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间最后的小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林间最后的小孩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5.35 6.0折 5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理查德·洛夫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1906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11691461

上书时间2024-05-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美]理查德·洛夫 著 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出版有10部著作。他的著作已经在27个国家被翻译和出版。其中,《林间最后的小孩》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畅销17个国家。 他是《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猎户座》(Orion)杂志、《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等众多出版物的撰稿人和评论员,并且曾为《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主持专栏。2008年,因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获“奥杜邦奖章”。 他还是儿童与自然组织(Children & Nature Network)的联合创始人和名誉主席。 美同 海狸/译 美同,原名刘洋,原译言网编辑,职业笔译,从业十余年,出版有《看不见的契约:“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婚姻课》《人生的动力: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生》《实用心理诊断100例:心理医生临床诊断原理和技术》《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高难度沟通》《深度营销:营销的12大原则》《领导力的36个关键》等译著数十部。 海狸,原名秦倞,从事技术创新工作十余年,户外爱好者、马拉松和越野跑者,出版有《中国经典古建筑之旅》(编著)、《上帝的怪兽》(译校)、《受宠的野兽》(在译)。

目录
 致 谢 版本说明 引 言 Part1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1 自然之礼 /3 2 第三条边疆 /11 3 户外玩耍违规了 /23 Part2为什么孩子(以及我们自己)离不开自然 4 攀上健康之树 /35 5 感官的生活:大自然与无所不知的心态 /51 6 第八种智能 /65 7 孩童的天赋:大自然如何滋养创造力 /79 8 自然缺失症与有助疗愈的环境 /91 Part3 善意:为什么约翰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9 日程表与焦虑 /105 10 妖魔症候群归来 /113 11 博物学知识欠缺:教育阻碍孩子自然 /123 12 未来的自然守护者将来自哪里 /135 Part4 大自然与儿童的重逢 13 把大自然带回家 /149 14 面对恐惧的智慧 /163 15 乌龟的故事: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173 Part5 丛林黑板 16 自然学校改革 /187 17 露营的复兴 /9 Part6 神奇之地:开启第四条边疆 18 在大自然中玩耍不是罪 /219 19 野趣归来的城市 /22  荒野的未来:回归土地的新热潮 /251 Part7 感受惊奇 21 大自然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269 22 浴火重起一场运动 /283 23 珍惜当下 /291 本书实操指南 田野手记:一场运动的发展及如何参与 /295 我们能做的100 件事 /304 讨论话题 /326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10岁的马修在餐桌对面一本正经地看着我问:“爸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更好玩呢?”我问他是什么意思。“嗯,你总是在说你的树林和树屋,还有你是怎么骑马去沼泽附近玩的。”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在生我的气。因为我确实总跟他讲,我小时候是如何用细绳和肝脏肉丁在小溪里钓小龙虾的——现在却很难见到有孩子这样玩了。我确实也跟许多父母一样,一边美化自己的童年,一边又看不上孩子此刻的玩耍和探索。但我儿子是认真的,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的感觉没错。我这代婴儿潮或更早一些的美国人在大自然中悠然自乐,连钱也不用怎么花的戏耍方式,在这一代被电子产品和游戏随叫随到的孩子看来,就像是老古董一样。不过短短几十年,孩子理解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就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完全颠倒。今天的孩子知道生态环境所遭受的各种威胁,可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却越来越少,对大自然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而在我小时候,情况正好相反。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树林跟其他树林在生态学上有什么关联。在20世纪50年代,没人谈论酸雨和臭氧层空洞,也没人谈论全球变暖。但是,我熟知我身边的树林和田野。我知道小溪的每一道拐弯,也知道土路会在哪里凹陷倾斜。它们甚至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今天的孩子可能会给你讲述亚马孙雨林,却不会说上一回他最近独自探访树林的经历,也

