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时日记
  • 战时日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时日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15 6.4折 75 全新

库存8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5213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12266836

上书时间2024-04-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致《党派评论》

 

伦敦,1945年8月15日(?)

 

亲爱的编辑们:

 

 我一直推迟到今天才开始写这封信,我希望能有一些确定无疑的征兆来表明工党到底准备做什么。但时至今日一切尚不明了:我也只能就总体局势进行评论了。为了看清楚工党面临的处境,我们必须考虑一下它取得胜利的背景。流行的说法是:所有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都失败了,但在我看来这明显是夸大其词。经历六年的战争之后,我们还可以有秩序地举行一次大选,撵走一个几乎具有独裁权力的领袖,这本身就说明我们通过赢得战争而获得了些什么。但总的前景仍是够黑暗的。西欧处于饥饿的边缘。整个东欧都存在着苏联强加的所谓“来自上面的革命”,这种革命可能会给贫农带来好处,但预先扼杀了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各种可能性。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存在着在各个经济领域造成深不可测的鸿沟的障碍。德国已经被破坏到这个国家的人民难以想象的程度,它遭到的劫掠比《凡尔赛和约》之后更厉害,大约有200万德国人被迫逃离家园。到处是难以形容的混乱——人混杂而居,住宅、桥梁、铁路遭到破坏,煤矿被暴雨冲毁,各种生活必需品奇缺,即使现有的物资也缺乏运输工具。在远东,成百上千的人——如果报道属实的话——被原子弹炸成碎片,苏联也正准备在中国这块肥肉上咬一口。在印度、巴勒斯坦、波斯、埃及和其他国家,一些普通英国人闻所未闻的问题正在白热化。

 

 英国自己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市场和海外投资,1200万吨海运的货物沉落海底,我们的大部分工业已被无望地废弃,连年处于这种情况之下,煤矿也连年减产,生产的煤根本不够用。摆在我们目前的最大任务是为抵抗来自美国的强大竞争而重建我们的工业、恢复我们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得不建造数以百万计的房屋,维持超出我们承受范围的武装力量以保证我们不稳定的石油供应。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奢望未来几年是轻松的。但总的来说,人们投工党的票是因为他们相信左翼政府意味着家庭补助、更多的养老金、带澡堂的房子等,而并非出于任何国际性的考虑。他们期待工党政府能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而且几年后能使他们生活得更舒适,还有,当前局势的主要危险在于这样一个事实:英国人从未理解到他们经济繁荣的源泉在英国之外。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就是工党本身的狭隘眼光。

 

 昨天午饭时间,我在弗利特大街时,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大街上一片欢呼声,楼上办公室的人立刻开始急切地撕碎旧报纸往窗外扔。其他人也有相同的想法,结果,在我乘巴士所经过的大约两英里长的路上,几乎可以说下了场碎报纸雨,碎片落下时在阳光下闪光,而散落在人行道上的碎片已深及脚踝。这使我很恼怒。在英国,你连印书的纸都得不到,但做这种事似乎有足够的纸。顺便提一下,英国战争指挥部自己所用的纸比整个图书贸易用得还多。

 

 日本的迅速投降似乎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于原子弹的看法。一开始,与我谈及此事的人或我在大街上听到谈起它的每一个人,都只是害怕它。现在他们开始觉得能在两天内结束战争的武器还有其他一些意义。有很多人猜测“苏联是否也已拥有这种武器”,也有一些地方要求英美应将制造这种炸弹的秘密交给苏联,这似乎过于信任苏联人了。

 

 飞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每隔几分钟一个来回。这就像在一个东方国家,你以为已经打死了进到蚊帐里的最后一只蚊子,可每当你一关掉灯,就又有一只开始嗡嗡叫了。……只炸弹掠空而过时发出的声音造成的骚乱就够令人吃惊的了。整个房子都在摇,桌子上的东西嘎嘎作响。为什么在炸弹快落下来时熄灯,似乎没有人知道。……昨天,在牛津大街,从牛津广场一直到大理石拱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只有几个行人。傍晚的阳光笔直地照射在空荡荡的马路上,在无数碎玻璃片上闪闪发光。在约翰·刘易斯店外,有一堆石膏服装模特儿,非常鲜活,栩栩如生,看起来那么像一堆尸体,从稍远处看,真会使人误以为那就是一堆尸体。这就如在巴塞罗那看到的景象一样,只不过那里堆的是被亵渎了的教堂里的石膏圣人像。……此时常见的情景是:被整齐地扫成一堆的玻璃、碎石头、碎石片,泄漏出的煤气味儿,成群地等在封锁线后的旁观者。……无以名状的人们四处游荡着,他们都是因为延迟爆炸的炸弹从家中被疏散出来的。昨天,两个女孩子在大街上叫住了我,她们长得很漂亮,只是脸上很脏:“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在哪儿?”……此外,伦敦大部分地区基本正常,白天每个人都很高兴,似乎从没想过将要到来的夜晚,就像不能预测未来的动物一样,只要在阳光下有一点食物,有栖身之地,就满足了。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战时日记》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书信和日记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和冷峻的视角,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刻画了群众在战时对各种事件的反应,以及普通人的境遇与命运,史实、思想与文笔并重。通过奥威尔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人虽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但与时代脉络紧密相连,时至今日仍能够给予我们鲜活的启示。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英国有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代表作有《动物农场》《一九八四》《巴黎伦敦落魄记》等,他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译者简介: 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并主持“中国大论坛”“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经典译丛”“艺术与文明书系”等大型系列丛书,已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编、译著50余部。

