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19 4.7折 62 全新

库存1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忠纯,郝文军,王海编著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607179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12025057

上书时间2024-01-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学科概述

一、学科概念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四、学科性质

五、研究意义

第二节发展简史

一、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中国气候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的交替变化

一、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四大周期

二、近5000年以来中国气候的变迁(竺可桢“脉动论”)

第二节近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荣

二、黄河流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三、汉唐盛世的出现

四、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

第三节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第二章中国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中国森林植被历史变迁概况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流域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变迁

二、华北平原森林植被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中国南方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

一、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二、清代山地垦殖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三章中国江河湖沼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黄河下游河湖的历史变迁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过程

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特点与原因

三、黄河下游分流变迁

四、黄河下游湖泊变迁·

第二节长江流域河湖的历史变迁

一、云梦泽的变迁

二、荆江河道的演变

三、洞庭湖的兴衰

四、鄱阳湖与古彭蠡泽

五、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六、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第三节其他地区河湖的历史变迁

一、青海湖与罗布泊的变迁

二、“辽泽”的分布与演变

第四章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营口与辽东湾海岸线历史变迁

第二节天津与渤海湾海岸线历史变迁

第三节苏北海岸线历史变迁

第四节上海与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历史变迁

一、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

第五节广州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历史变迁

第五章中国沙漠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沙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

一、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进程

二、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进程

三、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进程

四、中国古代荒漠地区沙漠化分析

第二节中国古代沙漠化与农牧业界线的推移

第六章中国野生动物分布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重要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

二、扬子鳄、马来鳄的分布变迁

三、长臂猿与大熊猫的分布变迁

四、野马、野驴和野骆驼的分布变迁

五、麋鹿的分布变迁

六、虎的分布变迁

七、熊的分布变迁

第二节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

第七章中国历代王朝疆域与边疆民族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第九章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

第十章中国交通通道的历史变迁

第十一章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

第十二章 中国农业区域和农作物分布的历史变迁

第十三章 中国军事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

第十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学发展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节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的交替变化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风、云、雨、雪、虹、霞、香暴、龙卷风、沙尘暴等天气现象(气象)不同,它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的形成、分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气候特征通常以冷、暖、干、湿这些因素来衡量,反映的是气温和降水状况,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来确定。时间尺度可以分为月、年、数年到数百年、数千年等周期。

中国气候的历史变迁具有地区差异性。在相同的时间区段之内,高纬度的黄河流域、北方地区的冷暖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幅度比长江流域、青藏高原更加明显。中国古代气候变迁频繁,按照时间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特大、大、中等、小、特小等不同的周期。特大周期为数万年至数十万年周期,如地球历史上交替出现的众多的冰期和间冰期,大周期为数千年周期,中等周期为数百年周期,小周期为数十年周期,特小周期为十年左右周期。大周期之内有中等周期的交替变化,中等周期之内有小周期的交替变化。具体采用哪一种周期,根据考察时间的长短而定。

考察中国气候的历史变迁,可以利用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材料,也可以利用现代气候学、物候学、数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四大周期

距今1万年左右,第四纪期间的“大理冰期”结束,气候逐渐转暖。依据数千年的时间尺度,可以将近万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分为四大周期。

1.约距今1万年—距今8000年

这是“大理冰期”结束后,由冰期到气候温暖期之间的过渡期。气候特征体现为由凉干气候到温干气候的逐渐转变。

2.约距今8000年—距今5000年

这一时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估计比现在高2-3℃,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适宜期。这一时期陆地上木本植物以喜暖的椴、榆、栎、槲等阔叶树为主,还生长着大量的常春藤。这一时期又可以称为“大西洋期”,但要注意,目前关于大西洋期延续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界定,大多认为距今7500—5000年。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将距今7000-5000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仰韶温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植物繁茂,禽兽成群。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和动物遗骸。如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水牛、象和貘等动物遗骸。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

3.约距今5000年—距今2000年(东汉时期)

与上个时期相比,气候走出最适宜期,气温有所下降,气候特征体现为由温润气候到温干气候的逐渐转变。中国北方地区的冷暖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幅度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更加明显。从北京地区、辽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气候研究看,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次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的时期。从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7200—6000年)来看仍保持暖湿的气候,到红山文化时(距今6000—5000年),气候虽然比现在好,但环境渐趋恶劣。到小河沿文化时(距今约5000—4000年),气候进一步劣于鼎盛期,变得更差一些。①国外学者认为,在距今4000年左右,地球在自然环境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气候逐渐干寒,几大文明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



精彩内容

本教材除了绪论以外,分为十四章,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内容。历史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气候、森林植被、河流湖泊、海岸线沙漠、野生动物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等。历史人文地理部分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疆域变迁和边疆民族演变、行政区划变迁、城市变迁、交通路线变迁、人口分布与迁徙、农业区域和农作物变迁、军事地理环境变迁等内容。最后一章为历史地理典籍文献选介。教材坚持做到既不“厚古薄今”,也不“以今非古”。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没有过于主观,没有夸大中国历史的阴暗面,贬低或抹黑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科技成就。不存在关于东西方文化简单优劣比较和“西方中心论”的表述。对新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的讲述准确。总之,教材始终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导向,注意立场观点始终与党保持一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