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回响:苏州园林行思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绿色回响:苏州园林行思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07.86 6.4折 1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衣学领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88660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0802761

上书时间2024-01-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衣学领,男,河南省正阳县人,1954年7月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从军30年,官至正师职。2003年解甲到苏后,历任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局长(副市级)。2006年起兼任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名誉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2012年起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2015年退休,仍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曾获全国绿色奖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管理者奖,荣立二等功一次。工作期间,勤于思考,积极实践,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园耕》,主编《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园林文化丛书》(7本),《苏州园林风景志》(21卷)。其中《苏州园林文化丛书》(4本)获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奖,《苏州园林风景志》(21卷)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录
艺文:苏州园林永恒之魅 衣学领
 想啥·做啥·写啥 孟兆祯

 一、经典增辉
 苏州园林60年历程
 苏州古典园林的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价值
 建立技术和人才高地--为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运用国际理念,坚持科技领先
 苏州古典园林修复工作价值及对策研究
 履行政府职能,强化世界遗产保护责任
 记住历史,记住文化--写在IFLA第47届世界大会之后
 对国际承诺的思考和实践
 突出“三化”管理,提升园林绿化质量
 艺术精华的展示
 世界遗产,要完整地留给下一代
 苏州园林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回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二、山水文章
 苏州市风景名胜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苏州市湿地和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虎丘,永远是苏州的文化标志
 三角嘴--苏州城中的湿地公园
 石湖随想--写在石湖滨湖区域开园时
 做出精品,不留遗憾--相门、平门城楼城墙修复记  
 “易园”捐赠始末

 三、古韵今风
 确立新理念,建设绿苏州
 --确立城市森林新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苏州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战略研究
 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生态园林城市
 论园林绿化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努力把苏州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苏州园林甲天下”再续新篇--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共筑幸福新家园
 古韵今风干将景--苏州市干将路景观绿化工程回顾

 四、追根溯源
 苏州园林,华夏瑰宝
 苏州园林,魅力永存
 百年诗文,其泽也长
 如诗如画,理想家园--苏州园林文化丛书总序
 说不完的话题,写不尽的文章
 经典传承
 诗意再现
 园林青史荫后人--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序  
 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分卷志序(节选)
 虎丘志序(节选)
 拙政园志序(节选)
 留园志序(节选)
 网师园志序(节选)
 狮子林志序(节选)
 沧浪亭志序(节选)
 艺圃志序(节选)
 环秀山庄志序(节选)
 五峰园志序(节选)
 耦园志序(节选)
 怡园志序(节选)
 石湖志序(节选)
 天平山志序(节选)
 东园志序(节选)
 枫桥风景名胜区志序(节选)
 苏州公园志序(节选)
 桂花公园志序(节选)
 苏州动物园志序(节选)
 苏州市城区绿化志(节选)
 《环秀山庄文选》序
 名花异木的魅力
 胸有丘壑可造园--明代造园大家计成
 吴门画派之沈周

 五、时代脉搏
 苏州园林绿化部门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巩固提升
 加强世界遗产管理体制建设的一点思考--以环秀山庄为例
 关于加强苏州市城乡园林绿化管理一体化的意见
 改革,要有利于事业发展
 创新检查考核方法,规范园林绿化工作
 努力破解城市绿化难题
 我在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新角色,新征程

 后记

内容摘要

运用国际理念,坚持科技领先


实现世界遗产保护和更高水平的发展,理念决定行动。有多高的理念,就有多高的行动。理念的重要可见一斑。世界遗产保护是一项国际事业,运用先进的国际理念来开展保护管理,是我们每一位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作为国内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的城市,苏州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核心,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原则,更新保护理念、创新监测手段、探索管理机制、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了苏州园林的品牌形象。是近几年来,我们注重把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国际大体系中,运用国际理念,坚持科技领先,探索苏州古典园林保护新思路,以实现世界遗产保护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在理念和实践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理念提升,把握六个关系


