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55 4.7折 11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伟生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423603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11678122

上书时间2024-01-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伟生,教授,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光明日报》《文艺理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世说新语艺术研究》《〈历代赋汇>赋序研究》等著作。



目录

绪论:隋唐五代赋的历史地位与赋史的书写问题…

第一章隋赋

第一节隋代的赋学思想·

第二节隋赋的总体风貌·

第二章初唐赋·

第一节初唐赋的承传与新变…

第二节太宗君臣的赋学理念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高宗赋坛与四杰的开拓之功

第四节武后、中宗朝赋家群体

第三章盛唐赋

第一节盛唐赋的拓展与气象

第二节李、杜赋及诗赋地位的変迁

第三节 盛唐其他著名诗家之赋

第四节古文运动先驱赋

第五节律赋的肇始与体制

第四章中唐赋

第一节中唐赋的鼎盛与赋体流变

第二节 韩愈赋的仕进心绪与韩门赋作概况

第三节柳宗元赋的骚学精神与讽刺艺术

第四节刘禹锡赋的企望心境与慷慨情怀

第五节王李、元白与中唐律赋…

第五章晚唐赋

第一节《阿房宫赋》的文体文化意义

第二节李德裕、卢肇、舒元舆等人的仿古之作

第三节讽时刺世的晚唐小品赋

第四节晚唐律赋题材与体式的新变

第五节唐代俗赋及其叙事艺术

第六章 五代十国赋…

第一节五代赋家、赋作、赋集与赋学活动

第二节五代赋家赋作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第三节徐寅赋的题材意蕴与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隋唐五代赋的历史地位与赋史的书写问题

一、隋唐五代赋批评概说

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向有“唐无赋”与“赋盛于唐”之说。

主“唐无赋”或“唐以后无赋”说者,以明代“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李梦阳《潜虬山人记》云:“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无诗。’山人于是遂弃宋而学唐。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山人于是则又究心赋骚于唐汉之上。”①何景明《杂言》说:“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②主“赋盛于唐”或“唐赋高峰”说者,以清人王芑孙与当代马积高为代表。王芑孙《读赋卮言》称:“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总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昌其盈矣。”③马积高《赋史》则认为:“赋始盛于汉,但汉赋不是赋作成就的最高峰。姑不论屈、宋赋已擅美于前,魏晋六朝的抒情讽刺小赋,无论就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来说,也都超过汉代……唐赋的成就又高于魏晋六朝……唐赋应是赋的发展高峰。”④

两极之间,凡胡应麟《诗薮》、祝尧《古赋辨体》、程延祚《骚赋论》、章太炎《国故论衡》、郭绍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陈去病《辞赋学纲要》、铃木虎雄《赋史大纲》、高光复《赋史述略》、李曰刚《辞赋流变史》、袁济喜《赋》、朱碧莲《中国辞赋史话》、万光治《唐宋赋地位论略》、袁宏道《与江进之》、王文禄《文脉》、叶幼明《辞赋通论》、俞纪东《汉唐赋浅说》、余重《关于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张啸虎《唐赋略论》、霍松林《论唐人小赋》,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北大中文系1955级集体编《中国文学史》、张正体、张婷婷父女合著的《赋学》等,多有论说。

如程廷祚的赋论专文《骚赋论·中》,总陈诗、赋之代谢,以楚、汉为岳渎,魏、晋为旁支,说“唐以后无赋”:

是故以赋譬之山水,岳渎其楚、汉乎,东京则山之丽于岳,水之附于读者也。又其山之旁出,水之支流,则为魏、晋。至于指丘垤以为山,画沰沚以为水者,六朝之谓耳。此其升降之大凡也。盖自雅颂息而赋兴,盛于西京。东汉以后,始有今五言之诗。五言之诗,大行于魏、晋而赋亡。此又其与诗相代谢之故也。唐以后无赋。其所谓赋者,非赋也。君子于赋,祖楚而宗汉,尽变于东京,沿流于魏、晋,六朝以下无讥焉。①

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主张“物极则变”,说赋之亡先于诗,更说李白、杜甫可以看作最后的赋家:

自屈、宋以至鲍、谢,赋道既极,至于江淹、沈约,稍近凡俗。庾信之作,去古愈远,世多慕《小园》《哀江南》辈,若以上拟《登楼》《闲居》《秋兴》《芜城》之侪,其靡已甚。赋之亡盖先于诗。继隋而后,李白赋《明堂》,杜甫赋《三大礼》,诚欲为扬雄台隶,犹几弗及,世无作者,二家亦足以殿。自是赋遂泯绝。②

而对“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的说法,明人王文禄、袁宏道即已提出异议。王文禄《文脉》卷二云:

李空同曰:“汉无骚。”予曰:司马相如《长门》、扬子云《反骚》、贾谊《鹏鸟》、班昭《自悼》,岂日无骚?曰:“唐无赋。”予曰:李太白《大猎》《明堂》、杨炯《浑天仪》、李庾《两都》、杜甫《三大礼》、李华《含元殿》、柳宗元《闵生》、卢肇《海潮》、孙樵《出蜀》,岂日无赋?曰:“宋无诗。”予曰:梅圣俞、王介甫、陈后山、朱晦庵、谢皋羽、择而诵之,岂日无诗?③



精彩内容

本书属断代专体文学研究,将隔唐五代十国辞赋视为一个整体,在全面搜检与清理这个时期辞赋文献的基础上,对此时期绝大多数赋家赋作及其理论表达作立足于事实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时代背景与文体特质,从宏观上探究这三个紧密相联时期辞赋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分阶段描述并评析隋唐五代辞赋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与原因,以期突破以往研究或局限于分段与分体,或止于粗略的状况,尽可能还原与归结出隋唐五代赋史众彩纷呈的生态样貌与辞义俱胜的特别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