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75 6.0折 68 全新

库存3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兴涛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8556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4316682

上书时间2024-05-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社会文化史、中西关系史。为国内概念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新史学》集刊的合作召集人。曾著《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等论著多种。



目录

绪论“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1

第一章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13

1.“中国”“中华”及其历史上的认同13

2.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及其现代转换

兼谈作为现代国名的“中国”究竟始于何时17

二、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56

1.郭士立与传统汉文里“民族”一词用法的早期转化56

2.清末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来源61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最初的指代词

1.梁启超与“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和“中国民族”说

2.“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及其早期观念内涵

——两种“中华民族”概念问世记72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新自觉

——以满人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1.“五族大同”:立宪运动期间的民族一体融合论

2.“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说的发轫及其民族观依据

3.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

第二章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一、民国建立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1.“五族共和”论及其引发的“中华民族”观念

2.袁世凯与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实际效应

3.“中华民国”国号、早期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4.李大钊、申悦庐与“中华民族”旗帜的高揭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1.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诸多因素

2.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其深远影响

3.梁启超专研“中华民族”:思想来源及意义

4.“国家主义”派的关切和外蒙古“独立”事件的刺激168

5.“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174

第二章“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一体化认同符号的强化

1.两部代表性史著之诞生及其“中华民族”观念内涵182

2.国民党政府和学界精英“整合”民族的继续努力

——“蒙藏宣化”、黄陵祭祖与“民族”重审

二、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203

1.“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巨大影响

——以少数民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例

2.“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兴起211

3.国共两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221

4.民族复兴论的高涨、内涵及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联229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247

1.抗战开始之后的“民族英雄”问题247

2.“汉奸”与“华奸”之辩

3.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

第四章全面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结语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附录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参考资料

后记

新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它是20世纪初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生成之后,特别是清王朝临近崩溃之际和最终覆亡之后,在中国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符号意义的民族观念凝结物。起初,“中华民族”一度被用来指称“汉族”,进人民国后,这一用法在一部分人那里也仍然有所延续。但与此同时或稍后,指称中国国内包括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内的大民族共同体之“中华民族”概念,也逐渐传播开来并日益强势,最终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特别是“九一八”之后,成为主导国内政治舆论的“中华民族”概念之流行用法。这后一种主导型、符号化的“中华民族”概念,明确强调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作为国民或公民的平等身份,他们由历史延续下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泛血缘联系的特殊性及其强化趋势,以及依托在新的现代共和国家形式上的民族共同体之整体性和统一性,包括各族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实现全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发展的共同命运。笔者将这一主导型“中华民族”概念所直接传导和涵括的族类认同意识,及其运用展开的民族一体化理念和信念等,称为现代中华民族观念。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主要由复合性中华民族和单一性中华民族这两种观念形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含混观念形态所构成一这些具体的观念形态间彼此缠绕,相互渗透和作用。就其生成和发展机制而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因素的交汇,体现着民族和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就其主体的自我感知与认同来说,则又始终包含着情感和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调适。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和社会文化史现象,此一重要而复杂的观念,不能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思想论证和社会接受,凝聚着作为现代国民的中国人之整体认同的政治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走向,它不仅强烈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将继续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考察该观念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萌生、内涵的演变以及它广泛传播开来的符号化过程,揭示和分析其社会认同的历史情形、特点及其功能,也即探讨清末民国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观念变迁史之核心部分,笔者以为,当属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



精彩内容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