然还有待更多的努力。

  是为序。

  王育济

  2012年8月23日

主编推荐
  赵爱国主编的《文化消费心理学》以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文化消费发展的实际研究文化消费心理问题,结合案例研究文化产业具体消费行业和产品消费心理,包括影视媒体消费心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消费心理、旅游消费心理、体育文化消费心理、演艺文化消费心理、广告消费心理及文化消费行业管理心理等。 

精彩内容
  本书以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结合文化消费发展的实际研究文化消费心理问题,结合案例研究文化产业具体消费行业和产品消费心理,包括影视媒体消费心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消费心理、旅游消费心理、体育文化消费心理、演艺文化消费心理、广告消费心理及文化消费行业管理心理等。

  • 文化消费心理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