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界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向界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75 6.0折 68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献洲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8633

出版时间2010-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7878481

上书时间2024-02-1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所得尽在亲历中(代序)
兵不厌高——来自西北边防的报道
  冰雪初消红山嘴
  火焰山下练耐热
  走向界碑七昼夜
    附:生命铸就的篇章
        水乳交融生死相依
  迟来的家书胜万金
  代职手记
    一、必要的形式不能丢
    二、从六到四十七
    三、带兵人要敢唱黑脸
    四、不能天天像过年
  送退伍老兵(选)
    一、踏上返乡路
    二、倾城待老兵
    三、谢谢“成都四组”
    四、闪光句号划在告别军旅时
    五、一路殷殷兄长情
    六、真想再当一次兵
    七、从七天看三年
      附:吃苦必有回报
  军官休假新景观
  直升机首次巡逻
  下连当兵札记
    一、战士特别能忍耐
    二、大风伴我守边防
    三、换种方式面对寂寞
    四、暸望哨望见了什么
  挥手何依依
  守岁大西北
  特别伙食费
  西北边防行
    一、冰雪无情更显爱兵情深
    二、姜世军高原巡逻创纪录
    三、嫂子边防军人理解你
    四、战友我们今年无缘相见
    五、当兵当到天边边
    六、建功高原“天路”
    七、珍惜上级关怀自我管理从严
    八、特殊的历史特别的情
    九、喀喇昆仑哨卡历险记
    十、回眸西北万里路
  三泉映月寄相思
  走万里边防 观千年沧桑——关于西北边防的历史思考
  构筑崭新的边关——关于西北边防的再思考
  走向海拔五千米以上边防哨所
    一、神仙湾哨卡的英雄神话
    二、天文点哨卡:雪山“上甘岭”
    三、空喀山口哨卡:断菜的日子
    四、红山河机务站:通信线牵出的故事
  难忘的人物
    风雪大坂一个兵
    儿子,请喊声“爸爸”
    功建西部“开关”时
    “防冻大王”的期待
    脸上满是幸福
    “雪山铁人”的情感世界
    “生命禁区”绽放灿烂花朵
山岳疾行——来自西南边防的报道
  甘巴拉雷达站:今夜是否难眠
  悲壮的营救
  目击无人区文化奇观
  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
      附:生命的体验
  高山之巅建家园
  墨脱路上,戍边军人永远向前
  军人的气概高于山
  “无名哨所”,期待更多关注
  在那遥远的哨所
  巡逻路上生死情
  走近“绿色的边关”
  难忘的人物
    勇士一去不回头
    热血浸染祖国版图
    两进海岛的胡玉文
    巡逻最多的士官
    小专家廖国金
    云雾中的哨长
寒风吹彻——来自东北边防的报道
  漠河,感受“三九”严寒
  乌苏里江:一条大河静悄悄
  在冰河哨位上
  难忘的人物
    冰河巡逻探路人
    “慈母”李鞍
    “山东父亲”
    “包公团长”
蓝色呼唤——来自南沙西沙的报道
  南航行途中诉心声
  孤礁六日
  南沙:分分聚聚都是为了你
  大海·蓝天·雪山的对话
  天涯不再遥远
  再见,可爱的西沙
  点击战士“文件夹”
  那海,那岛,那人
  难忘的人物
    “标兵”择业记
沙场烽火——来自重大事件的报道
  “联合—2003”反恐演习
    一、反劫机演习惊险逼真
    二、跨越国界的“战斗友谊”
    三、实兵演习惊心动魄
  伽师地震
    平安信今天发出
    第七次强震这一天
  抗击非典
    特殊战场五昼夜
    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昨夜收治首批病人
    小汤山守望札记
    平凡岗位的抗非典瞬间
    战斗间隙的欢笑
    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
      附:在决战非典的战场上
  神五发射
    亲人为你壮行
    苍穹定会报佳音
    老专家打开存了30年的茅台酒
    教官黄伟芬说,我给他打一百分
    忘不了,父老乡亲
长河掠影——关于重大主题宣传的报道
  从身边事看50年(选)
    边防的“眼睛”
    “秀才”的话题
    军马“诊所”的变迁
    千里边关一日还
    从粉笔到多媒体
    喜人的数字变化
    追不上的新闻
  接力长征日记
    红色瑞金追寻红军足迹
    雩都河畔寄深情
    三位老红军的传奇
    照顾红军伤员的大娘们
    踏访第一道封锁线
    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
    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
    目标,永远是人民利益
    始终保持红军那么一股子气
  两会日记(2001—2006选)
    在金灿灿的阳光里
    轻风带来阵阵暖意
    尚不知读者满意乎?
    “十五”就要出发
    掌声难忘
    《报告》很短
    今天的“中心”
    两幅“画”
    “春光无限”
    不要说再见
    形容词越来越少
    沉重不是坏事
    初识张学东
    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选票比导弹还重
    心中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畅所欲言  实话实说
    “我的农民情结很重”
    较真才能进步
    敢于正视自己
    又见张学东
    各抒己见求共识
    发言是一种责任
    这些,你能理解吗?
    人人都有紧迫感
    让老百姓气顺了
    真话有魅力
    心愿
    号角已吹响
    温情的“互动”
    “忠于职守”老话不老
    军人的激情
    感受知识更新
  “给咱孩子的”
  为了神圣的使命
附录
  亲历报道浅谈——《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体会
  毋忘士兵——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会上的发言
  愿做那块静静的界碑——杜献洲访谈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代职手记
去年底,当本报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本月记者蹲连》专栏结束时,不少基层读者来信,对这个栏目颇有依依不舍之情。这份关切,这份厚爱,激励着我们的宣传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为读者服务。为此,本报编辑部最近组织一批记者陆续下到部队代职,通过直接参与实际工作,体验基层部队生活,倾听基层官兵呼声。我们推出的这个新栏目《记者代职手记》,将报道他们代职期间的见闻与感受。
     ——编者 一、必要的形式不能丢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戈壁滩上建起的新疆军区某工兵团,现已是绿树环抱,浓浓绿荫为官兵们挡去几多炎热。但是,招人喜爱的林带也给官兵们带来不少麻烦,扫落叶成了各连早晨必干的工作。
    
