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学要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蜀学要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3.29 6.0折 1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舒大刚,尤潇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654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9元

货号11637417

上书时间2024-07-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舒大刚,1959年6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今属重庆)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考入吉林大学,师从金景芳先生治先秦文献,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担任《儒藏》总主编、《巴蜀全书》总编纂。



目录

总论
蜀学论
蜀学原始论
巴蜀史的问题
“新蜀学”史观——为《重庆商务日报》十周年纪念作
蜀学作出过开源性与奠基性贡献
论蜀学的特征
蜀学的性质与文化渊源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蜀学浅议
蜀学的特征与贡献
蜀学之形神与风骨综论——以文史哲或经史子集为考察对象
分论
宋代蜀学刍论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
蜀学的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
清季民初蜀学之流变
专论
巴蜀哲学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论巴蜀的道教文献
巴蜀科学技术的十大成就
巴蜀史学通论
巴蜀易学源流考
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的特征
浅谈蜀学对中国画审美与创作的影响
蜀学研究论文目录索引(以时间为序)





内容摘要

蜀学论

刘咸炘

有是主人蜷伏虫墐,口谈不对于魁士,足迹不出于一郡,兀然仰屋。

有客来问曰:吾尝历数师儒,旁求篇帙,衡较天下,蜀学尝黜录于《四库》,十不占一。何周汉旧邦,而下侪滇越?不必远征,且举晚近二百年来,学士殷赈,大河南北,守关洛之朴实;长江东西,驾汉唐之博敏。黔荒晚通,亦绍许尹(遵义郑氏、独山莫氏,始治《说文》,开黔中风气。汉毋敛尹珍受业许君)。而蜀士闻者,才三四人。乐斋之文,杂八比之陋习(丹稜彭端淑);船山之诗,附随园而效颦(遂宁张问陶)。雨村记丑而不博(罗江李调元),西沤识隘而不纯(垫江李惺)。光绪以来,渐致彬彬,遽遭丧乱,古道湮沦。岂山川阻蔽,化不通而气不伸乎?何其贫也?

主人应之曰:子徒见今之荒秽,而不闻昔之荟蔚也;徒羡彼之多而沸,而不识此之少而贵也。夫民生异俗,土气成风。扬州性轻则词丽(《纬书》言扬州人性轻扬,故号为扬),楚人音哀则骚工;徽、歙多商,故文士多密察于考据;常州临水,故经师亦摇荡其情衷(常州经生多工词)。吾蜀介南北之间,折文质之中,抗三方而屹屹,独完气于鸿濛。三古多士,悉数难终。就概见而尚论,将俟百世之公。

学在六艺,经首三圣,《大易》之传,蜀为特盛。商瞿北学,尚日传疑(宋祁谓瞿为蜀人,杨慎言《世本》作“商瞿上,居瞿上,故名”。而今所见群书引《世本》无此语)。赵宾异说,孰为疏证(《汉书·儒林传》载赵宾说“箕子”为“荄兹”,云授孟喜。又载喜诈言田王孙且死,枕喜膝,独传喜。同门梁邱贺疏通证明其伪)?大义精于君平(成都严遵,《华阳国志》言“专精《大易》”),而诸儒多沿施、孟(《范书》载绵竹任安受孟氏《易》,梓潼景鸾,治施氏《易》)。象数亡于《唐疏》,而李氏独罗虞、郑,汉易复兴,资州之功胜也(唐资州李鼎诈《周易集解))。宋有焦定(涪陵人,今洁州),出郭鬤氏(亦蜀人。定又受教程顾),私淑程、邵,冯、张继美(恭州冯时行,与邛张行成得定之传,张著《皇极经世索隐衍义》。恭今叠溪营)。来崛起于穷山,独冥搜而合执(明末梁山来知德著《易》,专言错综,近汉儒)。卫嵩元包(北周成都人),上继玄扬。苌弘执数(《淮南·汜论》云:“苌弘,周之执数者也”),下启天纲(唐成都袁天纲,多术数书)。盖汉师多通术数,故源远而流长。《义海》百卷,博莫如房(宋房审权书,今佚,惟存李衡《撮要》)。酱翁、篾叟,以程、袁彰(二程得学于成都治篾叟,袁道洁得学于卭、眉间卖酱薛翁,开永嘉一派)。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

史氏家法,至唐而斁。隋前成书,仅存十数,蜀得其二。陈、常接步,道将体超于赵晔(晋江原常璩《华阳国志》,胜《吴越春秋》。江原,今崇庆),承祚词亚乎班固(晋安汉陈寿《三国志》。安汉,今南充)。十国攘攘,蜀独尚文,载记特备,句(宋华阳句延庆,著《锦里耆旧传》)、张(宋新津张唐英,著《蜀梼机》)与孙(宋贵平孙光宪,著《北梦琐言》,多十国事。贵平,今仁寿)。赵宋史学,窳废难论,撰述非才,记注亦纷。而《东都》成书,季平抗欧阳而比洁(眉山王称撰《东都事略》,宋后史之最有法者);《通鉴》笃论,淳夫佐司马而策勋(华阳范祖禹佐温公,又别著《唐鉴》)。微之《证误》之密(井研李心传,著书甚多,今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朝野杂记》《旧闻证误》《道命录》),仁甫《长编》之勤(丹稜李焘,亦著书甚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注之善,后亦无伦。四贤编籍,其名咱喧。乃至王(眉州王当著《春秋列国诸臣传》)、费(双流费枢著《廉吏传》)、杜氏(眉山杜大珪著《名臣碑传琬琰集》),传记之条理;苏(眉山苏洵,修《太常因革礼》)、李(蜀人李攸,撰《宋朝事实》)、程氏(丹稜程公说,撰《春秋分纪》),典制之纷纶。史炤(眉州人,作《通鉴释文》)、吴缜(成都人,著《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误》),释训校文,皆见推为整核,虽支流亦有闻。盖唐后史学,莫隆于蜀,而匪特两宋掌故之所存,且汉易本史学之难而尊者也。况当逃空而征实,弥见力笃而风纯,何必三世易师、东吴惠氏,万传中法、于越……




精彩内容

蜀学发展源远流长,赞誉颇多。作为根植于巴蜀大地,不断与中原文化互动的学术,蜀学有着丰富的学术成就。本书精选了二十篇名家论蜀学的文章,界定了蜀学的定义、时空范围、内涵与外延,并阐明了蜀学的发展分期,凸显了重要的蜀学人物,肯定了蜀学的重要贡献与价值。这些论文为现今蜀学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第一部分通论总论,是蜀学的定义和思想体系的展现;第二部分断代分论,是蜀学各时期发展状况的表现;第三部分代表人物,是蜀学杰出人物的研究分析;第四部分贡献影响,是蜀学对历史和其他学科贡献的总结。此次的整理出版将20篇论文划分为上述四个板块,有利于读者从多维度了解蜀学的面貌,厘清蜀学研究的现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