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72 6.4折 7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皓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32019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1526240

上书时间2024-02-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皓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高级工程师。目前就职于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对科学技术发展史兴趣浓厚,查阅翻译了大量关于科技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撰写了大量的研究笔记。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蒸汽机的诞生
1.1  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等级的测试题,为什么要“火中取力”?
1.2  从烧水壶发明蒸汽机,瓦特的故事为什么不靠谱?
1.3  走不出煤矿,纽卡门的蒸汽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4  效率暴增数倍,瓦特的天才想法是什么?
1.5  天才设计难产,究竟是何人助产瓦特蒸汽机?
1.6  打进工业革命明星产业,瓦特做对了什么?
1.7  法国汽车率先上路,蒸汽机故乡的落后是谁之过?
1.8  斯蒂芬森也有前辈,“真火车之父”到底是谁?
第2章 轮船的进化
2.1  轮船竟然早就被中国人发明过?被富尔顿追封的“轮船之父”又是谁?
2.2  轮船不用“轮”,拉姆齐和菲奇的推进方案长什么样?
2.3  造船被美国人抢先,英国人又在干什么?
2.4  画家转型潜艇设计师,富尔顿是怎么办到的?
2.5  竞夺黄金水道,蒸汽船在竞争中取得了哪些进步?
2.6  从大河驶入大洋,轮船靠的竟然是混合动力?
2.7  横渡大西洋之赛,大西方号与天狼星号到底谁赢了?
2.8  大洋航行暴露大问题,轮船之轮为什么突然不给力了?
2.9  因祸得福,现代螺旋桨的诞生竟然源自一起事故?
2.10  比水还重,铁为何能超越木头成为更好的造船材料?
2.11  技术先进,布鲁内尔为何还是输掉邮轮业务?
2.12  投机泡沫竟然开启环球贸易,飞剪船凭什么垄断暴利行业?
2.13  新技术倒逼老技术创新,风帆船为何能与蒸汽船叫板大洋,又为何最终落败?
第3章 铁路的崛起
3.1  长腿的车头、带齿的轮子,火车初期的方案到底有多新奇?
3.2  铁轨不能承受之重,斯蒂芬森要如何解决火车头过重难题?
3.3  雨山竞赛,一场招投标大战如何决定了铁路的命运?
3.4  烧水的科学,水壶是如何进化为机车锅炉的?
3.5  蒸汽机并非唯一牵引方案,气动铁路到底是何物?
3.6  专家也会看走眼,气动铁路为何昙花一现?
3.7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气动铁路是否有翻身的机会?
3.8  蒸汽动力上路失败而下水、上轨成功,这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前三章总结以及下一章的引子
第4章 热世界的法则
4.1  破旧立新,拉瓦锡要如何证明火并非一种元素?
4.2  将热解释为一种实体,歪理热质说为何获得拉瓦锡的支持?
4.3  提出热世界的第一条法则,迈尔为何不受重视?
4.4  十年磨一剑,焦耳的完美实验如何诞生?
4.5  从永动机到机械论,亥姆霍兹怎么就把上帝请出了宇宙?
4.6  抽象的威力,卡诺原理如何发展为热力学第二定律?
4.7  热世界的第二条法则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称其为“关于不可能的定律”?
4.8  热能竟然还有“高低贵贱”,神秘的熵到底是何物?
4.9  骰子游戏揭示熵增原理,大数统治的世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4.10  坚信原子的存在,“败者”玻尔兹曼的理论如何获得胜利?
4.11  “麦克斯韦妖”出没动摇热学大厦,各位大师要如何降妖除魔?
4.12  熵与信息量形似神也似,信息竟然是物理实体?



内容摘要
1.1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测试题:为什么要“火中取力”?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使用的动力种类屈指可数,总的来说主要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四种。不过,即使只掌握如此有限的动力,在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人类还是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这其中的秘诀便是机械。我们的祖先发明出了手动的织机和弓弩,靠牛马牵引的耕犁和车辆,以及用风力和水力推动的磨坊和锯木厂,等等。

机械帮助人类利用有限的动力满足了无限的应用需求。

尽管机械装置五花八门,但我们知道,所有的机械仅可以省力,并不能省功,因此由人畜力驱动的机械功率就受限于肌肉的输出功率。马的持续做功能力大约在500~700瓦,这个数值不高,而人的则更加可怜,只有80瓦左右。水车和风车可以达到数千瓦量级的输出功率,但是这两者都依赖当地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可强求,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在古代文明中,这两项的开发总量只是人畜力的一个零头。

从今天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看,古代文明中的种种机械仅仅实现了机械能之间的转换。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能源可转换为动力?

人类使用火的历史比人类文明的历史还要悠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火中的能量,但无论点燃篝火取暖烹饪,还是冶炼金属、烧制陶器,人们只能利用燃烧产生的热和光。

能不能从“火”中提取出“动力”来?这是大自然考察人类文明等级的测试题。而它的答案竟然很早就被一个人写出了第一步,这个人就是古罗马的数学家希罗(Hero of Alexandria,约公元10年—约公元70年)。更加令人意外的是,“火中取力”竟然要依靠水的帮助。

公元10年,希罗出生在古埃及亚历山大港,这里是地中海最繁忙的港口与最富裕的城市。他的发明叫作汽转球(Aeolipile(如图1所示)。就是在柴火上架起一口密闭的煮水锅,在一个空心球的直径两端的位置装上两个反向的喷嘴,蒸汽通过支架内的管道进入球体内,并从喷嘴喷出来,通过反冲使得球转动起来(如图2所示)。

希罗还设计过一个自动门装置——将燃烧的火把放在祭台上,神庙的大门就会徐徐打开。这个装置的原理同样也……



主编推荐

"1.这本书是一个理工男对于科学技术史的细节和发展逻辑的追问。 2.在学校的课本中,知识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给出,这种方式富,但却难以引起共鸣,以至于我们对“革命”、“伟大”等字眼视而不见。正如每一个精彩故事的高潮都有漫长的铺垫,一个理论或者技术的诞生也是如此。 3.只有补完缺失的细节,看到“完成品”之前无数的“半成品”甚至“废品”,我们才能进入探索者的内心,感受困惑、挫败、顿悟以及喜悦,并真正理解发现的伟大意义。而踏上这个心路历程的优选方法,莫过于追问。 4.本书正文中每个章节主题都是以追问的方式展开。"



精彩内容

本书重点讲述热能中的蒸汽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初,技术与科学还是大致平行发展的, 所以我们将热能中的科学与技术揉在一起讲述蒸汽动力的发展历程。概况来说, 本书以能量的形式及其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重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年代不断档,科技发展不跳跃。本书采用的叙述风格为:科学原理+技术实现,站在读者的立场,以工程师的眼光看世界,帮助读者梳理和理解科技发展史背后的联系与逻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