每天早饭前,整个营区一片“刷、刷”的扫帚声。只要不到冬天,落叶天天要为官兵们制造麻烦。林带埂也难修,官兵们从营区外拉来细细的土,把林带埂抹得棱角分明。可气的是一场雨过后,冲得乱七八糟,又得重新整上一番。
    
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有点形式主义?自从代理一营副营长以来,我就一面看一面想。因为在机关时就经常听人议论:有些单位抓落实,都落实到打扫卫生上了。看了两天,就忍不住向营里建议:能不能一个星期打扫一次林带,有点落叶怕啥,战士确实太费劲了。
     也许营长、教导员为了照顾我这个代副营长的面子,建议当即被采纳。
    
但过了几天,我发现各连并没有很好执行。后来了解到,不是连里干部没通知,而是战士坚持要扫。这又不是什么坏事,连里干部就没有干预。落叶再次被战士们天天扫走了。
    
为什么我这项“减轻战士负担”的建议反被战士拒绝了呢?营部战士小瞿给我透露了一些战士的想法。
     其实,战士想得很简单:辛苦点怕啥,部队就是要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营长刘兴仁对我说:“主要是部队的士气比较旺盛,争强好胜的劲头比较大,换个疲疲沓沓的连队,不要说你不让他扫,你天天逼着他扫,他也不一定干。”
他说得对,我代职的这个一营,官兵们的好胜心非常强,那天团里组织歌咏比赛,得了个第二,不少战士还不高兴。
    
