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电影演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香港电影演义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16 6.0折 5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君子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7108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0802266

上书时间2024-05-1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名为《香港电影演义》,是因为笔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不是做评判,而是讲故事。其实香港电影界的故事往往比戏本身更具传奇性,按说本书内容很多采集自香港影人的口述,真实性毋庸置疑,称为“演义”似大可不必。但作者向来以为:一个创作或事件,除了结果是客观无可更改的,任何人(包括当事人)讲述起因和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渲染(如张彻、刘家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说法),所以各种版本的影史八卦层出不穷。

作者简介
    魏君子,影评人、制片人,编剧,导演。   2006年担任搜狐娱乐专题评论部主编,2008年担任央视网电影频道主编,2009年担任新浪娱乐策划部主任,2020年任澳莱坞影评人协会副会长。   先后任《后会无期》(韩寒导演)、《小时代》(郭敬明导演)文学策划;《华丽上班族》(杜琪峰导演)运营总监;《万物生长》(李玉导演)编剧;《奇门遁甲》(徐克监制、袁和平导演)、《素人特工》(袁锦麟导演)制片人。2019年导演纪录片《龙虎武师》,讲述香港动作电影60年风云故事。   出版有《光影里的浪花:香港电影脉络回忆》、《领袖访谈录:华语电影势力探秘》等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影史
  百年孤独: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
  刹那芳华:港片兴衰秘史
  成败萧何:香港电影的“命门”与绝招
  不能说的秘密:香港影人的“欺世盗名”
  抽刀断水:港台片合流溯源
第二部分 类型片
  江湖之远:武侠文化与电影表现
  专破刀枪不入:功夫片的科学观
  《神经刀》与《猫头鹰》:追武侠喜剧之影
  怀旧是一种美德:闲话香港 70 年代鬼马喜剧
  周星驰 VS 王晶:浅说无厘头喜剧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香港恐怖片概述
  僵尸大时代:香港灵幻僵尸片纵览
  兴衰有数 风月无边:香港三级片掠影
  金瓶流变:《金瓶梅》的影视版本变迁
  卧底 灰色地带 反讽:香港警匪片风云三变
第三部分 奇人
  程刚:哪个才子不害人
  李翰祥:邵氏风月情
  司马克:《花飞满城春》背后的故事
  胡金铨:长使英雄泪满襟
  张彻:权臣不善谋己
  楚原:闹市侠隐
  王天林:繁华落尽
  罗维:跟风大师
  刘家良:逝去的影坛武林
  洪金宝:我做大哥好多年
  牟敦芾:声名狼藉艺术家
  麦当雄:专拍灯红酒绿
  黄志强:曾经的“野兽导演”
  曾志伟、林德禄、蔡澜:三个得势影人的港片残梦
  吴宇森、徐克:双雄喋血的 1989
  “英雄本色”续集:后来的徐克、吴宇森
  林岭东:天命随缘
  杜琪峰:银河前传
  程小东:电视台修炼秘史
  刘镇伟:大话影坛争斗史
  高志森:渐行渐远的港片背影
  陈嘉上:随波逐流
  陈可辛:请拍《等待》
  刘伟强:怀念,但不留恋
第四部分 影 迷
  追梦人:我在香港的日子
  盗梦十八年:录像厅小弟港片情怀录

