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恋与安全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依恋与安全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4.3 6.4折 69 全新

库存1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伊恩·罗里·欧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598509

出版时间2021-0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1781773

上书时间2024-08-1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伊恩·罗里·欧文(Ian Rory Owen) 拥有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 曾任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辅导心理学讲师 自2001年起出任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主要心理治疗师 对具有复杂心理需求的人进行过简短的个体治疗 《依恋与安全感》是他出版的第五本书。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依恋的共识

 第一章 依恋现象及其背景

 依恋心理学导论

 依恋简史

 儿童的安全基地现象及其第一个定义

 内在工作模型不易发生变化,但可以更新升级

 两个维度:焦虑与回避

 依恋心理动力中心的控制系统

 依恋的情境化是儿童发展的一部分

 与发展及心理健康相关的儿童需求

 早期环境:照料者提供照料和养育的能力

 外部环境:大家庭提供的照料与支持、邻里服务、专业教育、托儿服务和儿童保育服务

 结论

 第二章 标准解释及其过程

 童年时期的安全型依恋模式

 焦虑型依恋模式由不可预测的照料所引发

 儿童回避型依恋模式产生的原因是极少的照料导致其需求未获得满足

 无组织型依恋模式的儿童

 成年人依恋的发展心理学

 成年人安全型依恋过程

 焦虑型依恋过程

 回避型依恋过程

 成年人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培养对依恋过程的关注

 根据行为遗传学对依恋的生物-社会-心理观

 结论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动机与防御

 心理动力学是方向与时间上的变化

 依恋心理动力学

 防御和压抑是发展的一部分

 跨期选择

 自我与其被动意识之间的动态关系

 神经病学与意识及其与意义的关系

 结束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依恋在减轻心理痛苦中的作用

 第四章 元表征与动机

 元表征的定义

 跨时间的元表征

 作为行为结果的动机序列跨时间的元表征比较

 内在工作模型

 依恋中动机序列的元表征

 结论

 第五章 美好的生活是矫正失衡

 美好生活:安全意识与再平衡

 应对与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

 意识与开放性

 自我具有矫正自己的责任

 辩证行为疗法对于神经质人格因素的处理

 结束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实现再平衡

 平衡与失衡的循环

 个性弱点和心理痛苦倾向

 安全型情绪自我调节是恰当使用情绪觉察和反馈

 讨论

 学到的东西可以不学而知

 矫正性体验

 自我与其被动意识的关系

 抑郁障碍的典型案例

 自我与周围世界各部分之间的失衡

 结论

第三部分 增强安全感是成功治疗的条件

 第七章 依恋的心理动力学

 回到弗洛伊德

 理解阻抗

 开放的重要性

 意识、潜意识的存在和生物基质之间的关系

 促进理解:以直觉为例

 关系作为整体

 实践的感受

 结论

 第八章 依恋过程评估

 评估的重要性

 如何评估

 焦虑型依恋过程与短期挫折和持续的心理痛苦有关

 回避型依恋过程是个体建立自我约束和

 处理缺乏联结的尝试

 成年人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有问题的求助请求

 安全感是一种对治疗的感受或清晰的理解

 第九章 一些复杂案例

 关于复杂性的共识

 情境综合征和人格综合征的复杂性

 诠释依恋

 焦虑型依恋过程

 回避型依恋过程

 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实践结果

 结论

 第十章 治疗是一个安全型依恋过程

内容摘要
     第一章 依恋现象及其背景 依恋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照料关系的一张地图。当代依恋理论包含各种流派。本章将对与依恋理论相关的问题进行解释。本章在儿童和成年人发展的背景下对依恋进行概述,以便帮助我们了解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如何延续到成年期。对成年人而言,延续下来的依恋模式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存在局限性,或者并不适合现今的情境。依恋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在本章中,我将对儿童依恋发展的背景加以概述,为下一章介绍依恋模式和依恋过程的定义做准备。下文将进一步关注意识如何保护个体自身免受次优(suboptimal)照料的影响并建构出个体对心理痛苦的独特心理意义。这些有助于治疗师在工作中记住来访者、与来访者共情,以及理解包含两人及两人以上的任一关系类型中的“推”与“拉”。同时,因为涉及的照料者和被照料者所承担的角色不同,所以对应了不同类型的照料和被照料。本章还将帮助读者了解安全型依恋中的安全基地现象,阐述理解依恋理论时的关键方面。 