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40.3 4.7折 298 全新

库存9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施咏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71352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1269146

上书时间2024-01-2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施咏,双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研究,出版专著、教材十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逾620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获教育部、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奖、全国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等奖项多次。

目录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 上册》

传统篇
一、二胡及相关研究
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
刘天华及“刘氏三杰”研究述评
也谈“二泉琴”——兼与黄安源先生商榷
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研究
世家、专家、杂家、大家——从音乐人才学探析闵惠芬的大师成功之路
胡弓浪漫曲,多元跨界梦——听马晓晖《丝路传奇、琴诗化韵:二胡与钢琴“对话”》专场音乐会
江苏近现代二胡史略
江苏近现代二胡学派历史文化特征的多维阐释
二、民歌分新研究
扁担欢歌——《走绛州》音乐分析
恪守不渝——《马桑树儿搭灯台》音乐分析
相约南园——母题学视域下的五河民歌《摘石榴》研究
花开望郎——宜宾神歌《槐花几时开》及相关“草木母题”民歌研究
附:新中国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三、中国传统音乐学家研究
读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但识琉球往来路,又闻“御座”古乐飘——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研究中的十对辩证关系——由王耀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等相关文论所阐发
刘承华《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读后
庐山之外识意趣  闲庭漫步潜心行——刘承华音乐文化学研究述评
丝竹相和奏新声  管弦齐鸣扬五洲——钱建明《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1950-2005)》读后

传承篇
古琴非遗传承调查研究
梅庵琴派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扬州广陵派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常熟虞山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西湖琴社琴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蜀派古琴保护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南京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当代古琴音乐传承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当代琴社、琴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当代琴人的文化修为与文人认同
古音亦作时代曲——谈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
非遗保护传承视野下的琴派论
附:无锡派琵琶传承谱系及传承模式探究

《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 下册》
传播篇
一、古琴文化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
当代古琴音乐大众传播论
二、民族音乐海外传播
安达组合草原音乐海外传播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海外传播
探源溯流传播路,纵横寻求推广径——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读后
“罐装中乐”——香港喜剧、武侠电影配乐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研究

跨界篇
一、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兼谈民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
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初探
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味觉通感
再谈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兼论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审美感官地位
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
二、传统音乐运用于专业音乐创作研究
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
说唱风格钢琴曲创作初探
三、传统音乐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研究
(一)创作历史研究
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由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而引发
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黎锦光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历史评价
陈歌辛流行歌曲创作分析及历史评述
“西北风”歌曲创作的缘起、传播及社会意义
(二)音乐形态分析
江苏民歌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研究——以《茉莉花》《孟姜女》为例
东北民间音乐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陕北民歌元素在“西北风”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民族器乐曲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歌曲创作中“歌中歌”现象研究
四、文化视野中的乐理研究
乐理究竟教什么——由蒲亨建《对(乐理)中若干问题的异议》所引发
再谈“乐理究竟教什么”
……
附录:同行评价
后记

内容摘要
人类的音乐传播,从操作层面和媒介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自然传播和技术传播两大类。

所谓音乐的自然传播,也称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指的是“传受双方之间除了声波传递的空气媒介之外,没有任何智力媒介和技术媒介的介入。”这种以音乐现场表演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模式自音乐产生之日起,一直沿袭至当代。

在古琴几千年的传播历程中,这种通过口传心授来完成的自然传播在琴乐传承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传播过程中师徒面对面地进行,表现为“人一人”(从人到人)的直接性。

而本文所意在着重探讨的传播模式——音乐的技术传播,则包括借助大众传播中间媒介的文本、报刊、唱片、无线电、影视,以及兴起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网络传播,这些技术实践对包括古琴在内的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推广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古琴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以及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借助各类大众传媒平台直观、通俗、便捷的优势,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开始了解古琴音乐。随着古琴普及面的扩大,从而打破了少数人玩玩的局面,古琴已经逐渐融入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古老的琴乐正借助大众传媒的强大渗透力,展现出传统艺术流通与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良好效果。

据一项在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喜爱和了解古琴的青年学生最初都是通过接触一些类似金庸的《笑傲江湖》、张艺谋的《英雄》等影视、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古琴形象,进而了解并喜爱上古琴的。这个调查的结果或许可以给我们琴乐的保护、传播工作一些启发。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大力“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一、古琴的文学传播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历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也频频出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诸多的中国古典小说乃至当代的武侠小说中都出现了与古琴相关的细节,随着印刷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众多的文学读者在欣赏文学名著时也初步地认知了中国的古琴。

(一)古典小说1.《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中就多次出现了关于琴的描写。据有关专家研究,在《红楼梦》中出现对古琴的描写共计53次。较为集中的描写有: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在潇湘馆看琴谱,并给宝玉讲解琴谱的描写:

面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像“芍”,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

黛玉为宝玉讲解了古琴的减字谱之后还有一段讲述琴理的高论: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于静室高畜……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整,或深衣,要如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桶边,把翠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又如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人邪魔》中,有做玉回复宝钗的诗,写赋四章,翻人琴谱,调弦弹琴的描写:

焦玉方披了一件皮衣……回看见案上宝银的诗启尚未收好……将琴谱翻出,借他《待兰)》《思贤》两操,合成音的,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

第八十七回中还有一段的描述:

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里抚琴呢。”……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坐着静听,其觉音调清切。

……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

通过《红楼梦》中与古琴的关联,也可看出琴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大户家族里作为文人、公子小姐的必修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首。就连文人“元迎探惜”四春的四个贴身丫鬟的名字额分别起名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在《红楼梦》中,“琴的出现总是和高洁古雅的气息联系在一起,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种清静雅致的氛围。”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誉为中国谋略全书。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这部文学巨著中作为主要的故事点缀、重要的道具而得以强调。




精彩内容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20世纪初“时代曲”至80年代后西北风、东北风、中国风、新民歌等百年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历程做全面的历史梳理。下篇按照音调风格来源,进行以民族、地域以及乐种为类别的全面的音乐形态分析,以总结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规律与经验。进而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特征、意义进行思考,探讨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导向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