我们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在当今社会中,世界遗产一直面临着各种威胁,而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损害更为主要和突出。所以,世界遗产保护的关键还取决于社会层面,理念提升重要。

对照国际、国家有关遗产保护规则,以及苏州的现状,苏州的遗产保护在体制机制和工作层面等仍然存在不足,如,遗产所在地周边环境的控制还存在欠缺,一些古典园林的实际保护状态还不尽如人意,资金问题使某些重要园林的恢复保护难以尽快实施,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难以消除,等等。在整个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加速的背景下,要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目标,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构建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通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好六个关系。


(一)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践表明,世界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但与经济活动有直接关联,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应是互动互进、达成一致的关系。遗产保护得越好、精神文化价值越高,越于经济长远成长繁荣有利。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就越是需要有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高质量文化资源的辅助,进而获得持久而强盛的能量与动力。10多年来,苏州的遗产保护实践表明,遗产保护是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的有利条件,保护世界遗产,实际上就是在培植、提升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在谋求科学发展、注重提升发展质量的环境下,保护遗产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苏州的遗产园林已成为21世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品牌。

在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我们认为,首先,旅游开发应合理有序。不能把世界遗产当作一般的旅游景点,避免因旅游经济过度发展而对遗产造成破坏。其次,开辟多种利用方式。世界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发展旅游并不是唯一的利用形式,除了参观游览之外,还有多种利用途径,如科学研究、专业教学、产品出口、场所使用、图文出版等,通过社会与人文环境建设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再次,经济发展要容纳遗产保护。发展经济应充分考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给遗产保护足够的地位。,经济发展需反哺遗产保护。经济发展了,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向遗产保护工作,让遗产保护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获得更好的保护条件。


(二)典型例证与群体基础的关系

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反映了国际间有关遗产保护的通用理念和方法,即通过个别典型例证来反映某一类遗产的和全貌。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苏州古城风貌的浓缩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这一国际理念的体现,也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群体和苏州古城整体价值。

要把握好典型例证和群体基础的关系,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同时推进遗产园林、古典园林群体、苏州古城“三位一体”的保护。在继续加强对世界遗产园林保护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群体、古城的保护修复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金。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现有53处古典园林中(2007年第三次园林普查),尚有数十处园林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理,有待修复的尚有20余处。这些都是园林群体的一部分,不可忽视。另外,还要加紧落实苏州古城保护的长远计划。2004年,市政府向国家上报了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古城保护的各项工作应与古典园林保护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以古典园林周边地区为古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保护范围,形成对古城的全面保护。


(三)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关系

古典园林虽然是作为物质遗产而受到保护,但园林建筑、山水、花木等要素中又蕴含着大量无形的文化要素,与造园技艺、建筑工艺、园艺和传统生活方式、人文精神等文化要素密切联系,两者缺一不可,而这些无形遗产早在《世界遗产公约》中就已经加以强调,过去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我国公布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在遗产保护中更趋向于国际理念,即把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紧密结合起来。正因为古典园林实际上是有形与无形遗产的集成者和承载者。在古典园林保护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这一特性,兼顾有形的遗产构建与无形的文化精神,增加和提升遗产的价值含金量,依托有形遗产的保护,凝聚、传承和展示无形遗产,进而实现世界遗产的精神价值传播。


(四)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关系

遵循传统是实施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必须体现《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精神,在设计、材料、工艺及技术方面须符合真实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遗产自身关键要素的完整,以及与所在环境的完整。作为文物建筑,其保护维修时又必须满足“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技艺和手法,完整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和语言。基于此,我们一直坚持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大至全园布局,小至细微装修、一石一木,都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手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是遗产保护领域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在遵循传统实施遗产保护的同时,推陈出新、追求更为理想的保护效果,同样应是遗产保护所应努力思考的问题。


