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戏苑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山西戏苑经典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16 1.9折 32 全新

库存5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丽主编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82878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11242423

上书时间2024-05-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上党梆子

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一代宗师赵清海

众多艺人传承完善上党梆子

蒲州梆子

明末清初蒲州梆子逐渐形成

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艺术

戏班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

中路梆子

同治末期中路梆子趋于成熟

中路梆子十大绝活享誉剧坛

光绪后期中路梆子屡现辉煌

地方戏剧

蒲州梆子北上形成北路梆子

终南琴音演绎形成晋北道情

驱傩风俗流传形成锣鼓杂戏



内容摘要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发源于泽州。因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最初时被称为“本地土戏”,俗名“大戏”。在1934年至1957年,山西省曲艺界曾称作“上党宫调”。1957年,正式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上党梆子慷慨悲壮、粗犷豪迈、激越奔放,形成“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并涌现出了以赵清海为代表的众多知名艺人,他们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初年,在山西的上党地区出现了以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8种乐器进行演出的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

 那时候,上党境内多数县的大村大镇,都有八音会,人们习惯以它所在村庄或街坊的名字相称呼。这些八音会一般都在冬季农闲时请教师来教练。

 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样锦”“长皮”“节节高”、“戏牡丹”“得胜令”“招军”“如令”“盗令”等数十个。

 上党八音会的音乐主要是由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构成的。演唱起来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壮,大气磅礴。

 在那时,各地八音会的主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每每在迎神赛社到来之际,艺人们身着春冬长袍或夏秋大褂,领口内斜插一面红色的旗杆,顶上是三四十厘米的三角旗。

 旗上有的绣着一条龙,有的绣一个“令”字。插旗杆的布筒前有一溜白布,写着村庄的会名。就这样,艺人们边走边演奏。

 要是朝山进香,艺人们走几十公里是常见的事,甚至也有走上百公里的。迎神赛社实际是民间音乐演奏的大赛,裁判者当然是千千万万音乐业余爱好者。被人们称许的八音会组织是十分光彩的,他们总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

 一旦被人冷落,八音会也不会承认失败,他们总要狠下苦功,准备下一次出人头地。因此,这种竞争永远没有完结。这样就无形中促成了八音会艺人彼此技艺的长进。

 八音会的另一种活动,是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家、庆寿时吹打一番,当地人称之为“闹房”“暖房”“闹寿”。有些地方死了人,也会请八音会去“闹丧”。

 在这些场合,艺人们都要唱几出围鼓戏,即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有些能手一人能顶两三个角色。

 除了这些八音会外,在古时,上党民间也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艺人们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的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放鞭炮,驱除瘟疫。

 像阳城东乡的“送子”,高禖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在长子一带每当有庙会时,流行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装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这被称作“鞭打癀痨鬼”。

 在陵川乡间有“五鬼盘叉”,也就是5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人,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在壶关、陵川一带有“猿猴脱壳”,也就是在丧礼时,由人扮成猿猴躺到红毡上,筛以麸面,猿猴跃起后,毡上留有猴形。

 在长子、屯留一带还流传有被称作“斩时魃”的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在锣鼓声中,两个武士持刀将由人装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代表“旱魃”脑袋的“旱魃”所顶的黄色南瓜。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晋陕豫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流传到了上党,并逐渐地和八音会等当地的这些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本地土戏,这就是上党梆子腔的雏形。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党梆子的艺人相继吸收了昆剧、梆子剧、罗剧、卷剧、皮黄剧5种声腔,从而使上党梆子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从清代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相继成立了许多上党梆子剧班,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晋城的鸣凤班、长盛班、公顺班、三乐班、三义班、复盛班,高平的三乐意班、贤易班,陵川的庆云班、三乐班等,都曾煊赫一时。

 此外,壶关的乐意班也声名远播,它曾到河南北边和山西南面演出,传说还到过北京。后来乐意班转归长子县的张家,它的实力也与三义班各领风骚、分庭抗礼。再有,潞城三乐班、屯留小乐意班、平顺三乐班、黎城发义班等也争芳斗艳、引人瞩目。

 上党梆子的许多代表剧目像《乾坤带》《万寿宫》《金沙滩》《雁门关》《天波楼》《双龙会》《天门阵》《双挂印》《彩仙桥》《夺帅印》《对松关》等也都是在那时出现的。

 此外,还有《下南唐》《珍珠塔》《乌鸦山》《绣龙剑》《金亭关》《六翁关》《复金陵》《渡康王》《清廉传》《雪花江》《凤仪亭》《江东桥》等剧目也相继出现。

 知识点滴

 1850年,凤台县的长庆、涌魁、春元、昌盛、协春、玉盛、贵升、文盛、庆升9个上党梆子戏班,联名给知府觉罗万济上呈子,要求裁减官戏。

 后来知府敕令凤台县知县办理,并于1851年立下了“五聚堂纪德碑”。据碑文记载,当时只凤台一县,就至少有10个上党梆子戏班。

 除此之外,在那时许多地方梨园也都蓬勃兴起。如长治的梨园会馆,晋城的五聚堂,望城头村的开元宫等。由此可知,当时上党梆子的繁盛程度。

 在清代末期的时候,上党戏坛基本上是上党梆子一统天下。晋南的安泽和河南的涉县,也都有了上党梆子的职业戏班进行演出。

 在那时,还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艺人,其中后来被奉为上党梆子一代宗师的赵清海,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

 赵清海于1881年出生在山西晋城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出生后,母亲就给其取了个乳名叫“群孩”,也称“勤孩”。

 赵清海从小喜欢戏曲,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就常常用高粱秸、玉米秸编成盔头,用玉米须子当髯口,在田间地头唱戏玩。

 十几岁时,赵清海每天在杨寨村外的老西沟练声练气,遭到了其父母的极力反对。为此父亲曾多次打骂他。

 赵清海的母亲心疼儿子,为了能收住他的心,早早地给他娶了个媳妇。但是,这没有能阻碍他学习戏曲艺术的决心。不久他毅然离家出走,拜陵川县附城镇的一位上党梆子名艺人为师。

 赵清海学戏非常刻苦。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再加上他聪慧伶俐,进步非常快,没多长时间就成为戏班里的主要演员了。

 赵清海十七八岁时,他就在上党戏曲界崭露头角了。后来,他又拜在了陵川附城镇庆云班著名老艺人徐全虎的门下学艺。出师后,他在声名显赫的鸣凤班任掌班多年。再后来,他在高平组建了著名的三乐意班,并任三乐意班掌班,直至后来因病在高平紫台山患病去世。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上党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地方戏剧四个部分,内容包括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党梆子、众多艺人传承完善上党梆子、明末清初蒲州梆子逐渐形成、戏班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