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75
6.0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潘福林,姬霖,张春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6107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7992336
上书时间2024-08-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第1章 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概述
1.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提出
在国外,不同的研究人员根据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基础的不同,将产业集群理论划分为五种类型:第一,是以新古典传统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第二,是以传统与现代经济地理学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第三,是以苏联解体以前的产业综合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该理论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第四,是以新产业区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该理论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第五,是以竞争战略作为理论研究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理论。
1.1.1 以经济学的新古典传统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
新古典传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在新古典传统理论中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而这种思想正是规模报酬会逐步递增的主要原因所在,也就是说所谓的规模经济,其实质即专业化分工①。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还提出:劳动分工要以较大的市场为前提,因为分工是在劳动人数密集的条件下出现的,如此多的人共同劳动,将会提供相当大的产量,只有较大的需求才能使分工效率得到实现。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指出: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在于使个别劳动趋向专业化,一个劳动者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专业劳动,可以使其技能迅速提高,同时避免了从一种劳动转向另一种劳动的时间损失。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些弊端。
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用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