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2.4 6.2折 15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O Rourke,Walsh,Fuster原著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2505140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50元

货号11289898

上书时间2024-09-1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建昌,中国空军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全军科技进步和全军临床成果奖 5项

目录
第 1 章 病史、物理检查和心脏听诊 /1
一、病 史 /1
二、物理检查 /4
(一)动脉脉搏 /4
(二)颈静脉脉搏 /4
(三)心前区触诊 /7
三、心脏听诊 /9
(一)心音 /9
(二)心脏杂音 /11
(三)收缩期杂音 /12
(四)舒张期杂音 /14
(五)连续性杂音 /15
(六)心包摩擦音 /16
四、心脏杂音患者的处理方式 /16
第 2 章 静息心电图 /19
一、心室的除极与复极 /19
二、心电图导联 /20
(一)标准和肢体导联 /20
(二)单极胸前导联 /20
三、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心室除极 /21
四、电 轴 /21
五、心脏记忆 /21
六、ST 段异常 /22
右胸导联选择性、非缺血性 ST 段抬高 /23
七、异常 Q 波 /23
八、缺血性 T 波改变 /23
九、继发性 ST-T 波改变 /23
十、非特异性 ST-T 波改变 /24
十一、急性心肌梗死 /24
(一)确定 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阻塞的部位 /24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演变 /27
(三)Q 波型心肌梗死的定位 /27
十二、心包炎 /28
十三、室内传导异常 /28
i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一)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8
(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8
(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8
(四)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9
(五)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9
(六)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29
十四、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宽大的 QRS 复合波 /29
十五、不同部位的心室起搏所诱发的宽 QRS 复合波 /30
十六、左心室肥厚 /30
十七、导致或产生右心室肥厚和扩大的进程 /31
十八、Q-T 间期、正常、延长和离散 /31
十九、电解质紊乱 /32
(一)高钾血症 /32
(二)低钾血症 /33
(三)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 /33
(四)高钙血症和其他导致 Q-T 间期缩短的原因 /33
第 3 章 心脏的X线检查 /35
一、概述 /35
二、X线摄片观察解剖变化 /36
(一)肺血管系统 /36
(二)肺水肿 /36
(三)心脏大小 /36
(四)心脏轮廓 /36
(五)异常的密度 /38
(六)异常的透光度 /38
(七)肺血管系统 /39
(八)心力衰竭 /41
第 4 章 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 /43
一、负荷诱导心肌缺血的机制 /43
二、概率和基于危险所作决定的基础 /45
(一)负荷试验的理想选择 - 贝斯定理的理解 /45
(二)诊断的准确性及检验偏倚 /46
(三)为什么负荷试验结果可很好地评估预后 /46
三、心肌缺血时负荷试验的证据摘要 /48
(一)运动心电图预测的准确性 - 理想的踏车运动资料 /48
(二)运动以及药物负荷影像学检查选择 /52
四、最新的心脏影像学检查 /53
(一)负荷超声心动图基本原理 /53
(二)负荷门控核素(SPECT/PET)显像 /56
(三)心脏导管的选择 /59
ii
目 录
(四)PET 负荷心肌灌注 /60
五、目前心血管磁共振扫描的证据 /60
六、结论 /61
第 5 章 心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检查 /63
一、超声心电图 /63
(一)三维超声心电图 /65
(二)负荷超声心动图 /65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术 /67
三、计算机 (X 线 ) 断层摄影术 /69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 ( 术 )/70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70
心脏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70
第 6 章 心脏 CT 和心脏磁共振成像 /74
一、心脏 CT/74
(一)技术考虑 /74
(二)评估冠心病 /74
(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下血管造影 /76
(四)评估心脏结构 /76
(五)评估冠状动脉异常 /77
(六)评估心包疾病 /77
(七)关于大血管的讨论 /77
(八)总结 /78
二、心脏的磁共振学 /78
(一)基本原理 /78
(二)磁共振的物理学 /78
(三)图像采集和信号处理 /79
(四)磁共振成像对比 /79
(五)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 /79
(六)心血管检查 /80
(七)临床应用 /81
(八)结论 /85
第 7 章 心导管术和冠状动脉造影 /86
一、心导管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6
(一)患者准备 /88
(二)血管入路 /89
(三)止血 /91
(四)血流动力学测量 /91
(五)冠状动脉造影 /93
二、小结 /97
iii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第 8 章 心律失常和传导紊乱的机制 /99
一、异常的冲动形成 /100
(一)正常的自律性 /100
(二)异常的自律性 /100
(三)自律性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100
(四)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
(五)早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
(六)迟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3
(七)迟第 3 位相 EADs/103
(八)触发活动在心律失常过程中作用 /103
二、折返性心律失常 /103
(一)环路模型 /104
(二)主导环模型 /104
(三)螺旋波和转轴 /105
(四)特殊的折返机制 /105
(五)折返导致的心律失常 /106
第 9 章 心律失常患者的处理 /107
一、病 史 /107
二、体格检查 /107
(一)晕厥、晕厥前期、头晕 /107
(二)心悸 /108
(三)乏力、胸痛、呼吸困难 /109
三、辅助检查 /109
(一)心电图 /109
(二)直立倾斜试验 /109
(三)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 /110
(四)信号均一心电描记术 /110
(五)微伏级 T 波电交替 (MTWA)/111
(六)心率变异性 /112
(七)压力反射过敏 /112
 四、结论 /112
第 10 章 房颤,房扑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114
一、房颤 /114
(一)分类 /116
(二)流行病学 /116
(三)病理生理学 /116
(四)血流动力学效应 /119
(五)血栓栓塞 /119
(六)临床表现 /119
iv
目 录
(七)治疗 /121
二、房扑 /126
