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5 6.2折 ¥ 69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瑞著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45746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3881280
上书时间2024-09-25
李瑞(1984-),男,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旅游地影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科研方面,主持2项和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教学方面,主持或参与教育教学类项目3项,出版教育类专著1部,在《中国大学教学》《科技管理研究》等教育教学类CSSCI、北大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5篇,获多项全国教育教学类学术奖励和省部级竞赛优秀教师指导奖,入选贵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国家一流课程(线下)主要成员(排名第三)。
E–mail: liruigznu2008@163.com
模式建构篇
章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的模式建构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课程反思4
三、区域本性与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建构5
四、结论8
案例实践篇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案例实践11
一、授课教师导读11
二、学生作品展示12
三、学生心得体会28
第三章 镇域产业转型案例实践29
一、授课教师导读29
二、学生作品展示30
三、学生心得体会41
第四章 乡村社会变迁案例实践43
一、授课教师导读43
二、学生作品展示44
三、学生心得体会51
第五章 山地村寨旅游影响案例实践52
一、授课教师导读52
二、学生作品展示53
三、学生心得体会65
第六章 民族村寨旅游影响案例实践66
一、授课教师导读66
二、学生作品展示67
三、学生心得体会80
第七章 区域文化要素案例实践82
一、授课教师导读82
二、学生作品展示83
三、学生心得体会90
第八章 流域文史演变案例实践91
一、授课教师导读91
二、学生作品展示92
三、学生心得体会97
效果评估篇
第九章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估101
一、问题的提出101
二、文献回顾101
三、研究设计102
四、实证分析104
五、结论与讨论112
参考文献114
附 录123
附件1 草海自然保护区地方性要素演变访谈提纲123
附件2 珠藏镇“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访谈提纲
(时间节点为2012年前后)125
附件3 雷公山地区民族村寨居民地方 知测度综合量表126
附件4 西江千户苗寨地方性要素演变访谈提纲132
附件5 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估测量问卷134
第一章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的模式
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思维是一门学科在特殊使命引导下的,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相关的概念学科语言为载体,形成的专门化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学科思维在头脑中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学科探索与实践并由相应的知识传统与行为准则逐渐升华而形成的。学科思维一旦在专业人才中获得稳定的认同感,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方法系统或由此而来的话语体系,并表现为一种专业化能力、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或定势(安涛等,2019)。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学科思维及其实践认知素养的习得性与传承性则需要高校学科所在专业及其课程的系统性培育。
当前“一流专业”建设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石和集中体现(钟秉林,2022)。在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程一般为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类型之一,专业必修“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应坚持学科思维及其实践素养培育的创新融合思路,在课程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其认知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培育学生运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黄河、钱丽萍,2021)。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及其实践素养培育的融合创新,持续优化专业必修课程建设和改革目标,是“一流专业”建设下“一流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各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赵荣等,2006)。当前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态势呈现出“重教学模式、轻教育模式”的总体特点,多侧重于课程内容设置、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就业、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缺少从区域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针对区域要素的本性结构与系统发生思维,归纳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区域教育理念与培育模式,致使地理学类专业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及其实践素养培育明显不足(周尚意,2010;汤茂林等,2011)。如何重构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及其实践认知素养培育是当前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一流课程”教育改革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课程反思
科学出版社《人文地理学(第三版)》教材主编、贵州师范大学陈慧琳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分析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陈慧琳等,2013)。从这一界定概念可以分析人文地理学学科具有以下性质。
1.学科具有地域性
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阐明在什么地区有什么样的人文事象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和变化,如人口迁移的时空机制、产业布局的地域条件、城乡聚落的演化过程、文化旅游地域的地方性要素挖掘等,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域范围、一定的空间规模及其区域影响,若离开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便失去了人文地理学属性。
2.学科具有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属于交叉学科,涉及自然、经济、乡村、旅游、文化等多部门分支,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反映了学科综合性。随着人文地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还将不断加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将会不断深化。
3.学科具有复杂性
人文事象日益复杂多样,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既有经济属性也有非经济属性、创造财富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演化过程既有空间动态性也有历史连续性;为适应上述复杂变化着的人文事象,人文地理学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成果,拓展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并分化出众多新的部门学科,进而形成一个多学科、跨层次、宽领域的复杂性学科体系。
通过分析上述三方面的学科性质可以看出,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庞大、组成要素复杂、地域差异显著,致使目前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教育的理论知识性转化实践表现出学科体系与教育结构的非系统性和思维认知与实践表述的不一致性问题(周尚……
本书着重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者周尚意教授提出的基于区域本性挖掘“四层一体”分析结构性体系为理论依据,遵循“区域纵横分析→内在逻辑支撑→教育模式建构→实践素养培育”分析思路,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及其实践培育情景。书稿分为三篇(模式建构篇、案例实践篇、效果评估篇)十章,第一章为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的模式建构,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是作者指导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等本科学生运用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展演不同案例地实践认知的优秀作品,第十章为地方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学科思维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