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行为管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组织行为管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34 6.2折 46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国元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6064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8628033

上书时间2024-08-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国元,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主任等。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现代管理中的心理与行为》、《人际沟通》、《公共关系:从理论到实务》、《公共关系理论与操作》、《哲学与当代文化》、《社会转型中的观念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若干管理问题研究》等。主持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与成.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研究》,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型企业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创建的研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 

第一节 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 心理、个性与行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知觉与行为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第三章 招聘、培训与绩效评估 

第一节 人员招聘


第二节 人员培训 

第三节 绩效评估


第四章 工作压力与职业生涯 

第一节 工作压力及其处理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及其开发 

第五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 

第一节 激励与激励理论分类 

第二节 行为动力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行为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反馈型激励理论 

第六章 群体有效性与群体凝聚力 

第一节 群体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 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及其作用


第七章 从众、冲突 、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 群体中的从众 

第二节 群体中的冲突 

第三节 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八章 沟通与沟通绩效 

第一节 人际沟通及其要素 

第二节 沟通绩效的提高 

第九章 领导与决策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力及其影响力 

第二节 领导特质理论 

第三节 领导行为理论 

第四节 领导权变理论 

第五节 领导与决策


第十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工作设计 

第一节 组织结构设计


第二节 组织工作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理论

主编推荐

 本书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实用,二是易读。 

 本书既面向管理实践,从内容取舍、详略安排、案例选择、环节设计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管理实际,缩短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距离;又面向管理 

 者,从文字表述、要点提示、资料辅助、阅读拓展、复习思考等方面,都尽可能为读者减少困难,提供便利,增加助力。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本面向管理者的组织行为学入门读本。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科学,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同时,也是一门关于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的管理科学。人的行为在组织条件下会有一些特殊性,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条件下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关于组织条件下人类工作行为规律与调控方法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更要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符合人类行为规律的调控人类行为的方法,使管理者能在管理实践中科学地管理人的行为。 

媒体评论

                                                                                    
                                            

第一章 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
 
【本章要点】
●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象与特点
●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  学习、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与意义
 
【引子】
有个民间笑话说,清末慈禧主政时,有一次大内总管李莲英为了哄慈禧高兴,就让一些小太监分作两队为慈禧表演踢足球。没想到球场上小太监们你争我夺的卖力表演反而惹得慈禧一脸的不高兴。她申斥李莲英,“一个皮球是什么好东西,让这么多个孩子争得连跑带喘的!去!多弄几个皮球来,让孩子们一人一个抱着玩去吧!”
虽说这是个荒诞不经的笑话,但却蕴涵着一个道理,当一群人共处时,会出现某些在个人独处时没有的特殊现象,如竞争、合作、冲突、从众等等,而且这些现象是有规律的,可以调控的。组织行为学就是要研究在组织条件下,人们的活动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如何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来调控人们的活动,从而减少内耗,提高人们活动的效率?
 
