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不是研究马尾巴功能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济学不是研究马尾巴功能的?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0.97 6.0折 35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溥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9589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7031824

上书时间2023-12-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李文溥编著的《经济学不是研究马尾巴功能的》里的四十三篇文章,大部分是我住在白城时写的。
白城因一条蜿蜒于海滨小丘上的白色寨墙得名。那时的白城,既没有城也没有市,只是厦门岛西南角海边的一片荒郊野岭。寨墙据说是六百年前明江夏侯周德兴戍边福建时修建的海防工事。在厦门大学建南楼群背后的小山上,至今还有一小段残垣断壁,有人说是当年的遗迹。但我无从考证,也不敢请教历史系的教师。因为内心里很希望它是。厦门大学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仍然短得很,有了它,会显得更为古色斑斓一点,因此多一份沧海桑田的感觉,这不坏。这些年来,中国不仅城市,而且多少大学都日新月异。到处是新修的大门、新建的大楼,玻璃幕墙耀眼得让人睁不开眼。轰鸣的推土机推走了多少梦中的城南旧事!弄得这一小段残垣断壁都越发显得珍贵起来。

作者简介
李文溥,1982年春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在《经济研究》等CSSCI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多部,论著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教学、科研、政策咨询之外,撰写经济学随笔数十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等杂志,为多家报刊转载,受到读者欢迎。

目录
经济学家不是研究马尾巴功能的?

经济学家:是天然贵族还是知本家?

大学的衙门化与教师的边缘化——三讲对学校班子的一点意见

经济学家的资源配置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

理解规则背后的真实世界——读《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签字、公章及组织便车

题《经济学家茶座》第8辑“茶客风采”

浮士德、贴现率、恒产与恒心

芙蓉三变经济学

医生、木匠与托儿

错误的故事

被“殖民化”的“经济学帝国主义”

腥风血雨《教科书》

艺术精品、市场与政府——经济学视角的一曲乱弹

形似与神似

公园断想

旧文新刊

王亚南碑铭

《斯大林(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网络版笔者附记

天堂与人间

开场锣鼓——写在《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丛书》出版之际

《产业组织经济学手册》译者后记

过客的新血统论——兼论翻译

从分庭抗礼到杀师灭祖

芥菜

《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建设》后记

老店

鼓浪屿散步遐思

山高水长路漫漫——我看“三高热”

佐佐木教授的最后讲义?祝贺会

革命家项南

满城尽是“新加坡”

一个运交华盖经济学家的党校生活——读《顾准日记》(党校篇)札记

从“下海”到“参公”

开平碉楼

主雅客来勤

增长的悖论

我的学术之路

我看“中国模式论”

《海峡西岸发展研究论集》(二)后记

老百姓的学术狂欢节

家住十字街头象牙塔——读姚洋的两本书

海参崴:新砖与旧瓦

内容摘要
    给学校领导班子提意见,对普通教师而言,是件难事。教师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书斋。学校领导的工作,对教师来说,相当遥远。根本不了解学校的这项决策那项决策是怎么做出的,谁在这项决策那项决策中的作用。信息不足,从何提意见?更何况对其中的成员提意见呢?

    其实,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有中平资质,常人品德,奉公守法足矣。要求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于常人的平均水平,甚至高大全,这是一个过去的神话,不可能,也没必要。

    关键是体制。一个设计较好、规范明确的体制下,中平之才就足以胜任领导职责,相反,即使是天才也可能累死而于事无补,甚至可能正因为是天才而导致了常人难以造成的损失。过分地要求领导的才能、素质和品德,是不是正说明了现有体制太不完善,因此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弥补体制的疏漏呢?而这可能吗?

    厦大的管理体制,这些年改革不少。但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像是行政机关。余生也晚,见少识寡,不知道这是厦大特有的问题还是**各大学不同程度的通病,也不知道是不是*国的大学就应当这么办。但直观上觉得既然叫学校,就应该与部委厅局有所区别。

    说厦大像行政机关,主要问题是资源支配权向行政而非教师倾斜。学校是教学科研单位,按理资源的配置主体或者实际支配主体应当是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教师履行其职责的工作条件、可以支配的资源,在制度上应当得到明确的规范。可实际情况是,每个教师应当拥有的工作条件、从事教学科研的资源,从来说不清,更不用说制度规范了。因此,行政人员实际支配着本应该归教师支配的用于教学科研的资源。教师要使用这些资源,就得找行政人员。由于资源支配权没有明确规定,给不给,就得看相关行政人员高兴不高兴了。结果本来是配角的行政人员却成了学校办学资源的实际支配主体。教师成了行政的附属,找不到主人的感觉。这当然不是1992年以来的新现象了。我当讲师时,系办公室主任就告诉我,讲师不如系办公室主任。一个系有多少讲师,有几个系办公室主任?说来也是。系办公室主任不高兴,讲师连瓶墨水也领不到。讲师不高兴,能把系办公室主任怎么了?别说讲师,就是教授也未必比得上系办公室主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厦大,有多少系的教授多年来都是自掏腰包(有申请来的课题费就用课题费,没有课题费就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可是至今没有听说过厦大哪个行政人员自掏腰包出差。在大学,行政出差是公事,而且非去不可,参加学术会议却成了教师的私事,去不去与学校水米无干?大概没有一个大学校长敢说一个只有行政人员出差而无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学还算是大学,可现实呢?学校经费紧张不假,可是,作为资源,经费永远是紧张的。不重视教育的政府永远没钱搞教育,重视教育的政府总能给教育拨出款来。经费多少与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两码事。关于这一点,只要算一算全校每年花掉的招待费,看看行政人员与教师不同的实际出差报销标准就行了。普通行政干部出差要报销双飞,不同意就不去;50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即使是用自己的课题费,出差也只能报单飞,不同意就别去,多年来如此;这些年来,学校一些行政部门也要“学术研讨”了,组织了这个“学会”那个“研究会”,也年年在各地开“学术研讨会”了。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是自掏腰包,学校行政部门的“学术研讨会”呢?至于行政方面有些实际上是福利性质的出差就更别说了。P6-7

精彩内容
本书为作者2001年至今的经济学随笔结集,其中多数文章曾在《经济学家茶座》等杂志上发表,为《文汇读书周报》《大家》等多家杂志转载。作者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针砭时弊,普及现代经济知识,宣传科学民主精神。文章论题广泛,观点突出,个性鲜明,文字颇具可读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