(五)保护遗产与传承人才的关系

古典园林主要以古代造园技术和技艺为基础框架,以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其修复保护需要有掌握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的专门人才。从5C战略看,保护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遗产保护需要有具备现代遗产保护理论、保护方法及掌握相关技艺的人才。近年来,苏州传统型人才逐步老化减缩,传统技艺面临着断档失传的危机。同时,因教育培养机制缺乏和流动引进渠道的不畅,新型技术人才不足,难以满足遗产保护的需要。培养人才,传承技艺,事关遗产保护的大局。世界遗产的保护必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管理者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保护水平。我们多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古典园林的研究机构、开展教育与培训、与大专院校合作、外部引进等。


(六)调动民间资源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古典园林修复起,始终贯穿着一条民间各界参与的脉络,民间在古典园林保护方面拥有丰厚的资源。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世界遗产的关心越来越多,参与保护热情越来越高。我们认为,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民间资源与政府主导的关系,通过政府的组织和调控,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遗产保护。一是政府组织领导要加强,法律法规要完善,相关政策要到位;二是管理体制要规范,实施统一的管理;三是资金投入要有保障,可通过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吸收社会和民间捐款、引导民间资本,争取国际支持、征收遗产周边商业经营保护税等多种渠道筹集经费,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或调整,通过产权交易、置换等形式,将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所拥有的古典园林转换为国有资产,扩大政府统一管理的覆盖范围。


二、注重文化背景,寻求之路


遗产保护应该体现世界遗产组织的统一要求,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但是,遗产类型的多样性、遗产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遗产保护既要符合国际规则,又要具有遗产个性。多年来,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框架下,围绕“文化苏州”品牌建设展开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遗产保护之路。


(一)专业保护之路

政府全面承担世界遗产的保护职责,由政府专业职能部门负责

实施具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术运用等方面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运作模式。

苏州园林保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就设立了园林保护部门,此后,虽然机构名称与行政隶属关系有所变化,但政府设立专职机构对古典园林实施保护管理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是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苏州进一步健全与加强古典园林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暨古典园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几次机构改革,尤其是2009年的机构改革,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地位得到提高,管理权限更加明确,管理方式也愈趋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和力度得到强化。专业之路保证了遗产保护指导思想的统一贯彻和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强化了保护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既有助于建立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遗产保护机制,也有利于协调各方力量、组织集中各种资源,汇集专业人才。


(二)依法保护之路

地方政府承担世界遗产保护责任。首先是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的行动。针对苏州遗产的特点,苏州先后出台《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等文件,划定古典园林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苏州各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苏州还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规划与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针对古典园林这一品牌和占有旅游市场的优势,有效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控制入园人次,提高游览品味,达到既保护好又利用好的目的。


(三)开放保护之路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处古典园林都是对外开放的景点,每年要接待近千万名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因此,将遗产保护工作置于开放状态之下,一方面注意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另一方面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对保护成果的评价与检验,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从而赋予了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修正功能,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发现不足,调整方向,明确更高的目标。

我们通过这种开放型、学习型的建设,形成遗产保护的一种挑战,一种动力,并将挑战转化为动力,开辟国际国内多种渠道,借助外界的作用和影响促进遗产保护工作日臻完善。在开放和学习中了解国际国内趋势和情况,学际国内先进经验,并在比较中形成对自身工作的客观评价,收获颇大。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多次承办遗产保护的国际会议、全国会议,比如,先后承办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讨论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2004年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2007年承办“世界遗产保护论坛”;2010年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大会”等。


(四)社会保护之路

在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组织协调各类政府资源、鼓励动员各种民间力量参与遗产保护工作,使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一致行动。

5C战略强调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限度地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实践证明,遗产保护并不局限于园林范围,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我们十分注意苏州全体市民对遗产保护的广泛参与。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苏州形成了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文物、规划、建设、城管、旅游等相关部门以各种方式参与保护,对专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持与配合,政府资源的统筹协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更大的合力。另一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及各项实践性活动,动员、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限度调动遗产保护资源。全民保护之路不仅聚集了更多力量投入遗产保护,而且还营造了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注重实践创新,坚持科技领先


