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01 4.7折 68 全新

库存5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振宇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8231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5964639

上书时间2024-08-1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振宇,笔名吴言。男,1975年4月生,江苏省作协会员,民革江苏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民革常州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在《扬子晚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海峡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200余篇,作品被《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品文选刊》《杂文选刊》等转载,多部作品入选中小学课外阅读选本及多种读本,散文集《彼岸是家》入选江苏省壹丛书。



目录

第一章 乡“缘”

第一节 乌台诗案起风雷

第二节 圣世岂可杀才士

第三节 是处青山可埋骨

第四节 那年星光满京城

第五节 琼林宴上鸡黍约

第六节 汴京城里有府宅

第七节 桑梓情深别眉山

第八节 沧海横流王安石

第九节 千古伯乐欧阳修

第十节 我花开后百花杀

第十一节 流民图里话沧桑

第二章 乡“寻”

第一节 风雪交加归何处

第二节 千秋海棠定惠院

第三节 临皋亭下江水急

第四节 躬耕东坡建雪堂

第五节 万古才情磨难时

第六节 永乐城中不永乐

第七节 黄州梦里别黄州

第八节 天涯何处觅吾乡

第九节 金陵丧子漂泊泪

第十节 从公已觉十年迟

第十一节 蒜山幸有闲田地

第十二节 仪真遇合命中人

第三章 乡“聚”

第一节 多谢残灯不嫌客

第二节 此邦君子多风范

第三节 归去来兮黄土村

第四节 两次乞表常州住

第五节 此去真为田舍翁

第四章 乡“望”

第一节 风雨京华志难酬

第二节 无家欲卜西湖邻

第三节 哲宗亲政引惊雷

第四节 歧路别离幸有家

第五节 惠州筑屋白鹤峰

第六节 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七节 儋州此去愿有期

第八节 沧海何尝断地脉

第五章 乡“归”

第一节 青山一发是中原

第二节 曾见南迁几个回

第三节 东归北去复徘徊

第四节 毗陵我里迎东坡

第五节 滚滚长江东逝水

第六节 千里归葬小峨眉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 乌台诗案起风雷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有两路人马倍道兼行地从北宋都城汴京赶往江南富庶之地湖州。这两路人马,一路是皇帝派来的,前往湖州缉拿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本书在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东坡之前称“苏轼”,之后称“苏东坡”),另一路是驸马王诜派来的,赶往南都(今河南商丘)通知苏轼的弟弟苏辙,又由苏辙另派人马急赴湖州示警。两路互不相识的人马飞奔着抢时间,一场震惊整个北宋朝廷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北宋气运的“乌台诗案”徐徐拉开大幕。

两路人马急赴湖州,围绕的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美食家和画家。生于阴历1036年的十二月十九日(阳历1037年1月8日,本书根据《三苏年谱》以阴历计算年龄,比阳历计算的苏轼年龄大两岁),“乌台诗案”爆发的1079年,苏轼四十四岁,刚刚调任湖州知州。

对于这样一位刚刚上任的地方大员,有什么事让这样的两路人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先说第一路人马,这路人马是北宋的最高掌权者——皇帝派来的,代表了宋神宗的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缉拿苏轼呢?其实说起直接原因的话,也不算什么大事儿。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按照当时的规矩是要写一个谢表的,意思是感谢皇帝的信任和栽培,然后说说自己对辖区的印象,聊聊工作计划,再表表决心,偏偏苏轼在写这个谢表时发了几句牢骚: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大致意思就是:臣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道臣年老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保全一方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新进”和“生事”两个词,在当时是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惯用词语,相当敏感。变法派认为:“难以追陪新进”,就是看不起现在当差的这些官员;“察其老不生事”,就是说现在的官员喜欢惹是生非。

苏轼的这几句话算是捅了马蜂窝,尤其是捅了当时变法派新贵李定的马蜂窝。

李定当时担任权御史中丞职务,算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当年的御史台,因遍植柏树,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的乌鸦,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故被人称为“乌台”,苏轼的案子也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实际上,李定本人与苏轼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他们之间的恩怨更多的是新旧党争,在当时,新旧党争已经不仅仅是观点的对立了,更是个人利益甚至是团体利益的对立。“乌台诗案”后,这种对立甚至发展成了关乎政治生命乃至身家性命的博弈。作为能弹劾百官的御史台最高长官,李定的官职虽然只有三品,但无疑是斩向旧党的最锋利的一把剑。

李定出手了,而且出手稳、准、狠。

所谓“稳”,是指时机的选择。实际上,有关苏轼反对新法、毁谤新政的说法六七年前就有了。最早是由宋代最出名的科学家沈括提出来的。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门类,价值非凡,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但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官场上却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笔。1073年,沈括曾作为宋神宗的钦差大臣,以两浙路察访使的身份视察杭州,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宋神宗有心起用他,嘱咐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到了杭州后,看起来倒也对苏轼很好,与他交谊论旧,就像多年不见的知交好友,临别时还向苏轼要了手抄的近作诗集一本。哪知回到帝都汴京后,当着宋神宗的面,沈括一边大力称赞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助役法等,很受老百姓欢迎,绝无不便于民之处;另一边转手就把苏轼卖了,他把苏轼送他的诗作,逐首加以标注,签贴进呈,说苏轼“词皆讪怼”,也就是说苏轼的诗词大多都有讥讽朝政的意思。不过当年宋神宗未予理睬,李定等人也未作出任何反应。



精彩内容

《乡归: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之毗陵我里》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吴振宇全新散文作品,围绕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漂泊人生,以其经常提到的“吾归何处”以及“人生如寄”为出发点,深刻诠释了苏东坡在曾经购建住房和田产的黄州、惠州、澹州以及常州之间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和灵魂思考。本书通过苏东坡对第二故乡的选择,揭示了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原因,以及面对坎坷和苦难时“一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人生体悟和豁达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