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散诗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流散诗学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3.56 6.4折 9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中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33888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381916

上书时间2024-08-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中举,文学博士,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市首届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临沂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十大师德标兵、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单位理事、外新史学会、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社科、山东省社科专家库成员,临沂市社科专家组成员,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流散诗学、外国文学、跨文化传播、比较文学等研究;主持 课题《流散诗学研究》、 课题《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研究》、山东省课题《沂蒙精神的多维艺术表现与传播研究》等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主要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的众多作者引用多次。主编或参编 、省级高校立项教材8部。获得全国 声像作品 编剧奖、山东省 社科成果奖、市社科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代表作主要有:1.专著《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版。2.专著《奈保尔:跨界生存与多重叙事》(作为上海师大 重点学科成果出版),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3.专著《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与黑人文化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4.专著《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研究》( 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5.专著《微传播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多次重印。6.主编:《新编传播学教程》(学校立项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多次重印7.主编:《逾矩的课堂——跨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版。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流散及其文化后果6

第一节“流散”疏证6

一、西方学界对流散历史演变的探讨与内涵界定6

二、中国学界对流散的讨论与界定14

第二节古希腊大流散及其文化后果22

第三节犹太流散及其文化后果24

一、古埃及、希腊犹太流散族群及文化后果26

二、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犹太人流散族群及文化后果30

三、美国犹太流散群体及其文化后果33

四、德国犹太流散族裔的特殊命运与文化后果37

五、欧洲其他地区的犹太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41

第四节华人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47

一、早期贸易为主的华人流散群体47

二、鸦片战争以后华人流散族群52

三、美国华人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54

四、加拿大华人流散及其文化后果57

五、英国华人流散族群及文化后果58

六、法国华人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61

七、东南亚华人流散族群及其他文化后果62

八、日本华人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68

第五节黑人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69

一、种族主义思想——白人社会对流散黑人族裔的人为文化建构70

二、黑人流散族群的民族意识觉醒与文化自觉建构71

三、黑人民权与政治权利的立法——流散族群文化融入的保障75

第六节俄罗斯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77

一、中国俄罗斯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77

二、欧洲俄罗斯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85

三、美国俄裔流散族群及文化后果89

第七节印度(南亚)流散族群及其文化后果90

一、渐行渐远的母语——印度流散族群的共同命运92

二、印度流散族群的跨国网络化、语境化身份94

第二章流散文学99

第一节古希腊战争流散者的思乡文学101

一、故乡伊塔卡岛——流散者生活、文化的记忆与精神家园102

二、流散者海外环境中的身份变异与坚守104

三、返乡之旅——奥德修斯自我身份的寻找与回归107

第二节犹太流散文学110

一、《圣  经》:流散文学的伟大源头110

二、犹太流散文学的流变118

三、犹太流散文学的“流散性”125

第三节华人流散文学143

一、美国华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44

二、加拿大华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48

三、欧洲华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53

四、东南亚华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59

五、澳大利亚华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70

第四节黑人流散文学174

一、美国黑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75

二、英国黑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90

三、加拿大黑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198

四、加勒比黑人流散文学及流散特征206

第五节俄罗斯流散文学210

一、忧郁风格见长的“巴黎音调”213

二、男性风格突出的“中国声调”217

三、复调风格的“美  国  之音”224

第六节印度流散文学232

一、印度流散文学的分期232

二、两个世界、东方西方的撕扯235

三、流散想象——精神文化家园与文化混杂策略240

第七节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流散文学244

第三章流散诗学252

第一节勃兰兑斯的“流亡文学”评论模式256

一、流亡及流亡文学257

二、勃氏的跨学科批评模式对流散诗学建构的启示262

第二节帕克的“边缘人”与移民报刊研究模式267

一、帕克边缘人理论与民报刊绘出的流散族群图268

二、边缘人理论的发展275

第三节20世纪移民理论对流散诗学建构的作用277

一、推拉理论模式及启示278

二、熔炉、同化融合模式及启示279

三、经济移民理论及启示283

四、跨国主义模式及启示284

五、跨文化传播理论及启示287

第四节后殖民理论对流散诗学建构的重要作用289

一、后殖民理论与流散研究的时空共振学缘关系289

二、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思想及流亡诗学模式293

三、斯皮瓦克的“他者”及“底层人”模式的启示301

四、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与少数族文化身份308

第五节文化身份:流散诗学建构的核心问题317

一、反抗式追寻模式:法农对黑人文化身份理论思考320

二、萨义德的文化身份模式324

三、斯图亚特·霍尔的流散族裔文化身份理论328

四、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模式与早期全球化研究340

第六节流散批评的兴起与理论化351

一、谢弗尔的“流散政治”与“三方组合网络”模式353

二、萨夫兰流散研究的“流散—回归”模式357

三、罗宾·库恩的“全球流散”模式与“流散动力”说360

四、吉尔洛伊的“黑色大西洋”与多重混杂模式365

五、苏德什·米什拉的“流散批评”模式建构375

余论流散诗学的跨学科整合特征397

参考文献403

后记409

精彩内容
该书稿以流散文学和流散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流散文化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流散文学创作及其审美规律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涉及文艺学、文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跨文化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它以流散文学为研究核心,辐射到流散文化、流散社区与流散族裔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它借鉴与整合跨学科理论,以跨文化传播学、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论研究流散相关问题,以比较方法研究流散文学的艺术与审美融合、混杂与再生,以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研究流散族裔、跨界婚姻与人种杂合问题,以文化地理学、语言学视角探讨流散族跨界后的语言与文化转换、互渗、混生问题等。 作者明确了流散、流散文学、流散诗学的内涵与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勾勒出主要流散族群流散行为、流散文学的时间之“流”与空间之“散”两维状态,初步形成了流散族、流散文学谱系,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流散、流散文化、流散文学、流散诗学话语体系,提炼出了一些新的文化、文学生成模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