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银行学通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货币银行学通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4.3 6.4折 69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解秋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9165364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3446228

上书时间2024-01-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要点

第一节货币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功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第四节货币的国际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制度

本章要点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

第二节 高利贷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作用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和工具

第五节 国际信用及其工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利率与利率杠杆

本章要点

第一节利息与利息率

第二节利息理论

第三节 利率决定理论

第四节利率的种类

第五节 利率的作用

第六节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构成

本章要点

第一节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及其发展变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金融市场与直接融资

本章要点

第一节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二节货币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

第四节 证券的收益与估价

第五节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金融机构的组织与构成

本章要点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现代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第三节金融业的开放与外资金融机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银行业的组织与经营管理

第八章中央银行

第九章货币需求

第十章货币供给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第十三章货币供求与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第十四章国际金融和货币政策调控

第十五章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第十六章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与经济发展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货币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活动需要通过货币交易进行,经济活动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正在迅猛发展,渗透进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每一方面。从微观经济活动看,家庭的收支消费、企业的活动、银行的信贷经营、银企的融资关系、资本市场的投资交易,都与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直接相关;而从宏观经济活动方面看,一国的投资积累、货币供应、物价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都体现着一国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作用。这些货币与金融问题形成了经济运行的核心。我们需要认识货币和金融的运行,而认识货币金融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货币的起源问题。

一、货币的起源

人类社会具有货币的历史,大致有数千年之久,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们一直生活在自给自足,没有货币的社会里。那么,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是如何代替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媒介?人们曾对此进行了探索,并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如有人认为货币是“人们协商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智慧者的创造”,还有人认为货币是“国家强权的产物”。但现代经济学通过对市场交易过程的研究发现,解决物物交换困难,推进市场交易发展是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分工交换的产生。早期的社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没有剩余产品,也没有交易行为。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就会有剩余产品的交换。早期的原始社会经济还没有分工,部落和后来的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它们的剩余产品交换,都是偶然性的交换和实物性的交换,交易的规模小、频率低、产品种类少,这时的交换是没有货币中介的物物交换。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数万年的自然经济发展和物物交换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工的深化,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数量增加,种类增多,市场交易的频率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使得物物交换发生困难与障碍。一是交换各方在商品品种、质量、数量和时间地点上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交易难以展开。例如:粮食的拥有者需要交换牛羊,而牛羊的拥有者如不需要粮食,他可能需要生产工具,要达成交易,需要市场上有一种被交易者所普遍接受的商品,用来作为交易的媒介物——交易中介商品。在早期的市场交易过程中,那些最容易为交易者接受的商品,如粮食、牛羊等,就可能成为交易的媒介物。二是物物交换没有统一的价值计量单位来衡量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值,这必然使得市场上的商品交易变得越来越困难,每一个交易者关注自己商品的价值,需要有一种交易的商品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市场上一般的商品不具备这种功能,交易就会变得困难。三是一般商品无法贮存价值,变成一般的购买力。显然,物物交换的矛盾与困难推动了作为交易媒介与价值计量标准的货币的出现。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市场交易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发展和市场交易扩张的过程中,物物交换的扩张会推动一般商品等价物的形成,这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已经开始担当原始的货币职能,作为商品的价值衡量尺度和交易媒介工具服务于市场的流通交易。现代经济学已经发现了这种基本的演化规律,货币是从一般商品中产生出来的,市场的交易和分工的发展是货币形成的基本推动力。从今天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推导出发,也能得出这样的演化过程,商品交易费用的节约,势必推动市场寻找合理的交易中介来减少交易的困难和障碍,引导货币成为市场一般的等价物和交易媒介。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形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呈现出了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1.实物型货币

最早的货币,也是实物型的货币,与普通商品无异,它只是在某些局部场合不固定地充当交易媒介的角色,如粮食、牛羊、贝壳等商品都先后充当过实物货币。在我国,根据早期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最早的货币是贝,基本上流通于春秋战国之前,我国的文字里与财货有关的字,都有贝作偏旁,可见贝的价值所在。一些沿海国家,如日本、东南亚国家,也有以贝作为货币的历史。在古代的欧洲、印度、波斯等地,都有着把牛羊、牲畜作为货币的历史,而在一些太平洋岛国,还有把石头作为货市的历史。货币材料的实物形态,是与当时的经济以及市场商品分不开的,这种商品要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容易分割和携带,还要便于保存,实物形态的货币都是当地的商品,并容易为市场所接受。而随着市场的扩展和交易的要求提高,实物货币的局限性也就暴露出来了,它一步步地被更有优势的金属货币代替。

……



精彩内容

本书是在吸收现代国内外货币银行学说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也是作者近四十年来从事货币银行学教学的总结。本书从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中央银行及其调控机制、商业银行、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理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