第一节   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与组织的要素
要搞清楚何谓组织行为学,首先要搞清楚何谓组织,构成组织有哪些必要要素。
1.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单位”。曾几何时,“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不证自明的公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为本”的“人”并不是抽象地、孤立地生存着的,而总是具体地生存于一定的“单位”之中的:出生在医院里,成长在学校里,工作在公司里,终老在敬老院里等等。这里的医院、学校、公司、敬老院以及机关、政党、军队、研究所、社会团体等等中国人所习称的“单位”,在管理科学中被称为“组织”。
究竟什么是组织?这似乎是个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正确地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组织,如企业是经济组织、政党是政治组织、学校是文化组织、军队是军事组织等等。但要给组织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所谓组织,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背景链接】
组织一词的演变
汉字中“组”与“织”都以“丝”为偏旁,可见原本都与纤维有关。“组织”有时是指纤维的编织过程。如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有“素丝组之,良马五之”[1]的诗句。这里的“组”字就是指把丝编结起来的意思。其后的《庄子》中有“耕而食,织而衣”[2]的记载。其中“织”也是指制作布帛的过程。“组织”除可以用作动词,指纤维编织的过程外,也可以用作名词,指纤维编织的成品。如古人用作佩玉、佩印的一种宽而薄的丝带就被称为“组”,锦缎中也有被称为“织锦”的品种。由于“组”与“织”意义相近,有时也可以连用。如《辽史》中就有“饬国人树桑麻,习组织”[3]的句子。如今,“组织”专指纤维的原义在生活中已经不大常用了,它更多是用来指人,可以指人的集合过程,如组织民众、组织晚会,也可以指人的集合体,如党团组织、政治组织等。
英文中“组织”一词“organization”源自生物的“器官”
一词“organ”,现在常用于指人的集合体,如“political     organization (政治组织),也可以用于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构造,如“war organization(战时编制)
总之,“组织”一词无论中外,原本都不是指人的,现在也不是专门指人的,但在其各种意义中,都有指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基本意味。今天我们通常主要是在将一些元素结构为一个整体这个意义上用“组织”的一些引申义,如为召集会议而集合人员可以说“组织会议”,为写文章而综合资料可以说“组织材料”,当然人的集合体也可以称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等。包括组织行为学在内的管理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组织”这个概念的。
2.组织的要素
现实生活中的组织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组织相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组织必须拥有一定的建筑物吗?似乎是,如企业有车间,医院有诊室,机关有办公楼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拥有车间还是卖场来区别工厂与商场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离开营房而正在战场上作战的军队不是组织呢?可见建筑物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使用一定的设备吗?似乎是,如工厂有机床,军队有武器,医院有器械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使用收割机还是采掘机来区别农场与矿山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不使用一定设备的政党不是组织呢?可见设备也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统一着装吗?似乎是,如军人穿军装,学生穿校服,医生穿白衣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身着警服还是球衣来区别警察与球队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没有要求员工统一着装的公司不是组织呢?可见服装还不是组织的共性。
组织必须营利吗?似乎是,如工厂要营利,商店要营利,公司要营利等等,我们也确实可以凭借不同的营利方式来区分工厂与银行是不同的组织。但谁能说不营利的红十字会不是组织呢?可见营利仍然不是组织的共性。
那么什么才是组织的共性呢?
1)组织的细胞----一定数量的人
任何组织,最基本、最明显的构成要素就是人,而且是一定数量的人。没有人或只有一个人,我们都不会认为它是一个组织。建筑物不过是人工作的场所,设备不过是人工作的工具,服装不过是人工作的识别标志或保护手段,营利不过是人工作的成果,它们都是为了人的、从属人的。它们对某些组织是必要的,但对另一些组织则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人”,而且是一定数量的人,才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细胞”。现实生活中,我们将组织人数的多少称为组织的“规模”。如划分大、中、小型企业时,员工人数就可以是一个重要依据。
2)组织的灵魂----一定的目标
就人的本性而言,每个人都有不受他人主宰而独立自主的个人意志,然而加入一定的组织就意味着必须或多或少地放弃一部分个人意志而与其它组织成员保持一致。那么组织何以能使组织成员放弃离心倾向,采取向心行为呢?因为组织拥有一个所有组织成员都希望达到,而以他们个人的力量又无法达到的兼容性的“目标”。目标,而且是兼容所有组织成员利益的共同目标,才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灵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组织的目标来确定组织的“性质”,并根据组织目标的实现水平来判断组织运行的状况。如以利润为目标的组织是经济组织,习称企业,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越成功。
3)组织的身体----一定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组织目标当然无法实现,但如果人仅仅是一群全无规范的乌合之众、各行其是的一盘散沙,那么组织目标依然无法实现。任何组织要实现它的目标,就必须规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分工与合作,使组织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人际关系,而且是规范化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组织行为的物质依托,是任何组织都必须具备的,是构成组织的“身体”。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组织的人际关系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建立在工作关系基础上的一般属于正式组织,建立在感情关系基础上的往往属于非正式组织。
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目标、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任何组织都具有的共性,也是任何组织都具有的必要要素。
 
二、行为与组织行为
要搞清楚何谓组织行为学,还要搞清楚何谓行为,何谓组织行为。
1.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活动”。人的行为分为内隐的行为和外显的行为,内隐的行为即人的心理活动,如喜、怒、哀、乐等等,外显的行为即人的举止动作,如表情、姿态、动作等等。广义上,人的行为既指外显的行为,也包括内隐的心理。狭义上,人的行为常与心理相对应,专指外显的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概念是广义的,指人的全部活动,既包括人内部的心理活动,也包括人外部的举止动作。
【背景链接】
什么是行为
行为这一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动物对刺激所作的反应,既包括动物通过种的遗传得到的先天的本能行为,如蜘蛛生而会结网、蜜蜂生而会采蜜、人生而会出汗等,也包括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到的后天的习得行为,如幼狮从母狮那里学会捕猎、小鸟从老鸟那里学会飞行、人类从交往中学会运用语言等。对于动物而言,这两种行为是并存的。但一般说来,越是高级的动物,本能行为越是少,习得行为越是重要。在最高级的动物即人类那里,由于幼稚期较长,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仅是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特别是标志人类本质特征的那些行为,如人能进行逻辑思维、能为理想和信念而工作等等,都是习得行为,即使是人的那些本能行为,也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学习的因素和影响。如人类性行为本来属于本能行为,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性行为中已有了太多的婚姻、家庭、价值观、道德、法律之类习得成分,本能在人类性行为中已不具有决定意义了。
2.组织行为
组织本来是人造的,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出来的一种工具。然而组织一旦出现,它就反过来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力量,一种生活的前提,制约着人的一切行为,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组织成员而度过一生中绝大部分时光的:年轻时我们是学校里的学生,成年后我们成了公司里的职员,老年时我们又成了养老院里的病人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绝大部分需要也都只有通过与组织交往才能实现:我们在商场里购物,在企业里领薪水,在医院里看病等等。所以,真正活生生的人都是组织中的人。人们常说,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是社会动物。其实,这也就具体地表现为人是有组织的动物。
既然人都是组织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组织这个条件下来认识人的各种行为。所谓组织行为,就是指在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人的很多行为在组织环境中与个人独处时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爱睡懒觉的人,星期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但星期一必须强迫自己在早晨7点钟准时起床,9点钟准时走进办公室,因为他在星期天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个人,在星期一则是不能自由支配时间的组织成员。我们还会发现,人的某些行为是只有在组织环境中才会发生的。例如,激励下属工作积极性、执行上级决策、协调人际关系、调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