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中药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中药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19 4.7折 45 全新

库存2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淑芳 主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8534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9218683

上书时间2024-06-1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韩淑芳主编的这本《老中药铺(民国趣读)》是一本全面讲述老字号中药铺故事的图书。我国获得老字号称号的中药铺很多,北有同仁堂、世一堂、乐仁堂;南有蔡同德堂、陈李济、雷允上;中部有叶开泰、泰三堂等,本书从亲历亲见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这些老中药铺的兴起、经营、逸事等,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文化。

目录
辑 传奇,与生俱来的那一抹亮色

乐松生:同仁堂名,先君之素志也

乐松生:清皇室欠了同仁堂一大笔账

乐松生:同仁堂与太医院关系密切

张炳鑫:同仁堂失火,片瓦无存

张炳鑫:同仁堂向宫中伸腿

陈韶轩:名贵药品多为清宫秘方

王子然:乐仁堂打笔墨官司

王子然:奢华一时的乐仁堂

王子然:中成药名避“圣讳”

侯英久:世一堂牌匾,醒目超众

赵和卿:白敬字眼药可追溯到元代

白绂祥:源于西域的制药方法

徐鸿志:名“敬宇”谐音,以“鲸鱼”为商号

马惠民:马应龙眼药创自万历年间

刘鼎勋:白胡子老道说,还是叫“世一堂”为好

许盛发:将军府护照保驾护航

徐一夫:从他眼前过,便知你生死

张文轩:从名医开铺到官僚资本

蒋元祥:雷允上赴考不就,弃儒从医

蒋元祥:九芝图六神丸称雄于世

商一仁 包光宇:谁是南方最老中药总库

王士琛: “继志”二字,李鸿章题

承海良:颐寿堂的百年传说

黄一文: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刘兆民:长春洞里攀高寿

刘兆民:劝人莫冒潘高寿

祁茂林 肖慧霞: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

祁茂林 肖慧霞:太平军军药

叶元同:叶开泰与大清名臣叶名琛

傅用宾:叶开泰发迹史

姜梦弼:前清大商家的气派

姜梦弼:官司打到大理院

汪一立 周廷富:光绪年间,泰山堂已名噪成都

汪一立 周廷富:药店设计辟蹊径

肖瑞瑞:衣食足,方济世

沈永钢:家有“神钵”

沈永钢:献皇帝,受嘉奖

胡华超:取名同济,同舟共济

吴庸:志同道合,一拍即合

第二辑 名药,擦亮老中药铺的金字招牌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阿井之水制阿胶

惠尚敏:回天再造丸

徐一夫:虎鹿胶

简兆佐:八宝眼药

赵和卿:白敬字眼药

商一仁 包光宇:诸葛行军散、痧药蟾酥丸

蒋元祥:九芝图牌六神丸

王士琛:驴皮胶、龟腹板胶

王士琛:虎骨木瓜酒

王士琛:洞天长春膏

王士琛:龙虎丸

王士琛:玉液金丹

刘兆民:川贝枇杷露

陈吉庵:参桂鹿茸丸、十全大补丸

周廷富:灵宝如意丸

汪一立 周廷富:锡金眼药水

汪一立 周廷富:加料白痧药

安冠英:拨云锭眼药

第三辑 心有仁,老中药铺的精气神儿

张芝裕:痛失爱妻,愤而学医

杨玉琦:存心济世,仁术活人

白绂祥:营救马寅初

刘鼎勋:里有同仁,外有世一

徐一夫:兴建庙宇,资助僧人

周云龙:资助10千文,还银10万两

叶元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叶元璋:赈济灾民

傅用宾:叶开泰乐善好施

陈吉庵:救穷人之急,长期赠药

沈永钢:医业济世,世守其业

安冠英:沈育柏遍游四方求良方

王一民:常年奉送药膏

王一民:致富不忘公益

第四辑 地道,是诚心,更是诚信

乐松生:货高价出头

张炳鑫:同仁堂买头水

张蔚涵:宁求善价、不售次货

张蔚涵:达仁堂自办鹿囿

王子然:乐仁堂何以赢得声誉

乐芝田徐仲齐 贾星周:选料、用料皆讲究

徐一夫:老客常驻海参崴

刘鼎勋:世一堂远赴暹罗、印度采购

马惠民:选材唯真唯优

蒋元祥:老板买进次货,也须辞职

周云龙:雷允上店内香气扑鼻

王士琛:蔡同德从全国各地网罗药材

王士琛:遵古炮制

王士琛:道地正路

王士琛:金字招牌就是货真价实

叶元同:宁缺毋滥

叶元璋:港澳人士函购叶氏药的原因

傅用宾:选购头牌货

傅用宾:铁篙子硬到底

陈吉庵:炮制的繁复与精准

陈吉庵: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汪一立 周廷富:行家亲自到药市看货

汪一立 周廷富:炒药按古方进行

周廷富:定价不二

安冠英:药好不怕山高的底气何在

王一民:童叟无欺

第五辑 老店,也须在岁月静好中精心打磨

乐松生: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乐松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陈韶轩:同仁堂的药有口皆碑

