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击与思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击与思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55 4.7折 11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毛时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9624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9596679

上书时间2024-08-1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为作家毛时安的评论随笔集,获得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2018年第二批重大文艺题材资助(原名为《文化的潮汐——一个在场者眼中和心中的上海文化》)。毛时安以一个上海作家的眼光,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文艺评论的形式,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文艺评论呼应时代的精神诉求。是文艺评论界献给建国70周年的一份纪念。

目录

序.攀登者的足迹..1

大地的心跳

今夜的寂寞是如此动人..3

感人肺腑的大写之“人”..9

——观赏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

涛声依旧颂英魂..14

——新编沪剧《邓世昌》

盛世演盛事..18

泥土的魅力是永恒的..21

——新版歌剧《白毛女》观后

历史深处飘来的灿烂云朵..27

——观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

“微光”的力量..32

——观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

划过长空的号角..36

——音乐剧《国之当歌》

新版音乐剧《国之当歌》的新期待..42

中国杂技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47

——杂技《ERA——时空之旅》

用舞剧再现英雄与崇高..54

——舞剧《闪闪的红星》

不朽经典的诞生..57

——读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艺术档案

用艺术回应时代的精神诉求..62

——观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有感

追求精神的高度..66

——观长篇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有感

艺术良知的勇气和艺术创作的智慧..69

来自昨天的感动..73

——看电视连续剧《诺尔曼·白求恩》

担当与智慧..78

——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媒体群为大众提供了什么

倾听,燃灯者伟大而平凡的心跳..84

——评广播连续剧《邹碧华》

为《歌唱祖国》而歌唱..88

医学是“仁学”..94

——电影《我是医生》

大气磅礴的颂歌.深情委婉的诗篇..97

——看上海市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诗歌朗诵会

今年元宵灯更红..99

——观上海元宵晚会《盛世和风颂雅韵》有感

顶“天”立“地”..102

——2012电视剧创作“上海现象”的启示

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那些人们..110

——读《国家命运》

风景是昨天的,也是永远的..115

——读王小鹰新作《长街行》

我们回味历史,我们奔向未来..123

精神,顽强地传递..128

文化的书签

给城市注入年轻的艺术活力..135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动向分析

十四岁的华丽转型..141

吹响跨界青年艺术的集结号..145

——观《上海·梦》演有感

飞扬起的旗帜..150

——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思考

人民与艺术共同歌唱..155

——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瞥

为了中国的鲁道夫们..160

——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引起的思考

更热情地关注刚刚破土的幼苗..164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五年有感

活力,源自不断地创新开拓..16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71

——《时代风采,艺术魅力——好剧论坛》述评

绽放与飞舞..174

——一个目击者眼中走过五年时光的“扶青”计划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担当和思考..185

为中国电影提供创新思维的动力..191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述评

为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光荣与梦想..194

——写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届电影节.追梦.筑梦.圆梦..200

——为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而作

向天而歌..205

——写在上海京剧院国家大剧院演之际

共和国盛典的精神喜宴..211

为了生命的尊严和光荣..217

来自黄浦江的文化涛声..220

——写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度进京展演之际

上海、中国和世界同时奏响进行曲..226

心,在家里..229

——上海市民文化节随想

书香拂面溢申城..233

情感的歌唱

交响合唱《启航》歌词三..239

思绪,翻腾在启航的波涛中..243

——关于交响合唱《启航》的歌词创作

今夜,我们深情地怀念..250

——纪念同志百年诞辰

人民的致敬,上海的致敬..253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词、解说词

把心交给人民..265

——从1991到2014,“上海文学艺术奖”这样走来

岁月·生命·艺术..269

——他们何以令人动容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274

——为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交响朗诵音乐会诗歌而作的解说词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280

新天地的月光..283

蓝天下的至爱..286

——《十五年慈善路》大型画册文字

两代人的接力..292

——为建党90周年而作

芦苇的思考

民国神话真的那么神吗..299

——关于当下知识写作的新意识形态化倾向与思考

回归朴素..306

——必须制止的豪华大晚会

一种不适当的文化导向..309

——关于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市场:动力抑或阻力..314

——关于市场之于艺术二重性的一点思考

恶之花开向何方..318

——从《黑洞》《雍正王朝》热播说起

关于国产电影市场的主体问题..321

谢晋和他身后的空白..325

高天流云..32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文艺之一瞥

从《于无声处》到《商鞅》..334

——三十年戏剧艺术的一点思考

三十年,与大时代相随相携..341

且听新翻杨柳枝..352

独立而真诚的精神守望..362

上海文艺批评漫谈..367

文艺批评同样需要“真善美”..374

评论要为戏曲生存发展创造舆论环境..377

时代、艺术和我们..379

——在上海中国画院的一次讲座

点燃梦想的新火种..392

——中华神话的当代性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397

文艺观象三题..406

文化人才培养要雪中送炭..412

为《文化新人榜》叫好以后..415

好主意需要好机制..424

上海能否续写电影产业的传奇与辉煌..426

——关于作为传统产业的上海电影产业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他们真的是座桥..435

