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故事的佼佼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没有故事的佼佼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51 1.9折 39 全新

库存27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宏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3287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8553724

上书时间2024-03-0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没有故事的佼佼者》主要内容为作者赵宏琴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解析,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长远规划、日常教学如何对人的思维、行动产生影响进行专业分析;另一方面深度剖析个人与群体如何推进社会教育、文化、经济、政治的变革。两者相辅相成,以专精于传记叙事研究的的学者视角理性解读时代洪流中不可忽视的文化事件。

作者简介
赵宏琴,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先后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士、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涉及信息技术在教育环境下的应用,儿童语言发展与创造力开发,质性研究方法等领域。

目录
序   
第 1 章 我要一个故事
没有故事的佼佼者
语言与思维 
教学文化 
闲谈创造力 
教育制度与创造力 
教育文化与创造力 
考试与创造力 
教育中的创造力危机 
原创不足,原因何在 ? 
原创人才培养 
第 2 章 被鼓励的习惯性沉默
传记研究中的真实与美感 
沟通中的“以为” 
女人—《第二性》—“小三” 
意识与物质
“常识”与“个人知识” 
隐喻与认知 
隐喻与教学文化 
“文”“理”的高下之辩 
第 3 章 如何找回自己的表达 能力
镜子效应—换位思考—自传体研究方法
镜子效应—自我—写作沟通 
生活与生命 
模式设计 
英语写作 
电影与写作 
群体“成见”的可能 
“大山”与“大海”
第 4 章 从个人感受开始评价
三毛与纪实小说 
李安:生命,透明与野性 
创新天才乔布斯 
对苹果发布会的几点感悟 
当性别差异遭逢文化差异 
刘勰创作理论视角下的人文关系 
创造力与知识经济模式 
第 5 章 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们放不下的就是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生命 
“欲兴国民,先兴小说”的命题 
苍白生活里最美的遇见 
从“传记叙述研究课程”探究如何成为
有故事的人 
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近亲”现象 
论“怀旧”情绪 
第 6 章 对孩子,有无限的 耐心
教师权威 
教师的工作 
情商与儿童教育 
可持续开放学习心态 
培养判断能力
第 7 章 观海听涛
英语写作中思维模式的文化差异 
外语写作中作者身份认同的意识
形态问题 
出国留学 
教育机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未来 
孔子学院文化影响力杠杆效应分析
第 8 章 教与教相长
爱的教育 
走近创造力 
创造力的本质与培育 
课程概念 
致谢