(一)分类和机制 /126
(二)流行病学 /127
(三)诊断 /128
(四)治疗 /128
三、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29
(一)分类 /129
(二)机制 /129
(三)流行病学 /129
(四)诊断 /130
(五)治疗 /130
四、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31
(一)机制 /131
(二)流行病学 /131
(三)治疗 /131
五、室上性心律失常 /131
(一)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动过速 /131
(二)房性期前收缩 /137
(三)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137
(四)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37
(五)预激综合征所致室上性心动过速 /139
六、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 /139
七、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40
八、房室交界性和加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140
(一)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心律 /143
(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143
第 11 章 室性心律失常 /145
一、室性期前收缩 /145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
(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
(三)非缺血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146
二、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146
(一)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6
(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8
三、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148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室性心动过速 /149
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
六、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
七、心室颤动 /149
v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第 12 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与起搏器 /151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 /151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起搏器指征 /154
(一)窦性心动过缓 /154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窦房结功能失调 /154
(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54
(四)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55
(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55
(六)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156
(七)房室分离 /156
三、起搏治疗的其他指征 /156
(一)颈动脉窦综合征和神经心脏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156
(二)心脏再同步治疗 /156
四、起搏器 /157
(一)硬件 /157
(二)功能和模式 /157
(三)各种临床状况的起搏器使用 /158
(四)并发症 /159
(五)起搏器故障 /160
第 13 章 长期连续的心电图记录 /163
一、适应证 /163
二、记录技术 /167
(一)连续记录器 /167
(二)事件记录器 /167
(三)可置入性记录器 /169
(四)实时监控 /169
三、扫描和分析技术 /169
四、装置和记录期间的选择 /170
五、伪假象和错误 /170
第 14 章 电生理学评估的方法 /173
一、心内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173
(一)电生理学记录 /173
(二)电生理学定位 /174
(三)电生理学控制方法 /176
(四)电刺激程序 /177
二、侵入性电生理学的诊断性研究 /179
(一)窦房结功能不良 /179
(二)房室传导阻滞 /179
(三)窄 QRS 波的心动过速 /179
vi
目 录
(四)宽 QRS 波的心动过速 /180
(五)无法解释的晕厥 /181
(六)心脏骤停的危险分层 /182
三、为介入治疗进行的侵入性心脏电生理学研究 /182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182
(二)室性心动过速 /182
四、导管消融方法 /183
五、电生理学研究中医源性问题 /183
六、风险和并发症 /183
第 15 章 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185
一、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85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
二、普通房性心律失常 /187
(一)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
(二)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房结改良治疗 /187
(三)心房扑动及其他经大折返环的房性心动过速 /187
(四)瘢痕相关性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
三、心房纤颤 /188
(一)房室交界区消融以控制心率 /188
(二)心房纤颤消融治疗以维持窦性节律 /189
四、室性心动过速 /189
(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89
(二)瘢痕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190
(三)消融治疗电风暴与室颤 /190
五、结论 /190
第 16 章 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方法 /192
一、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历史 /192
二、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机制 /192
三、心脏电除颤的实施时间 /193
四、心房颤动和扑动的电复律应该由谁执行,什么时候执行 /193
五、血栓栓塞 /194
六、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方法 /195
(一)麻醉 /195
(二)同步化 /195
(三)电极 /196
七、心脏除颤和心脏复律新波形 /197
八、除颤和心脏复律中的心肌损伤 /197
九、体外自动除颤器和公共场所除颤器 /197
十、埋藏式自动除颤器 /198
vii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十一、家庭式除颤器 /198
十二、低体温 /200
十三、结论 /200
第 17 章 晕厥的诊断及治疗 /202
一、心血管疾病 /202
二、血管控制性疾病或血容量异常 /203
(一)反射性晕厥 /203
(二)颈动脉窦过敏 /205
(三)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 /205
(四)自主神经衰竭的主要原因 /206
三、脑血管疾病 /206
对待患者的处理方法 /206
