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77 6.0折 33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汉潮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68506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3元

货号7966714

上书时间2024-08-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熊捍朝编著的《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就是作者二〇〇九年春天离开首都学校、赋闲巴山蜀水后得到的一分收获。《中国青少年教育方法》既是一位老年父亲修心自省、教育子女、立身社会、处世做人的心得体会,又是一个老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青少年的切身感悟。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篇 教育孩子树德
第一章 启迪孩子修心
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
启迪孩子修炼孝敬心
启迪孩子修炼仁爱心
启迪孩子修炼自信心
启迪孩子修炼忠诚心
启迪孩子修炼宽容心
启迪孩子修炼进取心
启迪孩子修炼感恩心
第二章 指导孩子正念
指导孩子纠正不孝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自卑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自私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嫉妒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任性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自傲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逆反的心念
指导孩子纠正霸道的心念
第三章 帮助孩子养性
帮助孩子养成领先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负责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快乐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善思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谦逊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稳健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坚忍型性格
帮助孩子养成交际型性格
第四章 培养孩子习惯
培养孩子正视现实的习惯
培养孩子孝忠两全的习惯
培养孩子善于学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敢为人先的习惯
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习惯
培养孩子正确花钱的习惯
培养孩子跨越逆境的习惯
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培养孩子感念荣辱的习惯
培养孩子牵手合作的习惯
培养孩子保护安全的习惯
培养孩子开拓创新的习惯
第五章 教导孩子做人
教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
教导孩子正确自己思路
教导孩子掌握成功方法
教导孩子总结经验教训
教导孩子掌握说话艺术
教导孩子娴熟办事技巧
教导孩子拥有良好人脉
教导孩子写正“人”字
第二篇 教育孩子益智
第一章 启迪孩子智慧
启迪孩子懂得为谁学习
帮助孩子感悟读书意义
指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章 开发孩子智力
教育孩子学好每门功课
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做好差生转化进步工作
让电视电脑成为好伙伴
掌握赞美批评孩子技巧
第三章 检阅孩子才智
教育孩子迎接教学考试
选好专业实现就业梦想
第三篇 教育孩子健体
第一章 把握强身要素
让孩子拥有愉快心情
良好孩子的人际环境
爱护保健孩子的五官
让孩子学会科学餐饮
父母同孩子一起锻炼
第二章 培养健康习惯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育孩子防范早恋
第三章 确保安全第一深化生命意义
确保安全第一深化生命意义
第四篇 教育孩子审美
第一章 讲究心灵美
启迪孩子修身正己优美心灵
预防腐朽文化侵蚀孩子心灵
第二章 讲究语言美
指导孩子文明修身优美语言
教育孩子告别粗鲁讲究文明
第三章 讲究行为美
要求孩子健康修身优美行为
教育孩子不赶时尚不追名牌
第四章 讲究环境美
帮助孩子科学修身优美环境
读懂孩子共创良好成长环境
第五章 追求生活美
鼓励孩子艺术修身优美素养
教育孩子感受生活中真善美
第五篇 教育孩子勤劳
第一章 热爱劳动懂得生活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美德
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让孩子快乐做生活的主人
第二章 动手动脑培养能力
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
同孩子一起寻找事物的“为什么”
第三章 开拓进取创新未来
让孩子手脑并用拥有创新能力
肯定、欣赏、赞美孩子的创新
让孩子梦想翱翔在奇思妙想中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让青少年茁壮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篇 教育孩子树德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以德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佛、道、儒、医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其首要宗旨:佛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主张“心存善念,不修自炼”,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医家主张“救死扶伤,奉为人道”,都把道德心性放在首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人的心目中,“道”,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德”,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因此,闻“道”,必须修“德”,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财富。
  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我们,只有根植于社会,加强个人品质的修养,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襟怀坦荡,诚心做人,积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才能肩负治国理政、富民强国宏伟大业的光荣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学校文凭更重要。“人”字,是由简单的一撇一捺所构成。如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就要教育孩子担负起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让这个家庭生存、发展起来。如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片天空,自立于社会,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教育孩子树立道德观念,提高思想素质,规范言语行为,具有立身处世、求真做人的品质和本领。依靠诚信、善良、礼貌和文明,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心中有他人的人,就应该对父母敬重孝顺,对朋友坦诚热情,对同志实在真诚,对群众亲善关爱,在社会生活中,树直形象,挺立起来。同时,依靠思想、意志、精神和力量,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就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逐步实现自己的抱负,铸就自己的品格,夯实高屋建瓴的基础,在社会竞争中,战胜艰险,发展起来。而修炼心态、正确心念、美化性格、优良习惯、科学做人正是孩子成才、科学发展、创造福祉、辉煌未来的根本。因为,心念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人生跟着改变。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孩子树德过程中,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启迪孩子修心、指导孩子正念、帮助孩子养性、培养孩子习惯、教导孩子做人,掌握德育的精髓: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遵纪守法、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让现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一章启迪孩子修心
