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房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与出行机理研究:以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为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保障房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与出行机理研究:以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为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72 6.0折 98 全新

库存3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彦,吴晓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60877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4586484

上书时间2024-01-2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何彦:1992年生,云南武定人,2023年获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发展、弱势群体的空间行为及其保障体系等。近年来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发表会议论文8篇,出版著作1部,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吴晓:1972年生,福建惠安人,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和“青蓝工程”资助对象: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及其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江苏省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与空间战略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发展、弱势群体空间及其保障体系、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主持和为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或重点研发)计划5项,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人才和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译)著、教材20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和教学成果奖近40项。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研究方法与工具

1.3.2国内保障房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相关研究

1.3.3国外保障房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相关研究

1.3.4总体评述-..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研究方法

1.5.2技术路线

2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建构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大型保障性住区

2.1.2日常活动

2.1.3出行行为

2.2保障房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福利经济学理论

2,2.2相对剥夺理论

2.3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研究的相关理论

2.3.1时间地理学理论

2.3.2家庭劳动供给和分工相关理论

2.4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和出行的理论诠释框架构建

2.4.1日常活动和出行的核心要素提取:时间、空间和家庭分工

2.4.2层次工(需求层):日常活动和出行需求的产生

2.4.3层次[(分工层):家庭分工类型的选择

2.4,4层次田(配置层);家庭分工组合模式及优先序的配置

2,4.5层次IV(响应层);日常活动和出行的时空响应

2.4.6基于四大层次叠合的理论诠释框架构建

2.5本章小结

……

3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概述和研究设计

4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

5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佳区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集聚

6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路径

7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机理

8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的理论诠释

9基于日常活动和出行的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改善策略

10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保障房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I不同家庭分工强度下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时空集聚情况表

后记




内容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保障房已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下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主要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尤其是亿万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激活和释放人们对于城市住房供给的巨大需求,而197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怡好在终结多年住房福利供给制度的同时,打开了住房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闸门,不但快速响应和满足了城市住房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遍意愿,还直接推动了各地房地产市场的竞相繁荣,并使住宅产业一跃而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型产业。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间全国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呈上升趋势,不但投资额度在2015年达到了峰值2000亿元,住宅房屋施工面积也达到了669 297.10万平方米①。但随着商品化房价的一路上涨,越来越多的中低收人家庭却不得不面临着有限住房支付能力与高企房价之间的巨大落差(见图1-1、图1-2),而导致大批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愈发尖锐和普遍化。

……



精彩内容

本书以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为实证案例,基于四大次叠合的日常活动和出行选择的理论诠释框架,从“时间+空间+家庭”三要素互视角出发,对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时空集聚模式、出行路径、出行机理方面进行了验证,并对其做出理论上的修正、推导和提炼,进而提出了"理想生活圈”建构的合理路径。本书还对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按照“理想生活圈”操作路径,分别对大型保障性住区“生活圈”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总结该类住区“生活圈”所面临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政策、经济、文化、空间等层面提出综合性的优化策略。本书的研究在建设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完善住房保障体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可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学术思考与启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