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英国劳资冲突与化解(精)/英国社会转型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英国劳资冲突与化解(精)/英国社会转型研究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72 6.0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金源,初庆东等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47487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050241

上书时间2024-03-1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金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英国史;欧美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化进程。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出版《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19世纪初期英国政府的劳资政策》《论工业化前夕英国劳资冲突与国家干预》等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吴玉章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录
 总序/钱乘旦
导论
第一章  家长制控制的兴衰
  一、劳工立法的演进
  二、治安法官与纠纷化解
  三、家长制下的劳资政策
  四、小结
第二章  从管制到仲裁的转变
  一、限制劳工结社的立法
  二、调解与仲裁制的萌芽
  三、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的嬗变
  四、小结
第三章  调解与仲裁的兴起
  一、仲裁法令的出台
  二、调解与仲裁的推行
  三、工厂立法的兴起
  四、小结
第四章  民间集体谈判制的盛行
  一、工会、雇主与舆论变化
  二、自愿主义集体谈判
  三、集体谈判立法
  四、劳资立法的演进
  五、小结
第五章  政府引导下的集体谈判
  一、1896年《调解法》
  二、政府谈判机构的建立
  三、劳资立法的逐步完善
  四、集体谈判与冲突化解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后记

内容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劳资关系(industrial rclations)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①现代意义上的劳资关系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这是因为劳资关系的两大主体——资产阶级(bourgcoisic)与工人阶级(workingclas)诞生于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劳资关系错综复杂,但合作与冲突是劳资关系最为根本的两个方面:合作源于二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这也是生产正常进行、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冲突源于二者在现实利益、目标和期望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或对立性。良性劳资关系的构建,不仅在于维系劳资之间的长期合作,更重要的在于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冲突化解(conflict resolution)机制。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遭遇劳资冲突(industrialconflicts)困扰的国家。工业化时期,英国劳资冲突日趋激烈,劳资对抗不断升级,以至于劳工史学者哈蒙德夫妇(J.L.Hammond and Barbara Hammond)发出如此感慨:“这个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就像是一部内战史。”②生活在工业化高潮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目睹了英国劳资间的尖锐对抗,并做出了这样的论断: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由资本主义本身引起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将最终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马克思、恩格斯的盛世危言,一方面揭示出劳资冲突对英国乃至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与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警示了英国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英国历史进程看,劳资冲突的发展并未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其重要原因在于,进人近代社会以来,面对日益普遍化、尖锐化的劳资冲突,英国劳、资、政三方在长期的互动博弈中,终于建立起一种常态化冲突化解机制,即集体谈判(collective bargaining)制,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劳资对抗,推动了一种稳定、良性劳资关系的形成。1.劳资冲突理论概述

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英国工商业领域的劳资纠纷与冲突开始出现,行会(guilds)在冲突管制与化解方面发挥出一定作用。不过,此时劳资冲突具有零星性、偶发性特征,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直到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来临后,劳资关系两大主体终于形成,二者之间的纠纷、冲突与对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劳资冲突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冲突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之后,才吸引了一些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去关注并研究劳资关系。他们探讨劳资冲突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提出较为系统的劳资冲突与劳资关系理论,从而为政府的劳资政策(labour policy)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劳资冲突的根源及对策加以系统探讨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中后叶,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 Revolution)在英国拉开序幕。随着作坊(workshop)、工场的没落及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劳资之间围绕着工资、工时、雇佣条件等方面的争议或冲突日趋激烈。此时,前工业化时代沿袭下来的劳工法令、学徒制(apprentice system)、厘定工资法令等,在劳资关系领域依然发挥作用。而在新兴资产阶级看来,这些过时的法令限制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他们要求政府放弃对劳资关系的干预,主张劳资双方签订自由契约,以确定雇佣条件、化解劳资争议(industrial disputes)。在此背景下,1776年,亚当·斯密顺应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出版了其划时代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在书中以劳动分工讨论为基础,提出了全新的劳资冲突及化解理论。他认为,随着土地私有与资本积累,在劳动分工过程中,劳动者独享全部劳动生产物的原始状态早已不复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使得劳动者……



精彩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劳资冲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进入工业社会后,英国政府在化解劳资冲突方面,开始摒弃近代早期的家长制控制,在经历了调解与仲裁制的过渡后,最终形成了以集体谈判为核心的冲突化解机制。本书以英国社会转型中劳资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劳资冲突化解机制的形成及特征,分析了工会、雇主、政府三方在冲突化解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博弈,考察了冲突化解机制的常态运作对劳资关系发展走向的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