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7.47 6.2折 142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玄之

出版社龙门书局

ISBN9787508861623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2元

货号11510926

上书时间2024-09-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史玄之1988年生于福州,语言学博士,副教授,现任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语言与应用教研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HenrySweet历史语言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外语教育史、语言政策与规划、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海外华文教育史等。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Pragmatics and Society、 Language & History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范围 4
三、研究现状综述及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5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20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六、研究方法与所依据的史料 22
七、重要名词定义解释 30
参考文献 31
第二章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双语教育发展史 38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教会学校双语教育实践 39
一、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开办目的 39
二、早期中国教会学校的建立 41
三、教会学校双语教育实践 42
四、教会学校双语教育实践的影响 46
第二节  鸦片战争时期开明士大夫对外语教育的呼声 48
一、林则徐领导的“翻译工程” 49
二、国家对军事近代化与外语教育的需求 53
第三节  鸦片战争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式微 55
参考文献 57
第三章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双语教育发展史 60
第一节  京师同文馆双语教育实践 61
一、学堂创办背景 61
二、京师同文馆的专业设置 63
三、京师同文馆双语教育的开展 65
四、京师同文馆双语教育的评价 78
五、京师同文馆双语教育的影响 80
第二节  福建船政学堂双语教育实践 81
一、学堂创办背景 82
二、福建船政学堂的专业设置 86
三、福建船政学堂双语教育的开展 86
四、福建船政学堂双语教育的评价 96
五、福建船政学堂双语教育的影响 98
参考文献 100
第四章  甲午战争后中国双语教育发展史 105
第一节  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 106
一、戊戌变法 106
二、张之洞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108
三、庚子事变:清末新政改革的催化剂 109
第二节  中国双语教育体制的建立 110
一、参照日本近代学制 110
二、1902年“壬寅学制”的颁布 113
三、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与实施 116
第三节  清末新政时期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 126
一、北洋大学堂双语教育实践 127
二、京师大学堂双语教育实践 140
三、南洋公学双语教育实践 150
四、清末其他官办学堂的双语教育实践 164
参考文献 168
第五章  晚清双语教育特征分析 175
一、晚清双语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175
二、晚清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演变 177
三、晚清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 181
四、晚清双语教育实践的特点 187
五、晚清双语教育发展的社会语言环境 190
参考文献 193
第六章  晚清双语教育与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史 194
参考文献 199
第七章  晚清双语教育的历史启示与现实裨益 200
一、外语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深度结合 200
二、寻求外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平衡 201
三、提高外语语种选择的多样性 202
四、成立高质量的双语教育师资团队 202
五、强化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203
六、重视不同层级双语教育的衔接 204
参考文献 205
附录A  福建船政学堂老照片 207
附录B  福建船政学堂外籍教师的合影 208
附录C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笔记本图片 209
附录D  福建船政学堂使用的原版教科书图片 210
附录E  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在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的照片 211
附录F  福建船政学堂季考试卷图片 212
附录G  盛宣怀在《申报》上登出的南洋公学师范生招生启事
(1897年3月2日) 213
附录H  南洋公学所使用的原版教科书图片 214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日趋深入,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不仅在数量上呈几何倍数的增加趋势,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当今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体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媒介语言[]以及中国话语、中国发展模式、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语言载体,英语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虽然英语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但是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饱受诟病,“费时低效”“质量低下”已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代名词[2-4]。我国的传统英语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对以听说为主的语言产出和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出现[5],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经过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难以与英语母语者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许多涉外企业用人单位表示,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工作要求有一定距离,在专业学科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较弱,这显然与我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不匹配[6]

针对我国英语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尴尬局面,英语教育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英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①重语法与翻译技能的训练,轻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7];②英语教师口语能力较为薄弱[8];③语言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内容脱节[9-10];④英语教育应试导向严重,功利化趋势明显[11];⑤英语教育目标层次不够明晰[12];⑥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13]。我国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再加上英语教育暴露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引发了我国社会对英语教育必要性的质疑和讨论。质疑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英语教育如何促进学生非语言学科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第二,英语教育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达到培养人才以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面对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窘境,许多专家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少提升英语教育成效的建议。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俞理明教授表示,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将英语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割裂开来[14],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出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学生。汉英双语教育的模式被越来越多英语教育专家认为是解决当下我国英语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15-160。汉英双语教育是指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和需要分别使用汉英两门语言教授非语言学科的专业知识。双语教育有双重教育

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通过英语传授学科专业知识[17-18]。通过汉英双语教育,学生可以拥有更多使用英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兼备较高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

21世纪以来,汉英双语教育的模式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专门提及双语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意见》表明,国家对于双语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持支持态度。《意见》颁布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育课程数量逐渐增多,高校双语课程数量已成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高校排名的重要指标[20]。对于汉英双语教育的推动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层次,中国部分中学以及上海、青岛、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小学也开展双语教育实践,一个地区学校毕业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甚至被看作保持该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支持开展双语教育的人士认为,双语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14211,这也是双语教育在这些地区小学、中学以及高校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汉英双语教育给传统外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已被不少教育专家认同,但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依然遇到不少困难,一些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无法被简单地复制到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汉英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很多教育实践者错误地认为双语教育是西方国家首创并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不少教育实践者盲目照搬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双语教育模式,忽视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语言环境、教育目标和教育条件上的巨大差异[1。盲目移植西方国家的双语教育模式为中国汉英双语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少实际问题,如双语教育与英语语言教育概念混淆2]、高质量的双语教材数量不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