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38 6.0折 2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纯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46436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8237925

上书时间2024-01-0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中,张纯结合西方城市形态理论和再生实践的最新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转型期背景下对“社区形态”、“社区再生”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充实和阐释,采取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转型期中国社区的形态演变以及社区再生理论进行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从全球视角与比较范式对以北京为例的传统街坊社区和单位社区进行分析,描述这两类城市兴趣形态的转变,并考察随之带来的居民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的变化。此外,本书也讨论了社区可持续再生实践的途径,提倡通过关注社区尺度的物质空间改善实践增进居民健康活动和交往,提升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社会的多元融合,这是将城市形态理论与可持续再生实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作者简介
柴彦威,1964年生,甘肃省会字县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人文地理》副主稿,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sianGeography、《地理科学》、《靠前城市规划》等中外文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等,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14余部。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很好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等。

 张纯(ZHANGCHUN),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转型期城市规划、城市形态与可达性、社区演变与规划、城市防灾减灾、老龄化的空间规划等社会与政策视角话题,开设课程包括定量分析和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原理,目前在国内、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硕博士期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学习,师从吕斌教授。2009―2010年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的学习,师从Yan Song教授。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岗位工作。曾经主持世界银行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任务。曾获得美国“百入会英才奖(C100 Leadership Schoarship Awards)”,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研究生硕士论文奖学金,中国地理学会“很好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总序(柴彦威)
序言(吕斌)
前言(张纯)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城市社区研究在中国
 1.3 社区形态与再生研究的缘起
  1.3.1 社区
  1.3.2 社区形态
  1.3.3 社区规划与再生
 1.4 本书的结构
2 多样化的社区形态研究
 2.1 转型期城市空间的转变
  2.1.1 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特征
  2.1.2 转型期和转型理论
  2.1.3 转型期的城市重构
 2.2 城市形态及其度量
  2.2.1 景观生态形态
  2.2.2 土地利用形态
  2.2.3 城市交通形态
  2.2.4 城市社区形态
  2.2.5 城市设计形态
 2.3 全球视角的社区形态以及演变
  2.3.1 典型西方城市的社区形态
  2.3.2 城市社区演变的研究视角
  2.3.3 中东欧城市的社区衰退
  2.3.4 门禁社区在全球范围的出现
  2.3.5 美国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兴起
 2.4 中国城市的社区形态及演变
  2.4.1 中国传统街坊社区形态
  2.4.2 中国单位社区的形态
  2.4.3 中国城市社区的演变趋向
3 研究案例的特殊性
 3.1 交道口街道下属的南锣、菊儿和交东社区
 3.2 同仁堂二厂下属的同仁堂社区
4 城市社区再生的国际经验
 4.1 中东欧城市中的社区演变与再生
  4.1.1 莫斯科内城奥斯托任卡的社区绅士化
  4.1.2 布拉格瓦茨拉斯的内城街区复兴
  4.1.3 波兹南维尔达区的工人阶级社区衰败
 4.2 西方欧美城市中的社区演变与再生
  4.2.1 纽约市曼哈顿下城东区的重振
  4.2.2 洛丽的内城低收人社区再生
  4.2.3 夏洛特伯克戴尔村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再生
 4.3 国外社区形态演变与再生案例的小结
5 转型期传统街坊社区的形态演变
 5.1 城市社区形态的测度
  5.1.1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
  5.1.2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
  5.1.3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
 5.2 三种类型的内城典型社区形态
 5.3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更新后可能的改善
  5.3.1 土地利用密度强化
  5.3.2 用地功能分隔化
  5.3.3 社区门禁化和连通性弱化
 5.4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更新不可替代的缺失
  5.4.1 社区服务设施单一化和完备化
  5.4.2 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和公共化
  5.4.3 收入阶层隔离化
 5.5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
  5.5.1 日常活动居家化
  5.5.2 邻里交往淡薄化
  5.5.3 邻里满意度弱化
6 转型期单位社区的形态演变
 6.1 四个时期的单位社区变化
 6.2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生产氛围的退却
  6.2.1 土地利用密集化
  6.2.2 用地功能混合化
  6.2.3 社区边界模糊化
 6.3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生活氛围的增强
  6.3.1 社区服务设施多样化
  6.3.2 社区公共空间绿色化
  6.3.3 社会多阶层融合化
 6.4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去单位化
  6.4.1 日常活动范围扩大化
  6.4.2 邻里交往组织自发化
  6.4.3 邻里满意度差异化
7 社区再生的理念与依据
 7.1 社区满意度评价与问题识别
  7.1.1 社区满意度评价结果
  7.1.2 社区问题识别
 7.2 社区规划的目标确定
 7.3 社区规划的工具选择
  7.3.1 邻里层次变量的影响
  7.3.2 居民个体层次变量的影响
  7.3.3 两层次变量的综合影响
8 社区再生的实践
 8.1 社区再生的规划背景介绍
 8.2 多元参与的合作机制与合作过程模型
 8.3 合作方式作为社区之本
 8.4 参与过程作为社区之器
 8.5 实施评价作为社区之基
9 面向中国社区的未来
附录: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内容摘要
张纯编著的《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采取优选的视角与比较的范式切入,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方法,研究传统街坊社区和单位社区在转型期发生的社区形态转变、社区形态转变带来的居民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的变化。并通过对社区形态演变的分析,探讨了在政府、居民、地方企业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社区的再生途径。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可供社区基层工作者、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部门的政策决定者学习,也可供高校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精彩内容
张纯编著的《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采取优选的视角与比较的范式切入,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方法,研究传统街坊社区和单位社区在转型期发生的社区形态转变、社区形态转变带来的居民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的变化。并通过对社区形态演变的分析,探讨了在政府、居民、地方企业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社区的再生途径。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可供社区基层工作者、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部门的政策决定者学习,也可供高校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