陈韶轩:同仁堂药店的布局及分工

张炳鑫:薪金制度的严与活

张蔚涵:维护信誉的根本是严控制药流程

鞠承茂: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鞠承茂:捍卫了职工利益,就保持了企业活力

王子然:营销无小事

王子然:精准管理药品

侯英久: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侯英久:眼勤、嘴勤、腿勤

郑长善:中药行的学徒、伙计

刘鼎勋:看、闻、尝、摩

惠尚敏:店规“十不准”

张文轩:育生远的讲究

张文轩:陈五更,张半夜

马惠民:以勤治店,以真夺人

马惠民:严而活的产销制度

马惠民:入行不易

吴立智:和气生财,日夜配方

芮泉林:存仁堂号,存心济世

刘善普:我们这水浅,养不了大鱼

杨玉琦:拆货店的经营门道

杨玉琦:中药材的炮制方法

蒋元祥:学徒生存种种

商一仁 包光宇:雷允上的管理秘诀

王士琛:精心重在各司其职

王士琛:药店如何定价

王士琛:学徒进店,一荐一保

傅用宾:配药流程分毫不差

汪一立 周廷富:泰三堂在制药上狠下功夫

姜梦弼:请名医审查秘方

第六辑 亲缘,是黏合剂,还是离心力

乐松生:世代单传,同仁堂兴

乐松生:同仁堂上演“宫斗戏”

陈韶轩:死守同仁堂

王子然:同仁堂开枝散叶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乐敬宇受辱崛起

张炳鑫:父一辈,子一辈

张蔚涵:亲连亲

李敬斋:“河北帮”世一堂

郑长善:铺保制下的学徒生活

马惠民:马应龙世代单传

吴立智:恒昌药房的继替之忧

葛华珊:家族企业的权力平衡

葛华珊:学徒保荐制

周云龙:打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魔咒

周云龙:老板也从学徒做起

周云龙:秘方掌管煞费苦心

王士琛:不以“黄马褂”自居

王士琛:亲缘为劳资关系笼上温情

叶元璋:家店分治

傅用宾:进叶开泰不穷,出叶开泰不富

傅用宾:家店之困

陈吉庵:亲带亲,邻带邻

姜梦弼:子孙百世企业

周廷富:家店终须分离

安冠英:沈育柏的家规

第七辑 方寸之间,老中药铺的变与不变

乐松生:排挤外股,恢复祖业

乐松生:乐印川在经营理念上推陈出新

乐松生:达仁堂的创新

陈韶轩:同仁堂独创提成制

张芝裕:逢乱世,辟新路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水牌上的经理

王子然:乐仁堂横空出世

王子然:用人权的放与收

鞠承茂:控制论和中药业实践的结合

孙广德:老药商的生意经

侯英久:彩印包装从此开始

侯英久:世一堂的扩张

郑长善:跑东道西郑长善

郑长善:股东和职工的拉锯战

刘鼎勋:名贵药品包装精美

许盛发:开展国外函购

李敬斋:由中药店引路,以山货和粮食为拳头

马惠民:马应龙进军北京

朱忠惠:马应龙有着企业家的精明,兼具冒险家的胆识

赵和卿:白敬宇开拓千里之外的新市场

赵和卿:白敬宇宣传投入甚巨

白绂祥:把做律师的才华发挥在制药上

徐鸿志:白泽民的新式作派

刘善普:售药须懂暗码

王华章:余良卿的经营秘籍

王华章:制造宣传神话

周云龙:中药商进军银行业

王士琛:蔡同德堂的定制服务

王士琛:待遇优厚,人才自留

黄一文: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先驱

黄一文: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法

叶元同:叶开泰步步兴盛

叶元同:叶凤池学习外国经营方式

叶元同:叶开泰以官养商

傅用宾:制造噱头,助力药品扩展

傅用宾:傍身官场

傅用宾:叶开泰从兵燹中复兴

姜梦弼:成都同仁堂的守成与创新

汪一立 周廷富:同业口中的“精灵棍”