四、病史与体格检查 /206
五、治疗 /207
(一)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治疗 /207
(二)脑血管障碍治疗 /210
(三)心血管疾病治疗 /210
六、结论 /210
第 18 章 心源性猝死 /212
一、定义 /212
二、流行病学 /212
三、危险因素 /212
四、病理生理学 /213
五、病因学 /215
(一)冠状动脉硬化 /216
(二)非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 /216
(三)心肌病 /217
(四)药物和其他毒性制剂 /219
六、处理 /219
确定潜在的心肌病变 /219
七、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220
八、心源性猝死危险患者的治疗 /220
(一)药物治疗 /220
(二)非药物治疗 /221
第 19 章 心肺复苏和复苏后的处理 /224
一、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 /224
(一)呼吸骤停 /225
(二)冠状动脉灌注压 /226
(三)心室纤颤的阶段 /227
viii
目 录
二、无脉电活动和无收缩 /229
三、国际心肺复苏和急救心脏监护指南 /229
四、心脑复苏 /231
五、CCR 组成部分 /231
通气 /233
六、复苏后监护 /233
七、复苏药物治疗 /234
给药途径 /236
八、2005 年 AHA 指南的问题 /236
九、2008 年 AHA 科学家建议 /237
第 20 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239
一、病理生理 /239
二、诊断 /241
三、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41
(二)β 肾上腺素能阻滞药 /243
(三)症状性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7
(四)利尿药 /247
(五)洋地黄苷和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247
(六)正性变力性药物 /248
(七)利钠肽类:奈西立肽(nesiritide)/248
(八)血管扩张药 /249
(九)钙拮抗药 /249
四、辅助疗法 /249
五、起搏器和除颤器 /250
六、机械心脏支持和心脏移植 /250
七、舒张功能障碍 /251
第 21 章 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脏危险因素 /252
一、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评估 /252
(一)绝对危险分类 /252
(二)极高危患者的确定 /252
(三)冠心病等同危险的高危险患者的确定 /253
(四)有多种危险因素但无临床冠心病的患者 /253
(五)中度危险和低度危险患者的评估 /258
二、建议的实施 /259
(一)降低 LDL 胆固醇 /267
(二)代谢综合征的判断和处理 /268
(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低 HDL,小而密 LDL   
   (sdLDL)/270
(四)吸烟 /270
ix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五)高血压 /271
(六)糖尿病 /271
(七)体力活动少 /273
(八)肥胖 /273
三、干预后并没有证明可以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273
(一)脂蛋白(a)/273
(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273
(三)氧化应激 /274
四、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74
(一)年龄和性别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74
(二)绝经后状态 /274
(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274
五、其他药物治疗 /275
(一)抗血小板和抗凝血治疗 /275
(二)β 受体阻滞药 /275
(三)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阻断药 /275
六、预防心脏病实践 /275
预防心脏病的服务的实施 /275
第 22 章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277
一、病因学 /277
二、分级 /277
三、心绞痛的诊断 /278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278
(二)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评估 /279
(三)诊断性试验 /280
(四)鉴别诊断 /281
(五)病理生理 /281
四、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分层 /284
五、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84
(一)总论 /284
(二)抗血小板药物 /284
(三)降脂药物 /284
(四)硝酸甘油和硝酸酯类 /286
(五)β 受体阻滞药 /287
(六)钙拮抗药 /287
(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88
(八)新型抗心绞痛药 /288
六、心肌血管重建 /288
七、难治性心绞痛的其他治疗 /289
x
目 录
第 23 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293
一、动脉硬化和 ACS 的发病机制 /293
(一)炎症 /293
(二)黏内皮活化与炎症 /294
(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296
(四)血栓形成的细胞机制 /296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定义 /298
(一)UA(不稳定型心绞痛)/298
(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99
(三)ST 段升高型心肌梗死(STEMI)/300
三、结论 /301
第 24 章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302
一、流行病学 /302
二、诊断 /302
(一)症状 /302
(二)体检 /302
(三)心电图 /303
(四)实验室检查 /303
三、初始处置 /304
(一)在急诊室的评估 /304
(二)初始治疗 /304
四、再灌注策略 /307
(一)溶栓治疗 /307
(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07
(三)溶栓易化 PCI /308
(四)理想的再灌注治疗选择 /309
五、辅助性抗血小板治疗 /310
(一)氯吡格雷 /310
(二)糖蛋白Ⅱb/ Ⅲa 抑制药 /310
六、再灌注后药物治疗 /31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311
(二)β 受体阻滞药 /311
(三)阿司匹林 /311
(四)Thienopyridines/311
(五)HMG-CcA 还原酶抑制药 /311
七、二级预防 /311
第 25 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313
一、概念和分类 /313
二、病因学 /313
xi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三、诊断与危险分层 /314
(一)早期评估 /314
(二)病史与体检 /318
(三)心电图 /319
(四)心脏生化标志物 /319
(五)急诊心肌灌注显像 /320
四、随访检查 /320
(一)负荷试验 /320
(二)冠状动脉 CT 造影 /320
(三)冠状动脉造影 /320
五、预后 /321
六、治疗 /321
(一)住院治疗 /321
(二)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非介入治疗的比较 /321
(三)抗缺血药物 /323
(四)抗血小板治疗 /327
(五)抗凝血治疗 /328
(六)纤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