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透之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通透之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03 4.7折 13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晓明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58136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6元

货号12235492

上书时间2024-04-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晓明,□,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目录

第一辑·理论之维

002 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

008 文本批评:想象的精神飞地

019 在文学创新中悬置的文化身份

026 后现代在中国的曲折道路

034 关于 90 年代先锋派□异的思考

041 幸存与“渐入佳境”

045 投身时代 萃取精华 砥砺文章

050 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

057 关于现代艺术的思考:□□何以要“现代”

060 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的自觉

067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

 

第二辑·文化视野

076 旧梦难圆:大陆八十年代文化论争

083 王朔现象与当代民间社会

089 文化□□

095 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

102 反激进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境遇

113 多元文化的困窘

122 “后东方”视点:穿越表象与错觉

131 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写作?

136 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

140 守望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44 70 年代,向后看,向前看,看透文学

150 感性分享与审美的民主化

156 卡尔维诺:纯文学最后的大师

160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

166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

186 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

 

第三辑·精神之树

202 他山之石更奇崛

211 在“世界中”的现代文学史

221 始终在□□中开创理论之路

235 始终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243 “一体化”:封存还是开放?

250 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

259 一个人,一份杂志与文学的亲和力

269 激情与洒脱

276 重建学术史的“意境”

284 自由与敏锐的理论批评

293 走进□□深处

300 在灰色的句子间铭刻□□

306 “恕道”在当代危机中的普适性与积极面向

319 立心守志,和光同尘

 

第四辑·批评旷野

326 诡秘的南方

337 本土化策略与□□的可能性

346 西北大地上的□□回声

351 先锋派:当代性与开放性

357 梦想成精:徐小斌的□□世界

378 诗性的叙述与语言极地

392 80 年代的诗性还能复活吗?

405 从前卫女性主义到中国书写

422 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

441 余华的残酷与准确

446 做文字的情人

450 小叙事中驾驭大□□

454 永远的舞者

461 极端境遇与“新□□性”

469 平易、平凡中的文学品质

473 让大爱穿越藏地

477 古典意蕴与现代□□笔法

484 体验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490 文学的通透之境

495 文学的时代难题与碎片化的疑虑

502 莫须有的“情怀癌”或与姜文的“一步之遥”

512 文字之舞与狐狸之隐

519 他始终挑战□□的难度

524 耻之重与归家的解脱

531 他的左镰,他的笔

537 王蒙不老,青春万岁

541 附 录 陈晓明著述目录

544 代 跋 虚拟的神话



内容摘要

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小说

中国的“新时期”文学(即“文革”后的文学),到了1987年其实已经告一段落。这个辉煌的段落没有一个辉煌的终止,有些像一驾呼啸而去的马车,到达目的地时颓然倒地。历史的终结如此干脆利落,却也使人万般欣慰。

何以说1987年是这个“段落”终结的时间标志?理由有二:其一,“新时期”文学的艺术规范和美学理想在1987年已经完结,文学失去了意识形态的轰动效应,并且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既没有时代精神可体现,也得不到大读者群的热烈支持和拥护。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在1987年跌入低谷。其二,以马原为标志,中国文学在这一年出现多元分化,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追逐现实热点话题,而纯文学远离现实向内转,即转向文学本体,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继马原之后一大批新秀跻身文坛,他们大体分为两股势力,一股偏向于小说语言文体实验,主要

有: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另一股依然在现实主义规范下贴近人生,写出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主要有:刘恒、刘震云、李晓、李锐、方方、池莉、朱晓平等人。前者被批评家称为“先锋派”或“后新潮”(也有一种说法把后者概括进去统称为“新潮”或“后新潮”)。后一股势力近来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由于“新写实主义”含义宽泛,它被任意滥用,以至于它几乎包括了除去典型的“先锋派”之外的任何青年作者。

显然,仅仅依据失去意识形态轰动效应,仅仅依据小说读者群缩小就确定中国文学跌入低谷而无可救药是不妥当的。“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的存在,就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学走出低谷的积极动向。“低谷”显然仅仅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指在意识形态轰动效应这一意义上,用以描述1987年以后的文学。而在艺术史的水准线上来衡量,情形恰恰相反,1987年以后的文学,特别是“先锋小说”艺术水准显然要高得多。它表明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束缚之后,文学专注于个人经验而创设的美学价值水准。因此,跌入低谷,仅仅是文学回到自身的另一种说法。相对于80年代上半期的那种热闹和辉煌而言,这种平静和寂寞可能更符合文学的本性,不妨说更加正常。

当然,说文学回到自身,尤其是说先锋小说专注于形式文体和语言风格的探索,并不意味着“纯文学”就真正远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先锋派同样生活于现实之中,破败不堪的“象牙之塔”不过是他们窥视现实社会的一个特殊视角。个人经验的发掘、形式主义实验,不过是他们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同样,他们讲述的那些奇特古怪的故事,那种反常规的讲述方法,显然是对现实感受的曲折表达。只不过现实、社会、历史、意识形态都隐藏在烦琐复杂的形式方法之下,隐蔽在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之中。

苏童1987年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莫言的那种“寻根”的味道,但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故事中不断涌现的情境描写。故事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的破败景象,农民向都市逃亡所经历的各种灾难。作者塑造的祖母蒋氏的形象,显然在“新时期”文学中不曾见过。她历经磨难而坚韧不屈,她是生殖之母,又是灾难之源。蒋氏象征着绝望中挣扎、沉默而徒劳反抗命运劫难的中国农村;她不是一个单纯的传统母性形象,她身上蕴含着神秘的历史劫难,这个最后的女娲既无力抗……



精彩内容

本书收集有陈晓明先生众多专著之外的一些精华短论、书评和随笔,其中有对最新文艺发展趋势的阐释性解读,对重要作家的重新认识;有对独特文学现象的扫描,也有对具体文本的深度细读,写作上宏观和微观兼顾,现象和个案相融,试图在芜杂的文学生态中寻觅那些清晰的文学高标,在复杂变化的文学景状中捕捉学术亮点,以此触摸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陈晓明先生数十年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现象和进展保持着细致与敏锐的洞察,对文艺和生活现实及时而高度的关注,贯注着他坚韧而恒定的理论追求。本书的精华篇目集中体现了他文学研究的精神品貌,也为当代作家创作提供了有效借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