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一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0.27
6.4折
¥
1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游国恩[等]主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38237
出版时间200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6元
货号113591
上书时间2024-09-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
目录
第一编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 秦汉文学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内容摘要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滹”。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么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为语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和呼叹作用而已。《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
主编推荐
难У母拍钍撬孀盼难У姆⒄苟?鸾ッ魅菲鹄吹模??啡鲜段难Ф韵蠡蚧?治难Х段В?匝芯课难?酚惺导室庖濉T诒喽ü?讨校?颐桥?σ勒崭鞲鍪贝?难Х⒄沟氖导纯龉椿?鏊?堑拿婷玻??被棺⒁獾礁髦治难?问降姆⒄购拖嗷ビ跋欤?约八?堑脑戳餮荼洹1臼槌?凶ㄕ侣凼鑫难б帐醯钠鹪赐猓?愿髦治难?问降姆⑸?⒄苟加兴?凼觯?得魉?窍咚骱图坛泄叵怠?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取材和章节安排上力求符合教学实际。在内容上,希望给予同学以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和正确的历史观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