不会谈他如何躺在田间,卧听风吟潇潇,仰观浮云飘飘。

这本书探讨了儿童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现象,以及这一变化对环、社会、心理和灵性的影响。这本书也介绍了日渐增多的相关研境。社些研究发现,要想让儿童苗壮成长或让成人保持健康,与大自然的接触就必不可少。虽然我特别关注儿童,但我的视角也触及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在一些场合,人们自认为在亲近自然,情况也仍旧没什么两样。曾几何时,夏令营还是野外露营、林间徒步、识别动植物,或者围着篝火讲鬼怪和传奇故事。但如今,“夏令营”却成了减肥营或电脑营的代名词。

对新生代年轻人而言,大自然变得越发抽象,越发远离现实,也越发沦为一种只可远观、消费、穿戴,却视而不见的东西。在最近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四驱越野车正沿着一条绝美的山涧疾驰,可后座的两个孩子却在用折叠屏看电影,显然对窗外的山景和溪水毫无察觉。一个世纪前,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宣称,美国的边疆已不复存在。此后,他的观点一直饱受争议。今天,一条类似的、但更为重要的边疆也正在消失当中。我们的社会正在教导下一代与大自然保持距离。这一幕不仅发生在学校、家庭乃至户外机构,甚至已经制度化为许多街区的法律和法规。我们的制度、城市或郊区的规划设计和文化态度都在无意识地把自然与灾祸相连,同时也把户外经历与喜乐和清静割裂。公立学校、媒体和父母的善意提醒实际上却是在把孩子从树林和田野里吓走。在奉行“无成果,便出局”的高等院校中,我们也能看到博物学的衰……



主编推荐
 让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症 全美书,译本 翻译成14种语言,17个国家 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关重要,不仅可能减轻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而且能提高所有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承受压力、抗抑郁的能力 本书是关心孩子健康的父母和教师们一本书,是对相关儿童工作者、儿童户外活动组织者、城市规划和设计者、景观设计者具有重要启发和参考价值的一本书,是建设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的重要参考书 