依恋心理学导论 依恋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目前相关的研究百花齐放。依恋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组成的,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一系列复杂连锁意识。依恋作为一种过程解释很容易被理解,因为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涉及一系列可依靠常识辨别的心理客体。从婴儿期、儿童期一直到整个成年期,依恋现象都很容易被观察到。作为一种感受体验,依恋始于早期儿童照料和养育。关于依恋的研究表明,照料的质量和数量会对成年人产生半较为性的持续影响。例如,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以及作为个体如何管理情绪等方面。相对而言,童年和成年阶段的依恋模式是根据各自所处的背景环境确定的。依恋是个体通过社交的方式习得的,并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个体在婴儿期得到的充分照料不仅能够促进其日后的充分发育,而且还会对其成年后的身心健康产生半较为性的持续影响。最初接受的照料类型将决定个体在此后的人生中处于心理痛苦或放松状态时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不同个体在压力下的反应存在差别,这些差别与其智力或年龄无关,而是由其早年所受的影响决定的。这些模式效应会随着成年人在压力下产生的半较为性依恋过程的效应累积而变化。 在解释依恋理论的具体内容之前,需要说明依恋研究中的实证方法。本书并未深入评估实证方法和心理测量学,以便支持对某些方法论的信心,或者揭露其他理论的不足。心理学家对依恋的关注始于1944年至1987年间。当时的发展心理学家采用观察性实验的方式评估了儿童及其成年照料者之间的依恋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家开始使用其他方法研究成年人依恋现象,其中之一便是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该量表是一种自陈式量表,其中的问题较常规,而非与参与者具体的依恋关系相关。然而,ECR的研究结果与陌生情境实验及成年人依恋访谈的研究结果均不相关。 发展心理学家还设计了各种版本的成年人依恋访谈。例如,“当前关系访谈”(Current Relationship Inventory, CRI)是成年人依恋访谈的改良版,意在了解参与者当前与其长期伴侣的关系。这些访谈确实与陌生情境实验相关。“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修订版)”(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vised, ECR-R)是新版的ECR,它研究的也是一般关系,而非具体的依恋关系。因此,社会心理学上的依恋自陈报告与成年人依恋访谈并不相关;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无法将陌生情境实验考虑在内,因为与陌生情境实验相比,ECR-R研究的是接近不同的依恋现象,后者研究的内容偏向于一般信念与期望,而不是与特定客体相关的信念与期望。这意味着,两种研究的结果无法混用。严格地说,这意味着,ECR、陌生情境实验及“与家庭观察和特定依恋无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不应被称为依恋。 对于研究设计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读者并没有意识到ECR、ECR-R与陌生情境实验和成年人依恋访谈并不一致,甚至ECR、ECR-R评估的现象也是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实证方法也许会包括诱导实验与自评问卷,但是如果研究对象不是成年人之间具体的依恋关系,那么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与依恋无关。在与埃弗里特·沃特斯交流时,他解释说:“理解成年人依恋时的局限性在于,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是否会与不同的人建立相似的依恋关系,对此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种说法是,在成年人亲密关系中建立的依恋类型受伴侣特质的影响很大。因此,从与一位伴侣相处变换为与另一位伴侣相处,个体不一定会秉持非常相似的关系组织方式。可以肯定的是,一生的依恋关系这个议题自身具有的纵向性特征是导致这方面数据缺乏的原因。” 在儿童身上,安全基地现象得到了充分验证,而发展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成年人依恋访谈与陌生情境实验的结果呈现相关性。然而,目前还难以从认识论上说明成年人依恋现象在成年人身上是如何出现的。因

主编推荐
1.帮助读者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到内心的确定感。 2.帮助家长教孩子学会信任,了解自己的内在资源 3.帮助成年人矫正自己的不安全型依恋 4.稳定性与动态调整性并存

精彩内容
本书梳理了依恋理论的发展路线,对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做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也指出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基本形成过程,对于孩子尚处于年幼的家长,可以直接创设可以养育安全型依恋的环境,对于孩子已经表现出不安全依恋的家长,可以创设修正性养育环境,让孩子发展出可以平衡应对理智和情感的技能,平衡应对冲突和矛盾的技能,真正发挥内在潜能,活出自在的人生。 本书适合教师、家长、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