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56 6.0折 56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蒙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240353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1830927

上书时间2024-05-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001

第一节研究背景/002

第二节研究意义/008

第一章网络不良信息的范畴、特征及传播现状/013

第一节网络不良信息的范畴、特征及传播现状/014

第二节 网络不良信息的分类/021

第三节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探析/046

第四节青少年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现状/052

第二章网络不良信息的研究路径/055

第一节不良信息研究的不同视角/056

第二节不良信息研究的传播学框架/063

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基于传播效果视角的考察/071

第一节 不良信息对于社会层面的危害/072

第二节网络不良信息在青少年个体层面的危害/080

第四章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理念、历史与制度创新/091

第一节不良信息的治理与公共利益/092

第二节中国互联网内容治理的历史进程/097

第三节网络不良信息治理的制度和模式探索/100

第五章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构建/119

第一节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展/120

第二节 主流媒体面向青少年的传播策略/128

第三节 主流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137

第四节主流媒体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作用/144

第六章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父母媒介干预/151

第一节媒介素养的内涵/152

第二节媒介素养教育的性质与挑战/158

第三节媒介素养视域下的家长网络监管/169

第四节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179

第七章防范网络不良信息的对策与建议/183

第一节网络内容治理所面临的挑战/184

第二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路径的构建/187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多元协同干预模式/195

第八章未来研究展望/203

第一节网络不良信息研究现存的不足之处/204

第二节不良信息研究的展望/208

第三节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研究的展望/214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2




内容摘要

第一节研究背景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无意中获得了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于是他开始变得随心所欲,作了很大的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具备开放、自由、匿名的特征,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就如同这枚可以隐身的戒指一样,让网络生态变得非常糟糕。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迎来了互联网。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互联网在神州大地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和网络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并深刻地嵌人了每个人的生活。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

及率达71.6%,其中,19岁及以下年龄段的网民占网民总体比例的15.6%。[1]而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94.9%,而从学历段看,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2.1%,初中生达

98.1%,高中生达98.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达98.7%。[2]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和互联网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却存在一些乱象和媒介失范的问题,比如,网络上存在的色情、低俗、暴力、炫富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污染未成年人的身心,甚至诱发犯罪。

对于互联网的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传统的治理模式不断遭遇新挑战。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借用一种经典的说法,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社会公众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和预防互联网带来的各种风险,其中就包括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如今,手机、网络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科学理解不良信息的传播机制、影响机制,采取有的放矢的规制手段以净化网络环境,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框架促进青少年科学、健康、安全上网。有学者把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基本路径总结为“三好”,即“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其中,“管理好”是指“国家持续开展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抑制互联网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1)。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大公众都难逃不良信息的侵扰,媒介环境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忧虑和警惕,大量研究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中叶,当各类媒体得到迅速普及时,电视在普通人生活中也得以普及。在人们享受了媒体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很多社会问题开始浮现,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们纷纷表达了对于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而为了解答不良信息是如何呈现的及对个人、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持久的努力。作为传播学史的重要著作,《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一书分析了发生在20世纪的14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中,与暴力相关的项目就包括施拉姆(Wilbur Schramm)教授等在1958-1960年组织开展并发表于《儿童生活里的电视》一书中的系列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收录在《暴力与媒体》及《关于电视与社会行为的卫生局长报告》这两份报告中的系列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收录在《电视与行为:10年的科学进展和对80年代的启示》中的系列研究。而在色情治理方面,美国早在1968年就组织了由总统任命的淫秽和色情委员会,系统性研究观阅色情的效果问题。该委员会曾于……



精彩内容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方面以建立有效的网络空间规则,指导青少年为主线,基于多学科视角,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不良信息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有助于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深层次理解不良信息问题;另一方面探析了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并分析了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在时下的重要作用。此外,《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不良信息的治理理念和制度设计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研究,探讨了网络信息内容的生态治理路径,以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建了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多元协同干预模式,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