汪一立 周廷富:泰三堂的职工福利

第八辑 故店故人,烽火连城中蹒跚行

乐松生:同仁堂遭受八国联军骚扰

乐松生:同仁堂拒绝外资控股

乐松生:同仁堂花钱消灾

乐松生:日伪唱罢,国民党登场

张蔚涵:达仁堂止损

乐芝田 徐仲齐 贾星周:乱世有沉沦

鞠承茂:乐仁堂与地下党谈复业

许盛发:世一堂的衰败

马惠民:风雨飘摇中砥砺行

马惠民:马应龙仍可与洋货争锋

朱忠惠:马惠民深得真传,却终难成业

赵和卿:小人物与大事变

宋法型:日军滋扰,药店不堪言

胡华超:同济堂被毁

杨玉琦:存仁堂被掠

刘善普:金正月,银二月,锡三月

蒋元祥:战火纷飞中的雷允上

商一仁 包光宇:雷允上历经变故

商一仁 包光宇:日本人盯上六神丸

王士琛:蔡同德堂由兴转衰

刘兆民:潘高寿在战火中飘摇

祁茂林 肖慧霞:起死回生王老吉

叶元同:长袖善舞终难舞

傅用宾:叶开泰沦为路边摊

承海良:颐寿堂东山再起

姜梦弼:成都同仁堂转危为安

周廷富:逃离一场劫难

汪一立 周廷富:糊涂警断糊涂案

汪一立 周廷富:倒卖公粮引发的风波

王一民:滇军进驻思义堂

内容摘要

乐松生:清皇室欠了同仁堂一大笔账
    同仁堂开设以后,由于名气很大,在1723年左右
(清朝雍正年间)就开始供奉御药房了。应该说,同仁
堂由于供奉御药房而享受了封建特权,这是同仁堂所
以几百年来罔替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同仁堂文献所载,雍正年间曾奏请预领官银
4万两,乾隆九年(1744年)曾奏请增添1/3药价,每
年预领过官银3000两。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复呈请
调剂药价,预领官银,每次得预支官银1000两。这些
零星的材料,可以说明同仁堂在经济方面曾经得到封
建皇朝的支持。当然预领官银必须交办官用药料,但
在同仁堂内部资金的周转方面是有好处的。*重要的
,是在政治方面的支持。这里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
乐张氏(六世祖乐礼之妻)呈文。    “身夫乐礼,原承先业开设同仁堂药铺,承办官
药有年。缘身夫在日所欠官项债负颇多,以致铺务难
支,具呈告退官药。蒙皇恩准着都院出示招商,并无
承办之人。复蒙和硕亲王奏准增价,仍着身夫办理,
特派内务府官员监办官银官药,弹压一应私债,不得
搅扰,已经数年。不期夫故,官项客帐铺务家计实难
措办。蒙监办关老爷借给本银五千两入铺,分发官银
客帐。长子以正立有券押,议定在铺抽还。未及一半
,惨遭上年四月问忽被天灾,铺业烧毁,长子继亡,
将家产入官归偿资生库。一门孤寡(尚有幼子以中),
坐守待毙。复蒙天恩垂怜,将所焚铺基并堆房残货,
仍赏身养活孤孀,复令提督府出示招商接办。官药客
帐私债准着十年后代销。今虽有商人接办,每日给制
钱一千文,尚不敷房租日用。虽议二成分息,但铺初
开,盈虚难必,客帐私债,实难指许。容待年余,如
果获利,将二股分息多寡均同分偿。天理良心,岂敢
隐负。为此乞求大人鉴怜,恤念孤孀,俯赐宽限,合
家感德,顶祝上呈。”
    在这个呈文中说明,乐姓在乾隆十八年因遭天灾
人祸之变,已到山穷水尽之地,由于封建皇朝的需要
,才又将同仁堂这块招牌承继下去。那时招商承办同
仁堂的人是乐姓的世交张世基。张姓自出资本修理开
设之后,也得到官府的很大支持。后来张姓又将自己
的一部分股本陆续出卖与他姓,他自己专门供奉御药
房,承办官药。这已是乾隆、嘉庆年间的事了。这样
同仁堂的外股就越来越多。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的一张废合同上,股东21人,入本银43800两,每股
1200两,尚有同仁堂的管事人员及众伙友的人力股十
股,共为46股5厘,系合股经营方式,那时乐姓只剩
有半股,典价为47700两。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
仁堂又典与朱姓经营,价银6万两。总之,从乾隆十八
年到先曾祖乐印川在道光年间恢复祖业为止的百余年
中,同仁堂迭经变故,只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同
仁堂这块招牌始终属于乐姓,因此,乐姓称为同仁堂
铺东。张姓从乾隆十八年供奉御药房后,也是世代相
传,并得到乐姓的支持,称为同仁堂药商。民国成立



主编推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