目录
序 我为什么写作 001 第一编? 战时日记 1940年 013 1941年 073 1942年 113 第二编? 战时通信 1940年1月8日 致维克多·戈兰茨 171 1940年1月10日 致杰弗利·高尔勒 173 1940年3月8日 致D. H. 汤姆森 175 1940年4月3日 致杰弗利·高尔勒 176 1940年4月11日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179 1940年4月16日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181 1940年6月10日 致约翰·莱曼 183 1940年6月 致《时代与潮流》编辑 185 1940年7月16日 致吉姆斯·拉弗林 188 1941年1月3日 致《党派评论》 190 1941年4月8日 致德艾尔沃斯·琼斯 199 1941年4月15日 致《党派评论》 202 1941年6月20日 致多萝西·普劳曼 217 1941年7—8月(?) 致《党派评论》:艺术和宣传前线 219 1941年8月17日 致《党派评论》 225 1942年1月1日 致《党派评论》 237 1942年5月8日 致《党派评论》:英国的危机 249 1942年8月29日 致《党派评论》 260 1942年10月12日 致《泰晤士报》编辑 268 1942年12月2日 致乔治·沃德柯克 270 1943年1月3日 致《党派评论》 272 1943年5月下旬(?) 致《党派评论》 280 1943年7月11日(?) 致阿莱克斯·康福特 288 1943年8月24日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291 1943年9月24日 致拉什布鲁克·威廉姆斯 293 1943年10月14日 致菲利普·拉夫 295 1943年12月9日 致菲利普·拉夫 298 1944年1月15日 致《党派评论》 300 1944年3月7日 致罗伊·福勒 310 1944年5月1日 致菲利普·拉夫 311 1944年5月18日 致H. J.威尔莫特 314 1944年6月28日 致T. S.艾略特 317 1944年7月14日 致约翰·弥德尔顿·莫利 318 1944年7月17日 致勒南·海本斯托尔 320 1944年7月18日 致利奥纳德·摩尔 322 1944年7月21日 致约翰·弥德尔顿·莫利 323 1944年7月24日 致《党派评论》 325 1944年8月5日 致约翰·弥德尔顿·莫利 331 1944年8月11日 致约翰·弥德尔顿·莫利 334 1944年12月15日 致弗兰克·巴博 336 1944年12月 致《党派评论》 338 1945年1月5日 致《党派评论》 346 1945年3月17日 致罗杰·赛恩赫斯 353 1945年4月13日 致安东尼·鲍威尔 354 1945年5月11日 致莉迪娅·杰克逊 356 1945年6月13日 致F. J. 沃伯格 358 1945年6月 致《论坛报》编辑 360 1945年7月3日 致利奥纳德·摩尔 363 1945年8月15日(?) 致《党派评论》 366 1945年8月18日 致赫伯特·里德 374 1945年11月15日 致安索尔女公爵 376

内容摘要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有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战时日记》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书信和日记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和冷峻的视角,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刻画了群众在战时对各种事件的反应,以及普通人的境遇与命运,史实、思想与文笔并重。通过奥威尔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人虽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但与时代脉络紧密相连,时至今日仍能够给予我们鲜活的启示。

主编推荐
战争只是文明生活的倒退,它的座右铭就是:恶就是善。 ——乔治·奥威尔 1. 奥威尔:作家面貌下的记者灵魂 *奥威尔以《动物农场》《一九八四》闻名世界,它不仅是有名的作家,也是一位记者。 *从《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到《战时日记》,奥威尔始终以冷峻的视角和良知观察底层人的命运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战时日记》中,他以记者的目光观察世界,以作家的犀利与细腻记录时代——那段全人类的苦难岁月。 2. 有血有肉的战争见闻录 *贯穿二战战期 战时日记:1940—1942年 战时通信:1940—1945年 二战战期:1939—1945年 *真实记录历史大事: 丘吉尔的铁腕政策、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敦刻尔克撤退、民众对苏联和德国的摇摆态度、美国参战、开辟第二战场…… *战火下的众生相: 空袭时呆滞的民众、服装的定量供应、反犹态度的流行、地铁里饿到舔刷子的小女孩、德国民众大迁徙、民众对广播的依赖…… 3. 奥威尔之于我们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安东尼·伯吉斯 奥威尔没有我们所惯见的那种知识分子精英的优越感。 ——林贤治 4. 名家名译,注释详尽、版本权威 本书中译本由同济大学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孙宜学译自企鹅出版集团1970年版,版本权威,译文忠实原文,原貌呈现奥威尔语言之简洁与犀利。此外,译者增加了大量注释,对书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细致交代,方便读者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精彩内容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有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战时日记》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书信和日记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和冷峻的视角,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刻画了群众在战时对各种事件的反应,以及普通人的境遇与命运,史实、思想与文笔并重。通过奥威尔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人虽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但与时代脉络紧密相连,时至今日仍能够给予我们鲜活的启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