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5 4.3折 11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玮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2507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8959838

上书时间2024-06-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刘玮主编的《西方政治哲学史(第1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精)》是全新的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学史》的第一卷,包括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学。
本书作为一部突出研究性的政治哲学史,并不希求对每一位政治哲学家做出没有遗漏的全面总结,也不希求对他们的思想给出毫无争议的平淡概括,而是作者直面国际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给出自己的回应,从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出发,以点带面地呈现每一位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图景。

作者简介
刘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西方伦理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发表多篇有关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中英文论文,翻译和编校多部古希腊哲学专著和论文集。

目录
免费在线读前  言
这是全新的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学卷,包括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学。既然强调的是“政治哲学”,而非“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更多强调“哲学家”对这部历史的贡献,而非“历史”本身,或者体现在一个时代之中的更具有普遍色彩的“思想”(当然,我们也绝非否认,哲学思想要在恰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如果说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学,“政体”(politeia, constitution,regime)无疑是的。politeia含义是“公民权”“公民的条件”,之后逐渐扩大到组织公民生活的一套法律和制度,以及公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有了“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含义,并且衍生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政体文学”,比如:希罗多德《历史》第3卷中关于不同政体的论辩;色诺芬撰写了《斯巴达政体》;老寡头或伪色诺芬撰写了《雅典政体》;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就叫“政体”或“政制”(Politeia),而他称自己部著作《礼法》探讨的是“次佳政体”;亚里士多德从事了关于158个希腊城邦政体的历史和经验研究,在《政治学》中以政体为核心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探索;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 of Citium)也创作了一部与柏拉图作品同名的《政制》(Politeia);伊壁鸠鲁学派的政治理论则将传统的政治理论应用在更小的朋友之间的共同体上;西塞罗的《国家篇》和《法律篇》是对柏拉图《理想国》和《礼法》的模仿,他在罗马的语境下应用希腊的政体理论,并且发展出独特的混合政体理论。
这种政治性的对政体的理解在奥古斯丁那里似乎有所断裂,但其实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接续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因为柏拉图曾经说“政体”不仅关乎政治组织方式,还关乎人的灵魂——“个人之中的政体”(tēn en hautōi polite-ian,《理想国》IX.591e)才是更重要的。奥古斯丁在探讨“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二分时,更多继承了柏拉图对于精神性政体的关切,同时用这种方式理解实际政治的价值。而当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得以复兴之后,更加政治性的政体理论也就再次成为政治哲学的关注焦点,这在阿奎那的《论君主政制》中体现得显。而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尔文在某种意义上分别继承了奥古斯丁对现实政治的不关心态度,以及阿奎那对现实政体的关注。前  言
这是全新的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学卷,包括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学。既然强调的是“政治哲学”,而非“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更多强调“哲学家”对这部历史的贡献,而非“历史”本身,或者体现在一个时代之中的更具有普遍色彩的“思想”(当然,我们也绝非否认,哲学思想要在恰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如果说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政治哲学,“政体”(politeia, constitution,regime)无疑是的。politeia含义是“公民权”“公民的条件”,之后逐渐扩大到组织公民生活的一套法律和制度,以及公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有了“政体”或政治体制的含义,并且衍生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政体文学”,比如:希罗多德《历史》第3卷中关于不同政体的论辩;色诺芬撰写了《斯巴达政体》;老寡头或伪色诺芬撰写了《雅典政体》;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就叫“政体”或“政制”(Politeia),而他称自己部著作《礼法》探讨的是“次佳政体”;亚里士多德从事了关于158个希腊城邦政体的历史和经验研究,在《政治学》中以政体为核心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探索;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 of Citium)也创作了一部与柏拉图作品同名的《政制》(Politeia);伊壁鸠鲁学派的政治理论则将传统的政治理论应用在更小的朋友之间的共同体上;西塞罗的《国家篇》和《法律篇》是对柏拉图《理想国》和《礼法》的模仿,他在罗马的语境下应用希腊的政体理论,并且发展出独特的混合政体理论。
这种政治性的对政体的理解在奥古斯丁那里似乎有所断裂,但其实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接续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因为柏拉图曾经说“政体”不仅关乎政治组织方式,还关乎人的灵魂——“个人之中的政体”(tēn en hautōi polite-ian,《理想国》IX.591e)才是更重要的。奥古斯丁在探讨“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二分时,更多继承了柏拉图对于精神性政体的关切,同时用这种方式理解实际政治的价值。而当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得以复兴之后,更加政治性的政体理论也就再次成为政治哲学的关注焦点,这在阿奎那的《论君主政制》中体现得显。而宗教改革家路德和加尔文在某种意义上分别继承了奥古斯丁对现实政治的不关心态度,以及阿奎那对现实政体的关注。
对政体的关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公民人文主义”思潮中得以延续,意大利的公民人文主义大体上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式的共和主义思想来对抗当时在政治上更加居于主导地位的君主制,而这种对抗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两部著作看起来存在的张力之中达到了,并且朝着不再关注“政体问题”本身,转而关注政治的现实运作或“国家理性”的方向发展。
政体问题也同样给了我们一条主线去阅读本卷的各个章节。

内容摘要
 刘玮主编的《西方政治哲学史(第1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精)》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
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一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精彩内容
《西方政治哲学史》(*卷)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研究成果。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