内容摘要
教育制度与创造力
英国研究创造力的教授, 肯  罗宾森(Ken Robinson,2001 年已移居 美 国),2006 年在 TED( 一个全球非盈利会议组织, 口号是“Ideas Worth Spreading”, 致力宣传创新理念的公司)上发布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会议视 频 , 题目是“扼杀创造力的学校”(Schools Kill Creativity)。
他在演说中发表的几点见解,让人们看到学校教育如何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Robinson 教授指出:世界上所有公办教育都是以培养大学教授为前提,只注重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教育观念已根植于我们的教育系统。现代 教育体系建立于19世纪初,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这样的教 育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等级原则:一个是,只要实用于工作的与工业发展的学科就是最重要的学科;另一个是,考试能力成了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他在指出这些问题时调侃道:大学教授只用脑子而不用心灵工作,而且只用大脑的一侧。他还讽刺地指出教授群体正日益凸显出的脑体分离现象,虽然他自己曾经也是这样的大学教授。但是,他指出工业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设置如何限制了学生们的能力多元发展,尤其是在扼杀创造力的方面,这是值得所有人认真对待的。Robinson 教授的这些观点对于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们认识我们教育体制弊端有很大的启示与帮助。
一个直观的例子,我国教育体制的课程安排和设置很明显只重视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视学生在艺术、音乐、体能等学科以及情感和文化等领 域的能力。如果人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得到这些体制内不被重视的能力的提升,只有去校外的补习班,甚至只能送孩子出国学习。比如,语文与数学是从小学到高中都重要的学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也加入了“重要学科”的行列。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学校体制内,我们的教育体制从来就没有把艺术、体育、社会、品德等科目和有效、得体 地进行人际交往等基本生活能力放在同等位置上,高考中几乎没有这些科目。 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出现语文与数学课等排挤音乐、美术以及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从来都没有过同等重视以上所有科目的时候,现在的很多综合性大学也没有这些所谓“次要科目”——音体美的专业设置,而仅仅是用各种社团组织活动来替代,除了偶尔帮助少部分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能够结识彼此外,这些团体的作用就是留以让缺乏社交兴趣与能力的孩子们获得“素拓”或其他名目的分数,否则,这些团体早已失去存活条件。这样的教育体制,对以上学科以及相关知识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等级区别,最终体现为大家都不陌生的“重理工轻人文”知识体系的现象。在这样的认知和氛围中,科学与文化艺术基本不相提并论。在大学里,学了好找工 作与挣钱多的学科就成了热门学科,相反,从事文化艺术相关专业与工作的人就像是不务正业似的。更有甚者,理工科学习者自视为科技兴国的中坚力量,而文艺从业者则被广泛贬称为不事产出、好吃懒做、自欺欺人的骗子。
这样的教育体制严重缺乏对人文艺术学科的价值认识与正确评估。长于以分数衡量学生学术能力的升学选拔制度就基本决定了少数几个科目的重要 性及其领先地位,量化的评估体系为不能正确评价文化艺术学科的价值推波助澜。因此,这种偏执的教育体制对培养学习者创造力自然是先天不足又无以为继的,因为,创造力是一种综合力量,其中理性与感性知识与认知方式相辅相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因此,要解决我国教育制度性的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要正确认识到发展人文艺术的重要性,更要发展与维护综合平衡的学科体系。
教育文化与创造力
2012 年 5 月,我应邀去美国布朗大学讲学,在此次演讲中,我提出了一个涵盖范围很广回答角度可以多面的问题,即:“中国教育失去创造力了吗 ?”
(Is Creativity Lost in Confucian Pedagogy?) 在出发去美国之前,我就在一个自己所教授的研究生课堂里谈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们一听,脸上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模样,好像在说:老师,怎么能讲这个问题,这难道不是明摆着要说我们国家教育的坏话吗 ?
看到他们如此的表情,我就明白他们的意思,我说:“难道你们不愿意让你的子孙后代接受能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教育吗 ?我们是否总是需要把我们的后代送出国受教育,他们才能有创造力?”学生们听了后才觉得是有讨论此类问题的必要了。
一个社会的文化影响这个社会的教育行为,当然也影响这个社会中人们思维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社会文化会对人们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产 生有明显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类话题却并不被广泛深入地讨论,至少在中国便是如此,我的研究生们面对我提出的问题的第一反应便是证明。而我能很迅速地猜到他们的反应也证明了——当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培养多数情况下是负面作用时,不在公共场合讨论乃至有意识地忽视这种现状具有非常的 政治正确性。
美籍韩裔学者金希景(Kim Kyung-hee)博士曾在一篇学术文章中说过: “如果一个文化不鼓励创造力或创造性表现的话,那么,这个文化就不能赋予这个文化中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无论一个人有多好的创造技巧或有多强的创 造性人格,都无法抵御文化对创造力的压制。”她的研究发现韩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对韩国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有抑制作用,相比之下,没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美国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们的创造力比韩国学者的创造力表现好。 那么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创造潜能的呢 ?在进行理性分析时,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儒家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一方面,这两个文化元素赋予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在教育关系中创造性的表现。
看看儒家文化中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结构,这个社会关系用孔子先生的话语来表述就是:
Emperor 君君 
Minister 臣臣 
father 父父 
son 子子
这是儒家视角下的人际关系,至今还能非常明显地反映中国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现在,这个关系的基本机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可以看到的是高低单向关系,也可以理解成单向先后关系。也就是说, 这样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中 , 国家在个人之上,或者说集体先于个人是文化传统。同时, 在这种社会里的家庭关系中 , 父母在孩子之上 , 传统上表现为一种父母权威制。这样的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定位观念如何体现在教育关 系与教育设置中,从而影响现在教育改革呢 ?
更细致的以教室典型情景为例,在“文化与话语”课程中,我经常做一个课堂活动,就是给教室拍张照,让学生从照片上看我们自己天天上课的教室里有什么传统文化体现。
学生们第一反应是:没什么呀。有时,个别学生会说,看见了窗户,还有竭力寻找的学生说看见天花板掉了一块等。
当我再次着重提醒学生看看有什么“文化”内容时,慢慢地学生们发现:有讲台,老师的讲台高于学生所在的地面,在我们的教室里,老师的地位高于学生地位。这样的高低关系反向过来一般是行不通的。
我们的文化里,教师被赋予家长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一般不会在平等的 关系中进行教育活动。就这样,文化观念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赋予了教师 的特殊地位——权威。如此文化观念形成的思维也使得教室内外都产生并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话语权而成为教室里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决定学习活动形式与内容;教师讲话,学生听话;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形成师生平等共建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主动 组织或参与课堂活动。
尤其在基础教育中,如果教学活动不以学生年龄相应的认知特点为基础,那样的教育教学基本是无效的。但单向关系决定了学生无论年龄大小 , 都只有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导而没有很多自主自发的主动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模 式与当下只求速度的工业文化不谋而合,教育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受到竞争的 放大、鼓励乃至提倡,师生关系如同行政管理中的上下级。使教育管理严重工业化,偏离了教育以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力一同提升的人性成长轨道。
教室里的教育文化只是教育大画面中的一个缩影,如果把视域扩大一点, 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早已不再是教育工作者能做主的专业领域。当下的教育在传统观念与现代工业的夹缝中如何进行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现在,教育改革改什么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过去 40 多年中,教育已进行多轮教材改革,最近十多年也纳入了新的课程标准体系。
从教育者所能为层面上——在我国教育深入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把 教育发展重心转移到发展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并重,这需要进行系统深 入的研究,即如何从体制结构为主的观念转型到人本位的人文教育观念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如何将教师在教室里对学生的权威转移到教室以外的学校与教育行业层面,在大的教育体制里获得话语与发言权,使那些对无意或有意破坏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人们必须服从理性与专业,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建立主动权,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这要靠发展教师专业知识而不能单靠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权威角色来主持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正确对 待,有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不再停留于表面,呐喊几声:“谁偷了我的创造力 !”
而从被教育者的角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尤其在独生子女国 策影响下,我们的独生孩子们常被誉为“小皇帝”,就要看看我们的孩子能否真的具有“皇帝”般的地位,将来能否领导我们的国家与社会。也就是说, 如果现在的教育真的能逆向思考,把上述的人际关系结构反过来,把孩子/ 学生放在决策高地,把他们培养成人才,个个都有“皇帝”般自信,个个都 是“龙”的传人,这样他们才能在全球社会里起到“龙头”作用,成为“领军”人物。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未来与领导世界的能力,实现大国复兴 的梦想。当然,一定要小心,教育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变成专横跋扈,只需也只能依靠人民伺候着才能存活,却不知如何服务人民的小霸王。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