——上海剧协六十年纪念的一点感怀

为了像蓝天下阳光一样的作品..438

——学文艺讲话的一些体会

站在新的高点上..443

——学文代会作代会重要讲话的一点体会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怎么办?..446

——期待星汉灿烂的文艺盛景

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要长期努力..449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典范..453

——学文代会、作代会讲话一得

深入生活,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457

提出了现代治国理念..461

——答澎湃记者臧鸣问

解读一份上海繁荣文艺的文件..464

后记.时代和文化的馈7

内容摘要
    今夜的寂寞是如此动人

     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看昆剧《班昭》了。我几乎是从剧本到排练到每一次的舞台演出,看着这个戏从无到有渐渐“长大”的。让我感动的是,每次看这个戏都会有新的感悟。每次望着大幕慢慢地合拢,望着合拢前慢慢收光,终于消失在光圈中的班昭,苍老的面容,被永宁二年一个黄昏清冽的寒风所拂起的霜雪一般的满头白发,都会有一种新的期待。像潮水一样久久地冲击、浸泡着我。我问自己:你还在期待什么?期待班昭的生命出现死而复生的奇迹,期待明天在哪一个剧场再和班昭不期而遇,期待班昭的人生之路唤醒更多知识分子蛰睡的良知,期待一个寂寞的故事能轰动社会,抑或期待今夜的寂寞,能像珠宝钻石令人晕眩的广告词所写的那样美丽得“恒久远”?

     是的,我期待什么呢?

     北京的一位评论家概括昆剧《班昭》,是一个寂寞的剧种、寂寞的剧团、一群寂寞的演员,演了一个寂寞的故事、一群寂寞的人物。梨园界有一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戏忌寂寞。才子佳人,刀光剑影,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戏才有看头。编戏的是骗子,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其实傻子从来不傻。如今倒是骗子很傻,傻呆了。编剧常常既没有智慧又缺乏想象。罗怀臻是个真诚而聪明的“骗子”。他知道,戏怕寂寞。但他更知道,戏不怕大寂寞。一部《红楼梦》,无非是儿女情长,杯水风波,叔嫂斗法,争风吃醋。除了检抄大观园,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戏剧动作。但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在不动声色地被颠覆、被瓦解,直到宝玉出家,披着袈裟消失在茫茫风烟之中,所有的细节都具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寂寞大悲哀的意味。

     班昭的寂寞,是一种大寂寞、大悲哀。《红楼梦》贾宝玉从群芳簇拥到愤然出世自然是大寂寞。班昭从少不更事、情窦初开到享极宫廷文人的荣华富贵,却无一个可以托付灵魂的地方,没有一个可以精神、灵魂交流的知己,一个人在岁月的苍老中,品味着精神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也保证是一种大寂寞。

     大寂寞是大悲哀、大悲剧。少时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友。一个文弱女子,终其一生伴着青灯黄卷,走完生命的全部路程,不是悲剧又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界弥漫着一派浮躁之气的今天,在一掷干金石崇斗富的豪华大制作蔚然成风的今天,《班昭》不断展示着一种不激烈却很激动,来自人物灵魂深处冲突的雍容气度和沉稳风范。照出了某些艺术作品内心的苍白和想象的贫乏、萎缩。在一个商品化物欲化的时代,想象的萎顿、灵魂的贫乏和下坠,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其委顿、贫乏、下坠的速率如此之迅疾,却是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测。

     修史,在中国历来是件功在千秋、传之万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大事,但同时又是一份孤独寂寞的事业。从事孤独的事业,必须耐得不被常人理解甚至忍受常人误解曲解的孤独。班昭修《汉书》,她的全部动人和美丽,正是在不被人理解、绝少人认同、孤独寂寞的生命过程中,在她修史的过程中,也即她的生命和事业、情感的关系中展开的。作为《汉书》的续写者,她和终生的知己大师兄马续,都是匿名者,都没有在《汉书》上具名。“后人读《汉书》,就只知班固而不知班昭、马续。”一辈子在宫中做奴才,晚年有所反悔的范公公,直到老态龙钟仍然没有明白,他们“也算一辈子,图个什么哟!”一文钱没有,连个虚名也不具。匿名,把知识分子在人类进程中那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奉献传承,作了很好的表述。朱学勤曾经论及思想上的失踪者。在文化目前有在强权政治下被迫匿名的失踪者,也有自觉匿名奉献出全部生命的“失踪者”。班昭一生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正在于穷其一生之坎坷打击,而最终却将自己的全部风采无名无姓地融入《汉书》的字里行间,将她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地托付给了历史,托付给了清风朗月。知识分子有社会职业角色的定位,更要紧的却是精神和灵魂的定位。在一个动荡多变的年头里,能寻找到自己精神和灵魂位置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肯定,这样的人,无论发生什么变动,他内心深处是快乐的、幸福的。P3-5

精彩内容

本书为作家毛时安的评论随笔集,获得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2018年第二批重大文艺题材资助(原名为《文化的潮汐——一个在场者眼中和心中的上海文化》)。毛时安以一个上海作家的眼光,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文艺评论的形式,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文艺评论呼应时代的精神诉求,是文艺评论界献给建国70周*的一份纪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