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一平,曾出版著作《精神的崇高和生存的卑微》、《心灵的台阶》等。现供职于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
内容摘要
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在它的眼中方寸之地最美。当它听到对井外世界的描述,或者,当它受到招引,怀着探求究竟的心跃出了井口,据说,痛苦便开始了。
导致它痛苦的缘由是“一跃”之错,还是“外界”惹的祸?没人能说明白。哲人说,世界最大也最小。当我们想用掌握的尺子把它完全数据化地技术化地测量个究竟,我们就仿佛感受了魔法,因为会有源源不断的意外发生。
但当我们的心有一份虚空,我们就能够把世界装在心里,因为世界是有一份虚空的,那虚空就是它的不可探究性,就是它的无限性,测量目的总是无法达成。
我们的心也可以有这种属性。但我们的技术没有。自信但不自以为是,自由但不放任自流,自勉但不高不可及。穷人的朴素是寒酸与无奈,富人的朴素便轻易成为了美德。俭朴其实是富人的专利,就像奢侈是富人的特权一样。因此,要求穷人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最莫名其妙的一件事。
俭朴的前提是有铺张的可能。所谓百诱不惑,那是因为已经有了一个诱惑。失去现在必然失去将来,输掉了今天也就意味着输掉了明天。“失去”是一个微妙的概念。有时候“失去”是本质的失去,有时候只是一个表面的形式,本质上却是“获得”的必要基奠和序曲。做人少不了周旋,但要把握好方向,不然转了一圈后会蓦然发现自己不见了。重新找回来便很是困难。错误和挫折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这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总结。但有的错误将把我们逼至绝境。很难想象,一个长期貌神分离的人,神却不受貌的影响。聪明的人从自身的错误中接受教训:智慧的人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得经验。
然而,有些事确非亲身感受就不能深刻领会,非得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教训不可。对“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种说法,我以为极是。既然上苍让人经历不同年龄段,那么,每个年龄段自有它特定的天然的行为。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吃了睡睡了吃,还时常莫名其妙地哭,这是他的正常,是他的特权,假若过了这个年龄再这么做只可能是生病,或者是“脑袋进水”。对他人的最深刻的同情往往是自己经历了同样的苦难后产生的。只有用自己的身心感受了,才会进驻他人的心中。造物主在创造人的时候就己把人设定在满足与不满足之间,幸福与不幸福之间,痛苦与不痛苦之间,快乐与不快乐之间,使其永远徘徊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永远生活在无数次选择之中,这也正提供了生命的要义。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