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人类学家
  • 成为人类学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为人类学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36 6.0折 49 全新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剑波,龚浩群,李伟华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05127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9881156

上书时间2024-02-01

灵感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教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Notre Dame大学、Baylor大学等学术机构。
龚浩群,女,湖南人,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目录
按语001

 纹路001

 潘天舒:一名老青年的人类学之旅003

 张亚辉:学习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一点体会009

 杨德睿:人类学的修行014

 张志培:学术自我——不再××人类学016

 赖立里:与人类学相遇,是我今生优选的幸福020

 龚浩群:我与泰国的不解之缘024

 冯莎:当代艺术研究实验原理035

 杨渝东:三山界间见神州——苗疆、运河与韩国的人类学之路041

 刘珩:文化亲昵与我046

 卞思梅:互为礼物——我与人类学050

 层理063

 刘宏涛:The Tao of the Anthropologists065

 宋红娟:阳光下的新鲜事074

 张亦农:遇见自己078

 崔忠洲:嗨于人类学立体式的学习082

 赵萱:蔷薇流氓,灵魂比剑更强——写与人类学的一封情书086

 人类学家组合:田野歌声,乡土格调100

 曦力:入门人类学的一点跌宕花絮110

 李静玮:从一花一叶,到天地山水117

 陈祥军:砥砺千山,方得入门——人类学和我的故事126

 白玛措:游牧Zomani的田野者135

 才贝:致这些年的山水——以诗歌的方式142

 波形153

 张原:酒醉之后悟清明——我的学术经历自述155

 刘谦:人类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159

 陈乃华:追寻挟艺穿行的无名者164

 覃延佳:比理论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脉络感168

 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174

 陈波:陌生人中的喜悦与沉思182

 王博:忧郁的年轻人类学家189

 黄剑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自我发现之旅194

 颗粒197

 李耕:始终背离初衷199

 朱靖江:游走于影像与田野的河山201

 张慧:人类学之魅——自我发现、反思甚至生活的契合204

 陈晋:“反那耳喀索斯”207

 袁长庚:凝望深谷210

 雷雯:我的人类学时刻216

 高瑜:边走边玩做田野220

 袁丁:一个“过客”的自述225

 徐薇:我与非洲人类学——时代、学科、平台与个人238

 顾芗:人类学是我的那条“鲸鱼”243

 李伟华:船到桥头自然直248

 温度259

 郑少雄:遍历甘孜莲花十八峰261

 代启福:我在矿山做田野,但不是研究矿山267

 刘琪:学术自述272

 杨春宇:从海外踏上认识中国社会之路275

 郭金华:我的民族志——从社会到人类280

 余成普:我的人类学探索之旅292

 何俊:学术江湖之外的“非”人类学研究306

 王彦芸:与他人相遇——人类学的平凡之路311

 吴银玲:走进“香格里拉”——我的人类学之路316

 张文义:“做我喜欢的事,有人给发工资,最快乐莫过于此”:纪念我的导师F.K.L.Chit Hlaing321

 编后记358

内容摘要

  《成为人类学家》:
  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化亲昵这个概念是2002年,当时我还在中央民大读博。北大的王铭铭老师组织了一套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的翻译,而我有幸翻译其中的一本《人类学: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理论实践》。我还记得民大的张海洋老师拿着这《成为人类学家(薄荷实验)》的英文本来到我的宿舍,兴冲冲地对我说:“刘珩哥,咱们要翻就翻一本有份量的,这本,我就把它拿来了。”这本份量的书,证明翻译的时间也很长,我和其他两位译者花了三年,才杀青。如今再回过头去看当初的翻译,很多概念尚未很好地理解,还有不少讹误之处需要改正。
  文化亲昵就是这些尚未很好理解的概念中的一个。我当时自然也不知道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有关欧洲的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的作者迈克尔·赫兹菲尔德当时在中国也没多少人知道。这位研究希腊的人类学家能“幸运”地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看来应归功于他在21世纪初这个节点上,写出了一部教材。2009年我有幸获哈佛燕京资助,赴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合作研究的导师正是人类学系的赫兹菲尔德教授,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他的作品。《文化亲昵》就是其中被学界公认艰深晦涩、也理论化的一本。读完该书,虽然也写了近五万字的读书笔记,但觉得自己的理解仍然支离破碎。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著作是一本在现代民族一国家这一社会容器中指导田野调查的“实用手册”,大可作为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必备品。因为民族志的研究更像是一种有关文化亲昵的描写,自我与他者的经验从而得以巧妙地并置在一起。或许该书对于形成这种亲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使得这本“论”同时也深晦涩的著作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八种语言出版,并且英文版连续出了3版。这《成为人类学家(薄荷实验)》由纳日碧力戈教授领衔翻译,中文版已经出版了。
  在访学期间,出于研究的需要,我拜访了罗德岛大学的艾伦教授,更进一步了解了文化亲昵理论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研究希腊的人类学家,艾伦对作为同行的赫兹菲尔德有过这样的评价。首先,赫兹菲尔德提出文化亲昵理论,在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帮助改变了有关欧洲的人类学研究的状况,使得这一领域更多地被学界和公众所承认和接受,其人类学研究的“合法性”地位得到提升。然而在四五十年以前,当艾伦和赫兹菲尔德这一批学者刚刚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时候,欧洲在大众看来根本不是人类学家该去的地方。他们该去的地方是非洲草原、太平洋上的孤岛、缅甸的高地或者是亚马逊的丛林。在公众眼中,去往这些地方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类学家。而这些“真正”的人类学家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谈论起自己在“原始部落”中的种种冒险经历,甚至连染上的疾病比如疟疾等都必须充满“异趣”。在当时,要是有谁提出去希腊做田野,人们马上会觉得这无疑是想拿着钱到希腊海滩晒太阳。然而,赫兹菲尔德以自己的研究帮助改变了这一现状。之后从事欧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的作品变得更容易出版了,找到工作的机会也更多了。
  其次,“文化亲昵”这一概念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整个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超越了任何地域性的人类学研究。此前长期左右人类学界的是来自非洲、大洋洲等区域的概念或术语体系,如今,欧洲人类学界也开始贡献诸多“本土”的概念,而赫兹菲尔德无疑是其中显著和重要的学者之一。
  现在我需要思考的是,文化亲昵这一概念是以何种方式进入中国的研究语境以及田野之中的。这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很多学者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概念认识和阐释衍生自亲昵领域的种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石汉(Hans Steinmuller)考察中国乡村中的日常伦理,从而说明乡村社区与国家的种种“共谋”关系。而这种“共谋”关系正好建立在诸多“尴尬”的认同这一亲昵基础之上。冯文(Vanessa Fong)认为孝道这一中国社会特有的亲昵,是青少年民族主义观念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情感驱动力。李安如对台北捷运的考察表明,一种“愤世嫉俗”的华族特质,如何借助这一公共空间反复塑造了大众的集体身份和认同意识。
  ……



主编推荐
本书是国内多位学者的学术自述合集,结合研究者的个人研究经历和成长过程,思考一些具有学科普遍性的问题。作者们从初出茅庐到执教多年,皆热情洋溢,行文引人入胜,充满对学术作为志业的投入和艰辛的科研跋涉。既然我们的现在既由过去所定义,也被未来的想象所限定,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激发、创造出作为对话伙伴的彼此。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学术研究者的需要,也是作为集体的学科共同体的需要。

精彩内容
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行踪更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北美。本书囊括了国内外杰出的年轻人类学者的三十篇学术自述,包含进入田野点的过程、思考和启发,故事背后共同蕴含着不可多得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