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八味(广东省首批保护道地药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粤八味(广东省首批保护道地药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1.9 6.0折 12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晖主编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30166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11315366

上书时间2024-03-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晖,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哲学博士,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曾任职日本国立富山大学、日本津村顺天堂生物化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现任暨南大学药学院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材的鉴定和品质控制。发表18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中药分子鉴定》等专著10部。

目录
前言
 章化橘红
 节历史概况
 第二节生药学研究
 第三节加工炮制研究
 第四节化学成分研究
 第五节制剂研究
 第六节质量评价研究
 第七节药效学及安全性研究
 第八节临床与应用
 第九节品牌建设
 第十节评述与展望
 第二章广陈皮
 节历史概况
 第二节生药学研究
 第三节加工炮制研究
 第四节制剂研究
 第五节化学成分研究
 第六节药效学及安全性研究
 ……

内容摘要
第一章化橘红

第一节历史概况

化橘红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幼果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橘红”。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杀青后直接干燥,或趁鲜切制,杀青,干燥。化州柚Cinus grandisTomentosa’果被柔毛,果皮比柚的其他品种厚,果肉浅黄白色[1],味酸带苦,不堪生食,然而,其未成熟幼果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入药极佳。化州柚主产广东(化州),广西(博白、陆川)。从化州柚的拉丁学名可见,‘Tomentosa’意指被柔毛的,形容化州柚的果实表皮被毛。

化橘红是广东化州的道地药材,通常以果皮被毛密集者为佳。化橘红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功效,临床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本书以来源于化州柚的化橘红为主要阐述对象。

一、化橘红名称本草考证

化橘红又名化州橘红,其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高州府志》已明确收载,冠以“橘红”之名[2]

橘红之名在医药实践中始见于宋代《泊宅编》,[3]本草记载首见于宋代陈衍《宝庆本草折衷》[4],成为医家常用药。宋代韩彦直《橘录》云:“橘皮最有益于药,去尽脉则为橘红”[5]。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又进一步解释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6]。由此可知,古代所谓橘红,即橘皮去除内层果皮而取得的外层果皮经干燥的炮制品。宋代开始,橘红应用十分广泛。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利气和治痰饮方中,多有橘(陈)皮去白的要求,如“平胃散”“橘皮半夏汤”等方都要求“去白”。至清代,橘皮与橘红已有较严格区别,如《得配本草》白“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确胃气分之滞”,明确说明橘红为经炮制去白的橘外果皮,不去白者为橘皮或陈皮,为

两种不同的品名。

对化橘红的本草学研究证明,化橘红并不是橘。化橘红从其药名、加工方法及应用范围来看,其人药应在宋代以后,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虑到糖红在宋代和明代的声替,所以把它称为橘红。在后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又发现化橘红的功效比一般橘皮加工的橘红更优良,所以称其化州橘红以示区别”。从史书资料来看,化州橘红可能在明代已入药,明末清初已享有盛名。化橘红以“化州陈皮”之名始见于1658年《医门法律》1011732年何克课《增补食物本草备考》有“化州一种橘红”。1764年《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明确指出用“化州橘红”或“化橘红”。

1765年,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进》中将“化州橘红”立目单独分出”。清代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均单独以橘红立目专指化州橘红,并有附图[.5]。化州橘红自清代以后,逐渐成为优质橘红的代名词。正如江世琳《橘红辨》云:“化州所产橘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倍于他药,人皆宝之。”化州赖家橘红园有橘红诗云:“橘之为性温且平,能愈伤寒兼积食,消痰止咳功更奇。”16乾隆十三年(1778)《化州志》指出“化州药属凡得四十有一,皆非道地材,惟橘红最为佳品”。《清宫医案集成》中,太医处方常用橘红,名称有橘红(化)、广橘红、化橘红、毛橘红、橘红(署内)等,皆指化州橘红[7]。光绪年间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的《增订伪药条辨》也以化橘红立目(8]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化州橘红项下除收集以上各家论述外,在橘皮项下还收载了王士雄、张山雷等关于化州橘红的论述。

纵观橘红药材发展历史,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所说的橘红,常指化橘红;清代以前所说的橘红大多是指橘皮去白以后的加工品。化橘红自1963年就已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当时橘红条目下包括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其中柚类橘红分为两个品种,分别是毛橘红(化州柚)和光橘红(柚)。到了1977年,药典的橘红条目下已经没有了橘类橘红,只有柚类橘红的两个品种。1985年以后,橘红和化橘红在各版的《中国药典》中均分开单独列出。因橘类橘红加工费时、产量低,现已基本绝迹,柚类橘红尤其是道地化橘红因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一直为临床使用,并发展至今。

二、化橘红来源本草考证

化橘红又名化州橘红、化州陈皮、化皮,来源于化州柚而非橘。康熙十四年(1675)《广东通志》”)22《物产》中高州府药之属内收载有“橘红”,该卷《物




精彩内容
2017年实施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要求保护的首批八种中药材为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本书以此八种岭南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本草学、栽培历史及商贸发展史角度概述,从基原鉴定、生药学特征、品种变迁等方面进行资源调查,从加工炮制、种植、制剂、化学成分、药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评述产业化实践经验,展望发展前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