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报应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01 4.7折 6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著 胡怡君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6954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444909

上书时间2024-04-2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受到瞩目,此后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12年宣布封笔,一生共创作29部小说,代表作有《波特诺伊的怨诉》《鬼作家》《萨巴斯剧院》《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等。



目录

"【目录】: 一、纽瓦克热浪/1 二、印第安山/101 三、重逢/173"



内容摘要

     一纽瓦克热浪 那年夏天的起小儿麻痹症,在六月初阵亡将士纪念日刚过就光临了,就在与我们家相隔整个城区那个贫困的意大利人社区,而住在城镇西南角犹太威夸依克区的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接下来纽瓦克几乎每个社区都发现了病例,大小共十二起,只有威夸依克没有遭殃。直到七月四日,小城一共公布了四十起病例时,社区晚报才爆出一则头条新闻《卫生局长要求家长警惕小儿麻痹症》。卫生局局长威廉姆·吉泰尔医生告诫父母们要密切关注孩子健康,一旦孩子出现诸如头痛、咽喉痛、恶心、颈部僵硬、关节痛或发热等病状,应求医问诊。吉泰尔医生认为,虽然今年相比往年小儿麻痹症病例多了一倍,但考虑到纽瓦克有四十二万九千人口,接近算不上传染病暴发。他说,每到夏季人们都会担忧小儿麻痹症的发生,也会采取恰当的卫生措施来预防,但犯不着像一九一六年美国东北部小儿麻痹症横行时一样人心惶惶。新闻报道提及的二十八年前的那场传染病,是历史上小儿麻痹症暴发情况最严重的一次,父母们“有足够的理由”担惊受怕,当时全国发病人数超过二万七千人,六千人死亡,其中纽瓦克发病一千三百六十起,死亡三百六十三人。 今年虽然发病数只到平均值,而且感染小儿麻痹症的风险比起一九一六年要低得多,但因为麻痹症会致使小孩较为性残疾、畸形,或是必须依靠一个筒状的金属呼吸罐(人们称之为铁肺)进行呼吸——或者因为呼吸肌瘫痪而死亡——社区的家长们忧心忡忡,而那些放假过暑期,能成天在外头玩耍直到黄昏漫漫的孩子,他们内心的平静也被打破了。除了担心染上重病带来可怕的后果之外,由于无药可治,也没有疫苗可用,人们的忧虑又增加了几分。脊髓灰质炎——或者叫它小儿麻痹症,因为人们认为患者大部分是蹒跚学步的小孩——这种病谁都会得,莫名其妙地就得了。患者通常是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但成.人也可能被严重感染,比如美国的现任总统。 小儿麻痹症患者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兰克林·罗斯福,三十九岁正当壮年时他染病上身,结果不得不拄拐行走,后来甚至只能从脚部到臀部安装笨拙的皮钢板支架才能站立。罗斯福执政期间设立了一个名叫“十美分活动”的慈善机构,募捐善款用于小儿麻痹症研究及对患者家庭的经济援助。虽然病症可以减缓甚至痊愈,但通常需要经过长年累月昂贵的医护康复治疗。在一年一度的募捐动员大会上,美国的年轻人都会投身抗击疾病的斗争,在校学生都会捐出几毛零钱,影院里带位员四处传递的募捐箱也有钱丢进,在全国各地小店及办公场所的外墙上,或是校园的长廊里,也都张贴了诸如“你可以帮上忙!”“加入反抗小儿麻痹症的斗争吧!”之类的标语海报。还可以见到图片海报,上面是轮椅上的孩子,小女孩秀丽可爱,害羞地吮着拇指,双腿却套着支架,小男孩收拾得很整齐,也套着支架,却一副不服输的样子,满怀期望地微笑着。对其他健康的孩子来说,这些海报似乎传递着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也可能成为小儿麻痹症患者。 纽瓦克地势很低,夏天总是雾气蒙蒙的,因为城市一边接壤大片大片的湿地,招来成群的蚊子,一度导致疟疾肆虐,而那时疟疾也是不治之症。热浪来袭时,除了冷水浴或几杯冰水,室内再无其他消暑的办法,人们只好搬个沙滩椅去大街小巷露天纳凉,这时候就不得不拍打驱赶蚊虫。后来家中有了空调就另当别论。当时可只有一台黑色的小风扇,在桌子上搅起一丝丝微风,根本无法缓解接近华氏一百度的高温,而那年夏天一连一个礼拜甚至十天都是这样的温度。室外纳凉的人们点燃香茅蜡烛,喷洒飞立脱①,用来驱赶蚊子苍蝇。人们认为这些飞虫携带疟疾、黄热以及伤寒热病毒,纽瓦克市市长德朗蒙德还带头认定它们带有小儿麻痹症病毒,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因此市长发起了一场“拍苍蝇”运动,一旦蚊子苍蝇从门窗进入室内,就将遭受葬身苍蝇拍或杀虫剂的厄运,因为人们害怕飞虫停歇在家中熟睡的幼童身上,满是病毒的腿足使孩子染上小儿麻痹症。当时人们对于病症感染源还一无所知,可能对一切都心存怀疑,包括巷子里骨瘦如柴的流氓猫,它们总是钻进后院的垃圾桶里觅食,还有皮包骨的流浪狗,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在屋子四周溜来溜去,还在人行道、街道上到处撒尿。人们甚至怀疑山墙上咕咕叫的鸽子,它们白乎乎的粪便弄脏了前门廊。疾病暴发的头一个月,还未确认小儿麻痹症是传染病之时,卫生局已着手系统地清除城里大批流浪猫,而与家猫相比野猫是否与疾病更有关联,人们甚至都还不明了。P1-4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1.五十四年写作生涯的封笔之作 巴基的邻居被握手和亲吻的恐惧抓牢,人们战栗着回忆起他们什么时候、跟谁有过亲吻或者拥抱……罗斯展示了小儿麻痹症暴发初期那些可怕的日子如何孵化了种族偏见和仇视。 2.一场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蝴蝶效应 威夸依克的确诊病例,印第安山的蝴蝶群,当蝴蝶扇动翅膀,一个人乃至无数人的命运至此改变。 "