  中国传统文化讲“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内圣外王”,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内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才能“外王”,为社会作出贡献,“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生存发展。在修养方面,“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就是按照规格、比照要求,进行磨制、修整与提高,让心念臻于完美。“养”就是涵养、培育和陶冶,进行养成、充实与升华,使性格优化健美。
  在现实生活中,心态就是人生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判断,心态主宰成败,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成功命运的指南针。我们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因为,“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我们感到生命的高贵和快乐”。一个人如果他的心理健康,即使身体残废,意志却很坚强,能够勇克时艰,战胜困难,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获得成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他有健康的体魄,因为精神空虚,不思进取,犹如思想残废,根本不是一个健康有为的人。因此,教育孩子拥有心理健康,就必须修心,保持良好的心态。修心以正确心念,正确心念以培养性格,培养性格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以更好做人。一个人只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正确对待,始终对生活与前途充满信心。这不仅有利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有利于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受到教育,健康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广大父母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修炼,共同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广泛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主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有一颗童心,抛开“父母”、“大人”等身份,接纳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理解你、认同你、相信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诚与孩子一起修心养性,共同参与健心活动,在亲子互动、彼此勉励中,加强心理建设,双双赢得可贵的健康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密切相处,跟他们频繁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注意他们的反应和态度,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出快乐、高兴、激动等积极的情绪,相反则会产生失望、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活动能力,消极的情绪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极端消极的情绪还会使孩子的智力下降,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可见,孩子的情绪是随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观察孩子情绪的变化,根据外部刺激可以转化孩子情绪的规律,随时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抑制消极情绪,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之中。通常,父母心平气和对待孩子,避免使用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与孩子说话,让孩子亲近父母,信任父母。孩子有了疑问,等孩子把话说完,并且耐心解答,做出满意的回复,让孩子贴近父母,热爱父母。父母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以免产生代沟,与孩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在互相理解中,深厚亲子情缘,实行家庭民主,让孩子在完全可以信赖的父母关心和爱护中慢慢长大。其实,亲子的情缘和话题源于生活,这就需要父母通过身边事物,培养出孩子对事物的敏锐与好奇心,提高孩子的观察力,焕发出孩子热爱生活的激情,让孩子在愉悦生活中茁壮成长起来。
  在孩子学习中,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疏忽。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切忌存在无效的说教、烦人的唠叨、过激的言行、紧张的家庭气氛、僵持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心烦意乱,焦虑冲动,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理解,很多父母重视孩子学习,但是,要求过高,期望值过大,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心理误区。以致孩子萌生厌学情绪,产生学习、生活甚至工作障碍,养成不良习惯,后果十分严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值得父母与孩子在共同修心中探索、思考、研究,找到教育孩子认真学习的答案。
  在与人交际中,孩子的意识行为值得关注。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人的精神、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孩子与亲人、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同学的关系等社会交往能力又决定着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孩子,为了未来,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实践证明,应当从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开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培养出孝敬、仁爱、自信、忠诚、宽容、进取和感恩心,开创孩子的美好未来。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青少年孩子共同修心的核心价值和重大意义,应当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它可以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充分发挥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双边互动、康乐吉祥、科学发展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共同修心。在家庭教育中,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正确解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就会在共同进步中快乐生活每一天,就会迎来青少年的科学发展,我们的接班人就会茁壮成长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博古通今,共同进步。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如同有了七音八调的差异,才演奏出美丽动听的音乐。在绚丽多姿的国际环境中,父母应该引领孩子,不辱使命,学会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学会处事、共事与做人,让多样性文化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浩浩荡荡,奋勇向前。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传承着不少心理教育的文化资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决定着孩子的一切,智慧的父母教育出智慧的孩子,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父母和青少年在智慧的家庭教育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孟母三迁与断织》的故事,它讲述了孟母教子的感人事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孟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跟妈妈相依为命。