精彩内容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有晚上,10岁的马修在餐桌对面一本正经地看着我问:“爸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更好玩呢?” 我问他是什么意思。 “嗯,是在说你的树林和树屋,还有你是怎么骑马去沼泽玩的。” 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在生我的气。因为我确跟他讲,我小时候是如何用细绳和肝脏肉丁在小溪里钓小龙虾的—现在却很难见到有孩子这样玩了。我确实也跟许多父母一样,一边美化自己的童年,一边又看不上孩子此刻的玩耍和探索。但我儿子是认真的,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关重要的东西。 他的感觉没错。我这代婴儿潮或更早一些的美国人在大自然中悠然自乐,连钱也不用怎么花的戏耍方式,在这一代被电子产品和游戏随叫随到的孩子看来,像是老古董一样。 不过短短几十年,孩子理解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已经面目全非,甚颠倒。今天的孩子知道生态环境所遭受的各种威胁,可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却越来越少,对大自然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而在我小时候,情况正好相反。 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树林跟其他树林在生态学上有什么关联。在世纪50年代,没人谈论酸雨和臭氧层空洞,也没人谈论全球变暖。但是,我熟知我身边的树林和田野。我知道小溪的每一道拐弯,也知道土路会在哪里凹陷倾斜。它们甚会出现在我的梦中。今天的孩子可能会给你讲述亚马孙雨林,却不会说上一回他独自探访树林的经历,也不会谈他如何躺在田间,卧听风吟潇潇,仰观浮云飘飘。 这本书探讨了儿童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现象,以及这一变化对环境、社会、心理和灵的影响。这本书也介绍了日渐增多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发现,要想让儿童茁壮成长或让成人康,与大自然的接触必不可少。 虽然我关注儿童,但我的视角也触及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在一些场合,人们自认为在自然,情况也仍旧没什么两样。曾几何时,夏令营还是野外露营、林间徒步、识别动植物,或者围着篝火讲鬼怪和传奇故事。但如今,“夏令营”却成了减肥营或电脑营的代名词。 对新生代年轻人而言,大自然变得越发抽象,越发远离现实,也越发沦为一种只可远观、消费、穿戴,却视而不见的东西。在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四驱越野车正沿着一条的山涧疾驰,可后座的两个孩子却在用折叠屏看电影,显然对窗外的山景和溪水毫无察觉。一个世纪前,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宣称,美国的边疆已不复存在。此后,他的观点一直饱受争议。今天,一条类似的、但更为重要的边疆也正在消失当中。 我们的社会正在教导下一代与大自然保持距离。这一幕不仅发生在学校、家庭乃户外机构,甚已经制度化为许多街区的法律和法规。我们的制度、城市或郊区的规划设计和文化态度都在无意识地把自然与灾祸相连,同时也把户外经历与喜乐和清静割裂。公立学校、媒体和父母的善意提醒实际上却是在把孩子从树林和田野里吓走。 在奉行“无成果,便出局”的高等院校中,我们也能看到博物学的衰落,例如动物学等偏重实践的学科正在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偏重理论和经济效益的学科。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在使人类、动物和机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真实是建构出来的,我们也不过是被自身所建构的结果。这种思想虽然承认了人类存在的无限可能,然而随着下一代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感觉和知觉双双受限,他们的体验也只会日渐贫瘠。 然而,在年轻一代与大自然间的纽带被斩断的时刻,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发现,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跟我们的生理、心理和灵健康直接相关—并且具有积极意义。其中的一些研究显示,有计划地让青少年接触大自然甚可以成为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疾病的灵丹妙药。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像我们现在认为儿童需要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一样,他们或许也需要接触大自然。 改变人与自然缺乏接触的现状,修复年轻一代与大自然的纽带,这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这么做不仅关乎美感与公正,还因为我们的生理、心理和灵健康a都有赖于此。更何况,地球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年轻一代对待大自然和养育子女的方式,将决定我们的城市、家庭,也即常生活的样貌和氛围。我将在的内容里探讨通往未来的另一条路径,其中既有创见的以环境教育为本的学校项目,有对都市环境的重新构想和再设计(有理论家称之为“动物园城市”),有环境组织面对难题的对策,也有信仰型组织将自然重新纳入儿童灵发展的做法。后续内容里也有来自美国各地的父母、孩子、祖父母、教师、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和研究者的现身说法。他们已经察觉到正在发生的转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描绘了一种别样的未来。在那里,孩子将与自然重聚,而自然也将得到深度的珍视和保护。 在为这本书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十八九或者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也是那些在城市环境里长大的代,在与自然有了的接触之后,能直觉地理解他们错过了什么。这种渴望化为动力,进而激发他们拒绝从现实世界滑向虚幻空间,从高山深谷堕入黑客帝国。他们不想成为林间后的小孩。 我的孩子们可能还是会经历美国作家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所说的“自然的终结”,那是世界的悲伤,无人能置身事外。 但是,我们也有另一种可能——不仅自然不会终结,并且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乃欢乐,都还会重生。特纳对美国边疆的讣告只说对了一半:那条边疆确已作古,但条边疆尚未消失。在这一过程里,美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开发、保护和破坏,兼而有之。现在,曾经存在于家庭农场、道路尽头的树林、国家公园和我们心中的边疆都在逐步崩解,或者变得面目全非。不过,如同以往一样,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别的模样。这本书要讲的是终结旧时代,开辟——更好地与自然共生。

媒体评论
“父母们绝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允许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父母来说,这是一记当头棒喝。”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林间最后的小孩》讲述了过于沉迷电视和电脑,以至于不再眷恋大自然的一代人。这本书所推动的热潮正迅速席卷全美。” ——美国《国家卫生报》(The Nation's Health) “实事求是、研究透彻、发人深省。这部作品首度命名了一个无法否认的问题。” ——《亚特兰大宪法报》(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