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精)/田晓菲作品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精)/田晓菲作品系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7.34 6.0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晓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2221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11507042

上书时间2024-06-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和文化、书籍史及比较文学。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2021)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目录
 引 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有人夜半持山去 得与失 乱 曰 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与六朝隐逸话语 重构五柳先生:传记四种 第三章 失去的田园:归陶 不受欢迎的植物 “颇为老农” 饮食与文字 第四章 饮食、死亡与叙事 得 仙 何有于名? 阅读到天黑 文化想象的版图和燃烧的文字 第五章 成 器 中空的羞耻 荣 木 清算与盘点 紫葵的悲哀 无 成 第六章 实/ 石证 栗 里 场所与空间 “吐痕尚新” 石头记:一个关于文学的寓言 结 语 附录一 文本的历程 附录二 清醒的阐释:《述酒》 附录三 陶诗选评 引用书目 中文版后记 

内容摘要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主编推荐
田晓菲学术成名作。在流动的手抄本世界里云游,探寻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

精彩内容
 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真正的陶渊明”,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媒体评论
田晓菲学术成名作。在流动的手抄本世界里云游,探寻读者如何主动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