最初,他们住在乡下,他家附近的小山上,有一块墓地。经常有出殡的人群路过家门口,小孟轲常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效仿着他们,做些抬棺材、挖坑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教育不利,就搬到了街上。然而,他家的附近住着几个屠户,天长日久,小孟轲竟然和小朋友一起玩起学着杀猪卖肉的玩意儿。孟母认为这样会耽误孩子前程,于是又搬了家。经过郑重的选择,他们搬到一个学校旁边住了下来。每天,小孟轲看着孩子们上学放学,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便又学着他们读起书来。孟母看到孩子喜欢读书,非常高兴。当时,孟母十分注意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确很有见地。小孟轲上学读书了。有一天,孟轲因为贪玩,没等到放学就跑回家来。当时,孟母正在织布,也知道孟轲逃学了,十分生气,拿起织布的梭子猛摔在地,把梭子也摔断了。只见孟母叹口气说:“织布要一梭一梭地穿,日积月累,才能织成一匹布;读书同织布一样,也要一天一天地学,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取得成就。一个人学习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将来是不会成为有用之材的!”小孟轲听了母亲的话,返回了学校。从此,发愤读书,从不间断,进步很快。
  ……

精彩内容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就是以德为中心。中国传统
文化的四大支柱——佛、
道、儒、医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其首要宗旨:佛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主张“心存善念,不修自炼”,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医家主张“救死扶伤,奉为人道”,都把道德心性放在首位。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人的心目中,“道”,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德”,是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因此,闻“道”,必须修“德”,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财富。
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我们,只有根植于社会,加强个人品质的修养,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襟怀
坦荡,诚心做人,积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才能肩负治国理政、富民强国宏伟
大业的光荣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比拿到名牌学校文凭更重要。“人”字,是由简
单的一撇一捺所构成。如
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个幸福家庭,就要教育孩子担负起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让这个家庭生存、发展起来。如果,让这个“人”字支撑起一片天空,自立于社会,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教育孩子树立道德观
念,提高思想素质,规范言语行为,具有立身处世、
求真做人的品质和本领。依靠诚信、善良、礼貌和文明,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心中有他人的人,就应该对父母敬重孝顺,对朋友坦诚热情,对同志实在真诚,对群众亲善关爱,在社会生活中,树直形象,挺立起来。同时,依靠思想、意志、精神和力量,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就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逐步实现自己的抱负,铸就自己的品
格,夯实高屋建瓴的基础,在社会竞争中,战胜艰险,发展起来。而修炼心态、
正确心念、美化性格、优良习惯、科学做人正是孩子成才、科学发展、创造福祉、辉煌未来的根本。因为,心念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人生跟着改变。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品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孩子树德过程中,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启迪孩子修心、指导孩子正念、帮助孩子养性、
培养孩子习惯、教导孩子做人,掌握德育的精髓: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遵纪守法、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让现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讲“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内圣外王”,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内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才能“外王”,为社会作出贡献,“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生存发展。在修养方面,“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修”就是按照规格、比照要求,进行磨制、修整与提高,让心念臻于完美。“养”就是涵养、培育和陶冶,进行养成、
充实与升华,使性格优化健美。
在现实生活中,心态就是人生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判断,心态主宰成败,健康的心态是我们成功命运的指南针。我们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因为,“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我们感
到生命的高贵和快乐”。一个人如果他的心理健康,即使身体残废,意志却很坚强,能够勇克时艰,战胜困难,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获得成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他有健康的体魄,因为精神空虚,不思进取,犹如思想残废,根本不是一个健康有为的人。因此,教育孩子拥有心理健康,就必须修心,保持良好的心态。修心以正确心念,正确心念以培养性格,培养性格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以更好做人。
一个人只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正确对待,始终对生活与前途充满信心。这不仅有利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有利于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受到教育,健康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了广大父母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修炼,共同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广泛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主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有一颗童心,抛开“父母”、“大人”等身份,接纳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理解你、认同你、相信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诚与孩子一起修心养性,共同参与健心活动,在亲子互动、彼此勉励中,加强心理建设,双双赢得可贵的健康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密切相处,跟他们频繁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注意他们的反应和态度,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出快乐、高兴、激动等积极的情绪,相反则会产生失望、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
P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