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思勉国史课(全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吕思勉国史课(全2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9.13 6.0折 82 全新

库存7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著,程念祺 导读,李波 注释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2918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2元

货号11729958

上书时间2024-02-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录

序论/李永圻

导读/程念祺


历史参考书编纂例言

编辑大意


第一册

第一 太古

第二 开化之始

第三 黄帝

第四 唐尧

第五 虞舜

第六 后稷

第七 夏禹

第八 少康中兴

第九 商汤 太甲

第十 周武王

第十一 成王

第十二 穆王

第十三 厉王

第十四 宣王 平王

第十五 春秋霸者


第二册

第一 管仲

第二 子产

第三 孔子

第四 老子

第五 战国

第六 孟子

第七 游说之士及四君

第八 秦始皇

第九 项羽

第十 汉高祖 三杰

第十一 汉武帝

第十二 张骞 苏武

第十三 东汉光武帝

第十四 班超

第十五 党锢

第十六 董卓


第三册

第一 三国

第二 关羽

第三 诸葛亮

第四 晋武帝

第五 东晋元帝

第六 王导 谢安

第七 五胡 十六国

第八 南北朝

第九 宋武帝 魏孝文帝

第十 隋文帝 炀帝

第十一 唐太宗

第十二 唐玄宗

第十三 安禄山

第十四 郭子仪

第十五 藩镇

第十六 韩愈

第十七 朋党与宦官

第十八 五代

第十九 十国

第二十 宋太祖

第二十一 寇准

第二十二 辽圣宗

第二十三 宋仁宗

第二十四 王安石

第二十五 宋高宗

第二十六 岳飞

第二十七 金世宗

第二十八 宋理学家

第二十九 贾似道

第三十 文天祥


第四册

第一 元太祖 太宗 世祖

第二 耶律楚材

第三 元之衰亡

第四 明太祖

第五 明成祖

第六 于谦

第七 王守仁

第八 戚继光

第九 东林诸贤

第十 满洲之兴

第十一 徐光启

第十二 明怀宗

第十三 史可法

第十四 清世祖

第十五 郑成功

第十六 清圣祖

第十七 年羹尧

第十八 清高宗

第十九 白莲教 天理教

第二十 林则徐

第二十一 洪秀全

第二十二 曾国藩

第二十三 英法联军

第二十四 中俄交涉

第二十五 中法之战

第二十六 中日之战

第二十七 拳匪之乱

第二十八 预备立宪

第二十九 宣统逊位


第五册

第一 五帝开化

第二 三代之治乱

第三 春秋战国

第四 古代之政教学术上

第五 古代之政教学术下

第六 秦之统一

第七 汉之兴亡上

第八 汉之兴亡下

第九 秦汉之政教学术

第十 三国分立

第十一 晋之初叶

第十二 五胡乱华

第十三 晋之东渡

第十四 南北朝之分立

第十五 隋之统一

第十六 唐之兴盛

第十七 唐之中叶

第十八 唐之末世

第十九 三国至隋唐之政教学术上

第二十 三国至隋唐之政教学术下


第六册

第一 五代及十国之兴亡

第二 宋之初叶

第三 神宗变法及徽钦北狩

第四 宋之南渡

第五 辽夏金之兴亡

第六 蒙古崛兴

第七 元主中国及其末世

第八 明之兴盛

第九 明之中叶

第十 明之末世

第十一 五代至明之政教学术上

第十二 五代至明之政教学术下

第十三 清起满洲及入主中国

第十四 清之中叶

第十五 清之季世

第十六 清之外交

第十七 清之政教学术

第十八 中国历史结论




内容摘要
     教材 中华位于亚洲之东南。太古之民,略分二种:苗种初居本部,华种起于帕米尔高原,在我国极西境。次第东来,渐蕃殖于黄河流域。苗种益徙而南,其地遂为华种所有。相传首出御世者,日盘古,继为三皇,未有文字,无史可稽①。生活状况,穴居野处、茹毛饮血而已。 要旨 本课授太古概略,俾②知华种所由来,以引起其历史进化之观念。 准备 绘华种东徙图如下。预习 于课前指定下列数事,使先分时自习之。 (一)课文遇有难解字句,录入笔记簿。下同。 (二)以教师所绘华种东徙图为蓝本,摹绘之。 教授次序 (甲)预备 (一)检查预习:令各出图簿,教师巡阅。地图,则查其有无不合;不合者使改正之。笔记簿,则查其何处不解。俾教时知所注意。下同。 (二)指示目的:此课为全书发端,故指示项下,兼及本书大旨。 书历史二字于板,告以史者,记事之书也。历,经历也。取已经经历之事,记之于书,为后人之明鉴也。我国立于世界之上,有数千年之文化,即有数千年之经历。不考历史,恶知文化所由来?故高等小学,特设历史一科,以供诸生之研究。今日所授之书,即中华历史是也。 述一人之历史,必自其最初时代始,述一国之历史,理亦宜然。即板书课题太古。示之,日:此即历史最初时代之名。本课则述中华之最初时代。 (乙)提示 (一)讲第一节:起课首,至略分二种止。亚沙即亚细亚之简称。为世界五大洲之一,中华则位于其东南一部分。太古之民,即中华最初之人民也。鸿荒甫辟,种类不齐,大略可分为二。讲毕,指生将本节文字朗读一遍,令诸生开书同听之,(如误)教师范读,正其句读。再指生口述大义,(如误)则略述前讲复演之。下同。 (二)讲第二节:起“苗种初居”,至“华种所有”止。上节所称二种,即苗种、华种是也。先是中华本部,止有苗种,华种则在极西之帕米尔高原。未几陆续东来,即以黄河流域为殖民地。苗种势力不敌,避徙南方,至是华种遂占有中原之地。苗种,今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省犹有之,分生熟二种。华种,即汉族最初之民族,对于苗,故称华。华字有光华美丽之意,我国之称中华,实基于此。帕米尔高原,在亚洲之中央,全洲山脉,皆发于此。黄河流域.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直隶六省地,太古时中华之地止此。讲毕。同上。 (三)讲第三节:起“相传首出御世”,至课末止。御,统治也。盘古首出,继以三皇,相传为华种东迁之君长。无史可稽,以未有文字故。穴居野处,以未有宫室故。茹毛饮血,以未知烹饪、未知稼穑故。太古之生活状况,大略如此。盘古,即盘古氏,一曰浑敦氏。三皇,即继盘古而治者,曰天皇氏,日地皇氏,曰人皇氏,并见中华旧虫。穴,土窟。茹,食也。弋猎鸟兽之肉,连毛带血而饮食之也。讲毕。 P3-5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为六册, 前四册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主线讲授中国历史各阶段的特点和朝代的变化, 后二册以通史的方式对中国历史做提纲挈领式的概述, 带有回顾复习的性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