精彩内容

《报应》是菲利普·罗斯的收官之作,也是“报应系列”最后一部。这一次,罗斯虚构了一场瘟疫。1944年夏,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个名叫威夸依克的犹太社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小儿麻痹症。主人公巴基·坎特是位体育老师,暑期工作是负责公共操场上90个孩子的日常体锻。因疫情爆发,操场上的孩子接连中招。没人知道这种病毒何时以及如何传播开来。社区里的意大利人将疾病的流行归咎于犹太人,而犹太人则怀疑疾病是那些“有色人种女清洁工”带进来的。无从得知的病毒来源和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引发了极度恐慌,公园和影剧院也纷纷关闭。巴基听从未婚妻建议,满怀愧疚地离开了那些孩子,去波科诺山区未婚妻所在的夏令营避疫,不承想等待他的却是更严酷的命运……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1.“巴基的邻居被握手和亲吻的恐惧抓牢,人们战栗回忆起他们什么时候、跟谁有过亲吻或者拥抱……罗斯展示了疫情暴发初期那些可怕的日子如何孵化了种族偏见和仇恨。”——《纽约客》 2.“一部引人入胜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惊人的杰作……一堂文学与人生的大师课,直抵死亡的深渊。”——《卫报》 3.“罗斯之所以成为如此重要的小说家,就在于他能够毫不费力地将琐碎平凡与严肃深刻融合在一起。”——《独立报》 4.“一场技艺高超的表演。”——《旁观者》 5.“《报应》构思巧妙,悬念迭起,结局反转。”——J.M.库切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