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29 4.8折 89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朝明著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4907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1794947

上书时间2024-01-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朝明,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出版《周公事迹研究》《鲁国历史与文化》《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孔子家语>综合研究》《儒学精神与中国梦》《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



目录

第三编 儒家经典新读

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

今天怎样读《论语》

感悟《论语》开篇第一章

《论语·乡党》末章的意蕴

今天应当怎样研究“孔子遗说”

重新认识《礼运》的“大同”思想

《春秋》里的微言大义

如何理解《中庸》的“中”

如何理解《大学》的“大”

周公之制:《周礼》那些理

《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周礼》可靠性问题

《孔子家语》对荀学研究的意义

看孔子和《论语》漂洋过海



第四编 孔子思想价值

孔子文化与当代中国

孔子研究的历史使命

孔子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中华文明可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儒学于道最为高

把握传统精髓,建立精神家园

聚焦传统经典,筑牢文化根基

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两创”先行

中国抗疫背后的“爱”与“敬”

以圣贤智慧化解疫情之忧

以仁养身,大德必寿

敬慎戒惧,祸中求福

为政以德,修己以敬

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知止有定,知远之近

让传统文化滋润人的心灵

践行“天下为公”,共筑美好世界

以明德引领,奏时代强音

道德是家风的底色



内容摘要

孔子:一个人的2500年如果要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毫无疑问,这个人非孔子莫属!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到第二个人,像中国的孔子这样,在差不多2500年的日子里,受着亿万人的关注,从膜拜、尊崇,到评论、指责,乃至谩骂、揶揄,从未中断过。这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从孔子在世的时候开始,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便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生了密切联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历代王朝尊重孔子,尊崇儒学,孔子儒学与中国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虽然孔子形象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总体而言,孔子更多的还是受到世人的尊敬,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只是到了近代中国,孔子遭到了怀疑以至批判,竟然成为“封建”“落后”的代名词。在我们逐渐走出迷茫,慢慢找回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回顾孔子与他之后2500年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一、孔子及其思想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站在时代的高端,集上古三代文化之“大成”,深刻总结历史,反思现实,使其核心理念具有了“永恒价值”与“超越意义”。

孔子的远祖微子本是商纣王的庶兄,商亡后被封于宋,因为宋国内乱,后代乃避难奔鲁。孔子的父亲以勇力著称,因战功封鄹邑大夫,因此人们一般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但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管理过仓廪、管理过放牧牛羊……

孔子的人生经历使他一生好学,至老仍孜孜不倦。他博学多闻,早早确立了人生方向,并收徒授业,吸引了大批青年来学。孔子有教无类,与弟子教学相长。他曾为政仕鲁,后来又周游列国,无论是得志还是失意孔子念念于怀的总是使天下有道,礼乐大行,社会安宁,人人安康。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了解和熟悉唐虞三代制度,在他心目中,“五帝”“三王”具有崇高德行,对尧、舜、禹、汤赞不绝口,对周代的文王、武王、周公表彰更多,不断称颂。孔子以继承三代文明为已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封国,周公是周朝礼乐统治秩序的奠基人。周文化乃是“损益”夏、商文化而来,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章。鲁国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鲁国全盘继承了周人的礼乐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所以,在春秋末年“礼坏乐崩”之际,孔子有条件更好地收拾遗散,整理诗、书、礼、乐,研究《周易》,制作《春秋》,集合周代典章文籍、伦理道德,逐步构建起他的儒学思想体系。二、孔子学说走向“独尊”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中,儒家似乎只是重要派别之一。孔子在政治舞台间奔走时,也受到当政者的注意。孔子曾为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齐景公想“以尼溪田封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给孔子“粟六万”(同上);楚昭王曾想“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同上)。许多在位者遇到重大问题时,也往往向孔子请教。但是,当时的乱世“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列国纷争,崇武尚霸,孔子的主张显得迂腐、笨拙,人们不能理解孔子,虽然孔子毕生致力于宣扬其理论学说,栖栖惶惶,四处奔波,却到处碰壁,终不见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学说政治命运不济,然而,它体大思精,其影响

注定要不断扩大。孔子弟子毕竟更了解孔子,更深切感知了孔子学说,认为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说孔子像日月“无得而逾”(《论语·子张》)。人们感慨地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就连反对孔子学说的墨子也说他“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墨子·公孟》)。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流散四方,将孔子学……



精彩内容
本书从“孔子其人新识”“孔子思想新解”“儒家经典新读”“孔子思想价值”四个方面,理路清晰、层层深入,主张正本清源,还原孔子及原始儒学面貌,着重阐述儒家思想、智慧的现代价值和世界价值。作者长期致力于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致力于讲清楚“学术的中国”“理论的中国”,把古老的中国智慧展现给世界。 本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中的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二辑”落实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示精神,在第一辑基础上,邀请多位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名家学者,汇聚他们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思想精华,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学的现代发展、孔子文化研究、中国哲学精神、中医文化与国学复兴等不同的侧面和视角,深入阐述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深厚内涵和当代价值,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