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98 6.0折 3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国伟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1902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0元

货号8652512

上书时间2024-02-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国伟先生曾是一位出版人,他在出版界从业近三十年,留下了《文化苦旅》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刊。《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文化苦旅》等著名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一个编辑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作者打交道,一段段故事令人读来津津有味。这是一本出版回忆录,也是一本对青年编辑颇有启发的、生动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王国伟,有名出版人。城市、艺术、媒体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上世纪80―90年代,先后主持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出版机构的编辑出版工作。

 先后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荒芜英雄路》《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世界科学大师传记丛书》《当代世界文学家传记丛书》《咖啡地图》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图书和期刊。

 其典型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20世纪80、90年代出版和文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形成了特殊的出版和文化价值。近年来,主要以城市、艺术、媒体批评、研究为主。思想敏锐、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批判为其基本风格。独立的学术立场和独特的批评视角,获得文化界的好评。

目录
让历史告诉未来(自序)

《沉浮》后的沉浮

《文化苦旅》出版前后的风风雨雨

众说纷纭的《郎平自传》

困境读“红楼”

《荒芜英雄路》:张承志的精神样本

学者散文的文学高度

《周涛散文》和西部缘分

柯灵出山帮我编书

偶遇张炜

偏见的张耀和放肆的书

向青春告别的历史想象

低调的温迪雅和高调的《东方之子》

零年代,上海女人br />
科学与文学嫁接的出版新视野

抢占时代前沿:文学大师传记丛书出版野心

特殊年代的哲学故事

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出版始末

石人山的秋天:学界往事

故事没落地的《黑白世纪》

一个哲学家的背影

缘分的天空:《上海世博申办期刊》

银联6年:身份裂变与职业转型

附记:我的出版职业生涯

后记

内容摘要
    客观看待文本价值

     《文化苦旅》能畅销并成就影响力,首先在于其特殊的文本价值。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面对《文化苦旅》做文本分析,我们就能清楚它的独特性和特殊价值。

     首先,它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而以宏大的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在历史中寻找到人类穿越时空的情感结合点,选取的内容题材又紧扣现代人极其关注并能建立感情联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赋予人生命运的优选关怀。以大事件、大命运、大感受为基本写作趋向。

     其次,作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较长,照理更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和心理疲劳。但是,作者长期从事戏剧文学教学和研究,不但具备很强的说故事能力,而且对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心理有深度了解,知道该怎么吸引读者和抓住读者。在《文化苦旅》中,再长的篇章,我们读起来都很轻松,从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关键在每一篇散文里都隐含着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人物事件简单,脉络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读者都熟悉的,不过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读和演绎,让阅读者顺着故事脉络进入,循着故事情节展开,这恰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就像我们在看电影和戏剧一样,关注事件和情节的转承启合,关注人物的结局和命运。但散文的故事是松散并隐约的,不同于小说。《文化苦旅》就像一部散文体小说。

     第三,讲究细节描述,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和美感,是《文化苦旅》获得文本成功的一个很好重要的原因。在许多篇幅里,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经历和故事,也许其他人遭遇的经历比这精彩得多,但作者善于描写和夸张细节,并赋予艺术表现力,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

     第四,作者所有的写作,都建立在自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感基座上,有的事件基础是他本人亲身经历,有的历史故事中,他会虚拟一个大“我”,从一个简单的人生经历到一个民族的大事件,都离不开写作者自己的情感对位。有的是亲身直接体验,有的是历史间接体验。紧紧把握住自己的感受,写来就得心应手,笔随心到。

     第五,所有的思想和内容,都必须通过语言载体来表现,没有合适的语言,任何的思想都无法展现价值。语言是思想和生命节奏的直接体现。心理活动和生理节奏一定影响语言的表述,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语言节奏。余秋雨拥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节奏感,他的文字很好感性,很适合他想表达的内容和想说的故事。而语言本身就充满美感。恰恰这种语言节奏和说故事的能力,很容易打动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大众读者。

     《文化苦旅》能有如上所述的效果,也同余秋雨当年的创作状态有关,以多年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累为基础,放松的心境,非功利性写作等,都是成就他的创作心态。《文化苦旅》这样的散文样式及其表达,也与当时国民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相呼应,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文化苦旅》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少人批评的过于煽情,语言太甜等。但瑕不掩瑜,《文化苦旅》的文本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台湾地区尔雅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地区版《文化苦旅》也十分畅销,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基本判断。其后,我曾约过几位当今品质的学者,试着写写文化大散文,但都没有成功,很后,他们都一致表示,这是属于余秋雨的能力。在《文化苦旅》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文化大散文”概念,推出“文化大散文”丛书。在《文化苦旅》的领衔下,我们先后出版了《湮没的辉煌》、《神圣回忆》、《精神守望》、《叩访感觉》等重要图书,也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和影响力。

     P29-32

主编推荐
  王国伟先生曾是一位出版人,他在出版界从业近三十年,留下了《文化苦旅》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刊。《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文化苦旅》等*名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一个编辑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作者打交道,一段段故事令人读来津津有味。这是一本出版回忆录,也是一本对青年编辑颇有启发的、生动的教科书。 

精彩内容
  王国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职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 版中心等,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荒芜 英雄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籍。近年来,主要研究 方向为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播、城市与 艺术互动关系等。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 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