内容摘要
     造星:重金打造廉价片酬 后人对邵逸夫“怠慢与李小龙合作、不接受许冠文利润分红的要求”深表遗憾,认为乃决策失误,邵逸夫此举当年亦被影界同仁戏称“捉到鹿却不懂脱角”。其实以“六老板”的智慧,又怎会窥不透个中玄妙商机?只是从他的利益立场和公司大局出发,放弃李小龙、许冠文是必然的选择。 邵逸夫自回港改组邵氏制片业伊始,就立意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策略,投资、制作、发行、影院一条龙,所有业务环节皆由邵逸夫统一管理,强调专业水准。对于不满意的粗剪毛片,邵逸夫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尽量补拍,好歹凑成一部电影;二是付之一炬,不能影响邵氏品牌。对于六老板这两种特别做法,很多人表示不解,其实想来道理也很简单,无论补拍还是烧毁,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经济利益优选化。 邵逸夫斥巨资建成的清水湾片场堪称亚洲优选的电影“梦工厂”,连好莱坞影人参观后都惊叹不已。在清水湾,大部分演职员都住在一起,工作在片场,休息在宿舍,对此邵氏公司称为“理性管理”。不过,让当代影迷惊奇的是,当年演员的片酬居然比武师低(譬如混武行的姜大卫,如果不是张彻极力游说,宁可做替身多赚钱也不愿做演员)。“邵氏”改组兄弟公司初期,就深知明星包装与品牌打造的必要性,因此积极推行“电影明星制”,除了以高薪或优厚条件挽留林黛、李丽华等成名红星外,也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南国实验剧团学员训练班就为“邵氏”输出了大批新星,如王羽、罗烈、岳华、郑佩佩等,后来都名噪一时。 对于自己旗下的明星,邵逸夫一向不吝心思包装,当年邹文怀做宣传部主任时,就主抓《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专门报道邵氏影星拍片动态,满足观众追星需要。不过,与同时期的粤语片明星陈宝珠、萧芳芳不同,20世纪60年代的邵氏明星虽然得享大名,但除了电影宣传外,市民很少能在公众场合看到他们。说到原因,居然是这些“邵氏”演员薪酬实在太低,只能住在寒伧简陋的公司宿舍;想出席宴会穿得体面些,都要去服装部借衣服;出行又不能搭巴士、坐公车,因为会影响公司形参。郑佩佩回忆当年就颇感不平:人家拍粤语片的陈宝珠每年拍几十毫口戏,有几百万港元身家。相比之下自己一年都演不了几部戏,每部片酬也不过上万港元而已,而且这已是那时“邵氏”签约演员很高的价钱。正因如此,“邵氏”的老员工谈及老东家,至多会像唐佳那样说“邵老板养活了很多人”,而邵氏的“人工”(薪酬)真的很低却是事实! 与今日的明星制不同,邵逸夫尽管成功打造了大批明星,但在他眼中,明星只是自己公司流水线作业的一颗螺丝钉,成本保证不能过高,凡是签约“邵氏”的员工,都要接受低工资和长期合约。即便当年有意回港发展的李小龙,邵逸夫也只开出每部2000美元的片酬,相当于邵氏一线明星的水准,而且必须签订长期合约。还有为“邵氏”拍过多部卖座片的“冷面笑匠”许冠文,要求自导自演没问题,居然还想要参与分红,自然犯了邵逸夫的大忌! 在“邵氏”独霸香江的时代,邵逸夫的明星廉价制无人撼动。但20世纪7C年代以后,随着“嘉禾”及许多小电影公司兴起,邹文怀倡导利润分红和“卫星公司制度”后,明星有太多选择余地,加之80年代“新艺城”又开了付给许冠杰一部电影片酬200万的先河,邵逸夫的家族企业流水线模式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还好邵逸夫及时调整方向,将电影公司交给方逸华管理,自己专心去经苞TVB电视台,照搬艺员训练班和明星廉价签约制度,结果又获得了难以想象能成功! 反观今日香港电影,明星片酬居高不下,没了艺员训练班,新人只能从歌手里找,每年的戏是越拍越少,形势愈来愈糟。邵逸夫那一套,若是财雄势强的名大公司联合来搞,或许不失为一个救市高招…… P8-9

精彩内容
    《香港电影演义(限量珍藏版)》就是通过讲述台前幕后的影史秘闻、细节考据,窥视影人心态、类型创作、环境影响、产业格局……由细节入手,积少成多,相对全面的掌握香港电影的今昔概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