刘营长又说:“你在基层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无关大局的形式,恰恰能反映出一个部队的实际状况。当一个连队开始走下坡路时,墙脚就开始有痰迹,厨房就开始有苍蝇,歌声就不那么响亮了。”落叶再次被扫走后,也给我留下一些启示:形式主义人人讨厌,但不能把所有的形式都称之为形式主义。和连队的几位干部议论时,他们讲到:一个好的部队,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关键是机关的同志检查部队时要有自己的尺度,不拿形式作标准就行了。
     (原载《解放军报》1994年7月27日) 二、从六到四十七……
若不是一直待在连队,不会发现登记本背后有那么多故事。
    
我代职的这个营,3年前我曾采访过,那时各连的登记本是6个,现在还是6个。但是,这两个6中间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据教导员杨晓兵说,登记本开始是从四连搞起来的。当时是为了便于连队管理,用6个本子把当天的主要工作记录下来,应该说,小小登记本给连队的管理确实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况。
    
一天,军区领导来团里检查工作,看到四连的登记本就称赞他们工作做得细,机关的同志看到这件事既得到上级肯定,又得到基层欢迎,就在全团推广了。
     没想到的是,登记本推广后竟逐渐演变成“登记本大战”。你这个连6
本,我这个连10本;别的连又搞15本,好像谁的本子多就证明谁的工作细,最后有个连队竟搞了47本,创了最高纪录。
    
一个连队搞47个登记本成了真正的形式主义。想一想,连队哪有那么多工作要记?光47个本子就要摆一大桌子,每天需要一个班的战士折腾一个小时才能填完,完全脱离了工作实际。今年6月,全团规定每连统一挂6个登记本,又回归到原来的本数。
    
现在回头想一想:6本是怎样变成47本的,形式又是怎样变成形式主义的?这里面有基层的责任:互相攀比、争名挂号、作风不实等,但也不能否认有机关的责任。团政委郭焕然说:“当连队出现十几个登记本时,机关还在表扬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连队到底需要不需要。有时机关指导的盲目性会造成形式主义的蔓延,会纵容形式主义的发展。”
郭政委说得有道理。机关指导基层的目的是为了把基层搞得更好,但有时好心办事却不一定有好结果,脱离了实际的形式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记者代职期间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若是机关不进行正确引导,许多形式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大到各种各样的现场会,小到连队的知识竞赛。
    
有了登记本的教训,记者特别注意这一点。代职期间,全团正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营一连为了增强教育效果,组织了一次“纪念屈原诗歌朗诵会”。效果很好,机关表扬,团领导也表扬。
    
这一表扬,其他连坐不住了,四连搞起“祖国在我心中篝火晚会”,有的连还要搞“爱国主义知识擂台赛”等。一营几个领导也多次开会准备再组织一次活动。说实话,当时根本没想到有没有必要,连队能不能承受得了,只想把其他连队比下去。正当各连较劲的时候,团里通知:活动到此为止,要保证训练时间,保证战士休息时间。
    
一瓢冷水浇下来,大家的头脑开始冷静。若不是这一瓢冷水,五花八门的活动不知要组织多少,对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看来,机关对制约形式主义的作用是很大的。机关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加以正确引导,尽到自己的责任。
     (原载《解放军报》1994年8月6日) P21-23

精彩内容
杜献洲,1995年毕业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1980年11月入伍。现任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副主任,大校军衔,主任编辑。从事军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中,不畏艰险亲历报道海边防官兵事迹,现场报道重大事件,采写新闻报道数百篇。《儿子,请喊声爸爸》、《迟到的家书抵万金》、《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22座“风雨亭”矗立北部边防》4件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激情出征》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很好作品奖,《小汤山定点医院记者守望札记》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很好作品奖,曾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这本《走向界碑》收录的就是由他撰写的新闻报道,共计100多篇。

《走向界碑》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