面对国际标准和日趋严峻的保护压力,我们坚持科技领先方略,注重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和先进方法、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运用,做到决策正确、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确保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一)实施遗产管理科学化

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制度化、系统化,逐步建立了多项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拙政园等一批园林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建立4A、5A旅游景点,各园林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07年5月,对原来实施的《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系统单位管理工作检查考核办法》进行修订,考核体系指标达8大类54项,对各个园林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严格的打分考核,使保护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下发了《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全面监测9个遗产单位保护情况。

我们始终保持一支专家顾问队伍,成为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的咨询团。我们还注意发挥园林学术团体的作用,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在平时的遗产保护管理或实施重要工程时,通过专家或学术团体的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确定方案。同时我们注重引进和发挥职能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目前全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00多名。


(二)建立科学的遗产监测体系

世界遗产监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一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在近几年提出的世界遗产保护新要求。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局于2005年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古典园林监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较科学的监测体系。

一是在体制上确保人财物落实到位。局有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有分管局长和专业部门负责,下有监管中心和园林监测站点,有专人从事监测工作;每年都有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安排。有正式编制和财政预算,有责任和工作目标,从而确保遗产监测的可持续性。

二是在长远规划上制订总体目标和阶段计划。开展世界遗产监测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即:数据采集、实时记录、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订了世界遗产监测长期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

三是在监管工作上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监测指标和监测预警标准。经过几年摸索和创新,第二代软件已开发成功,今年开始在遗产园林中全面使用。根据近年来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们还投入资金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遗产管理、维护、决策、执行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为实现“园林要有保护管理水平”的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将过去经验型、被动式的保护管理模式引向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方向,也使世界遗产保护具备了科学性和性,从而使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从确保世界遗产保存、永世相传的目标出发,我们十分注重加强苏州园林基础信息的收集积累和分析整理,同时按照遗产保护标准对古典园林的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现遗产保护的长效管理和全景管理。

园林档案馆、园林博物馆、“数字园林”建设、园林普查、编制规划和建立遗产基础数据库和预警系统,是苏州对世界遗产实施信息化的主要举措。近年来,从遗产保护的高度出发,我们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加强了对全市所有现存古典园林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园林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市的历史园林、园林遗存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对园内的古建筑、家具、字画、碑刻、书条石、古树名木等建立了“四有”档案,从整体上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为保护和维修提供史料。


(四)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我局积极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主题,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植物、山水以及遗产监测、遗产教育、遗产旅游等课题,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园林文化内涵,探讨遗产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促进了遗产保护学术水平的提高。

(1)世界遗产管理研究。先后开展“水环境治理”“古树名木复壮技术”“家具陈设三定布置”“世界遗产监测”“生物技术保护古树名木”等专题研究。

(2)世界遗产保护与维修研究。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的科学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09年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的《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好评,认为此报告符合国际标准,在遗产监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3)园林文化研究。注重挖掘园林文化的内涵,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编修园林志稿(21卷);召开各种类型的园林文化座谈会;编辑出版苏州园林杂志、园林文化系列丛书(共7本)。

(4)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2007年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普查(第三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家底。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合作,研究现代化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古典园林修复的价值和对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江苏省社科联学术论文。


(五)广泛进行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是遗产保护科技领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加强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保护管理水平。2005年以来,我们不仅积极派员参加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研究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还认真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如举办了苏州园林造园史、园林文化、古建筑、植物、陈设布置等方面为内容的系列讲座。

二是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5C战略,注重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保护,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局联合苏州市有关部门、街道开展共建活动,对苏州古典园林周边社区居民进行遗产保护知识宣讲,发放遗产保护宣传材料5万余份。组织“让新苏州人了解苏州园林,共享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宣传世界遗产保护知识。与苏州社会团体合作,举办万名中小学生绘画“我心中的世界遗产”画信活动,组织全国遗产地学校开展“我与世界遗产”作文比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