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峻德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峻德传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0.37 6.0折 34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小川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4480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4元

货号11527908

上书时间2023-12-1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杨峻德十分渴望进入大学继续读书。为此,他退出了学校自治会的工作,集中精力准备考试。然而就在这关键阶段,家中一连发生几件大事,耽搁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并影响了他报考大学。事实上,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杨家已经难以承担起杨峻德每年高昂的学费了。
鉴于此,杨峻德一度想放弃继续读大学,却受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哥哥杨克仁认为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虽然父亲不在了,但是自己可以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妻子范钦章也拿出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并鼓励他以前程为重,切莫轻言放弃。在家人的支持下,杨峻德终于坚定了来年继续考试的决心。
在认真备考的同时,杨峻德还和葛越溪、潘培炎等人保持着书信联系。在信中,他请葛越溪、1921年7月6日《晨报》刊载的中国大学招生信息。
潘培炎等人帮忙介绍各大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的基本情况,并希望他们能够在各高校开始招生时,邮寄一些招生广告回建瓯,以便自己报考。1921年7月初,杨峻德陆续收到了几位同学寄来的所在高校的招生广告。7月下旬,潘培炎放暑假归来,特意为杨峻德带来了中国大学的招生广告。同时,他还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
……
1912年,鉴于“推翻满清政府以来,政体改为共和,人才缺乏”,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民主革命先驱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私立高等学校,定名为国民大学,“专在造就国民党革命的人才”。学校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宋教仁任校长宋教仁在学校尚未正式开学前,于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遇难,校董会改推黄兴为第二任校长。、黄兴为、二任校长,孙中山自任校董。1917年3月改名中国大学(简称“中大”)。
中国大学以践行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教育思想为宗旨,在办学实践中,借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以培养学术独立人才、造就模范国民、厉行国家主义、发扬共和精神、坚持学以致用、践行服务社会为办学方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中国大学高举“三民主义”旗帜,“设有经济学、商学系,所以贯彻民生主义者在此;有法律系、政治学系,所以发展民权主义者在此;有国学系、哲学系,所以恢弘民族主义者在此”张子和:《祝中大十六周年纪念会》,《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第18页,中国大学出版部,1929。。这些重点学科的开设堪称课程完备、理念新颖,使得中大在当时的北京乃至全国高校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听了潘培炎的介绍,杨峻德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南方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孙中山命令援闽粤军回撤广东,成功驱逐了桂系军阀莫荣新,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者的斗志,在闽粤两省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听了中国大学的基本情况后,结合粤军驱逐桂系军阀事件,杨峻德对孙中山先生倡议创办的这所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潘培炎也在一旁极力劝说,表示有自己在中大,以后彼此也有个照应。
学校确定以后,紧接着便是确定专业。当时的中国大学设有大学部、专门部和附属中学部。大学部、专门部各设预科和本科。大学部开设文、法、商三个学科,其中预科二年毕业,本科四年毕业。专门部则稍有不同,预科只开设法科,一年毕业,本科开设法、商二科,三年毕业。
考虑到家里的实际状况,杨峻德决定报考专门部预科,这样可以早两年毕业。至于专业,他几乎没有犹豫,便选择了法科。这样选择,不仅是因为中大预科只开放了法科;更是因为他的法制概要课学得相当好,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律师制度开始建立,律师行业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大学教授,这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杨峻德来说,无疑是个好出路。
因为路途遥远,时间紧迫,在仔细阅读了招生广告后,杨峻德听从了潘培炎的建议,待他回学校时,两人一起出发。为了不影响杨峻德应考,潘培炎还特意把出发的时间提前了几天,并与杨峻德约好了在建瓯城里会合的时间、地点。对于他们的安排,家里也都表示支持,并为此积极准备起来。
到了出发的当天,全家人一起出门送别杨峻德。妻子范钦章强忍着泪水,心中充满了万千不舍。她将自己亲手裁剪的新衣服递到丈夫手上,告诉他在外多多珍重,北方冬天寒冷,记得多穿衣服,需要什么东西,就给家里写信。母亲张玉仙叮嘱儿子在外多保重身体,有哥哥嫂子,不要担心家里。哥哥杨克仁说途经牛轭岭不安全,执意要送弟弟到叶坊街。家人的关心,让杨峻德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临出发时,他想再多看一眼家人,母亲却叮嘱他朝前看,不要回头。带着家人的期望,杨峻德朝远方迈出了大步。



 
 
 
 

商品简介

本书传主为杨峻德。杨峻德,1900年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吉阳镇。闽北党组织、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 和组织部长,早期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革命先烈。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建瓯支部委员。1928年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1930年1月任中共闽北特委书记, 同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31年3月在厦门被捕,5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



作者简介

周小川,本册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周小川撰写。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联合启动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编纂工作,组织动员烈士籍贯所在地党史部门参与。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闽源少年
克宽克仁
独占魁首

第二章 风华正茂
梨山击楫
克明峻德
青春作伴

第三章 求学中大
报考大学
校园生活
真理光芒
创办《建声》

第四章 八闽潮涌
迎接北伐
建瓯支部
受命福州
征战闽北
调任省委

第五章 热血忠魂
身陷囹圄
狱中斗争

尾声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摘要
引子

福建北部,闽江源头,武夷东南,鹫峰西北,有一座古城已在此屹立千年,这就是被誉为“八闽首府”“闽国古都”的建瓯。

千年建瓯,孕育了千古文化。“清于官,美于俗。”这是朱熹对建瓯的印象。自唐至清,建瓯人才辈出,素有“千进士,六状元,十宰辅”之称。被称为“国朝第一作手”的金代文学家吴激、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的南宋史学家袁枢、明代内阁首辅杨荣等一大批文史大家、廉官贤臣在建瓯历史上熠熠生辉。

千年建瓯,涵养了英雄情怀。五代十国之际,群雄割据,杀伐不断,成王与败寇,往往就在朝夕之间。南唐军队攻破建州之时,欲将城内百姓全部屠杀。生死一线之际,练氏夫人不以一家为念,成功劝阻南唐军屠城,终得全城百姓平安。

千年建瓯,传承了斗争精神。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宁教案”爆发,为反抗互相勾结的清政府和洋人,建瓯民众同仇敌忾,全城罢市,砸毁教堂,反抗活动绵延数月,震惊中外。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内乱不止,外患丛生。面对一盘散沙、腐朽没落的中国,帝国主义妄图蚕食鲸吞,置之于死地。泱泱中华,濒于亡国灭种之境地!古城建瓯,也在呼唤着自己的英雄。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谋求民族之独立、国家之富强的千钧重担,历史性地落到了青年人的肩上。五四运动,万千热血青年登上历史舞台,高擎思想旗帜,积蓄蓬勃力量,吹响时代号角。

1921,辛酉盛夏。嘉兴南湖,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亿万劳苦大众,迎来了领路人和主心骨。数年之后,八闽之源,善建之瓯,终于盼来了自己的英雄。



主编推荐
为了不让烈士们沉寂于历史,归于无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实现了对烈士历史的抢救性整理。目前已出版了66本图书,共记载了99位烈士的生平。集百名烈士传记,披露党史细节,再现英烈事迹,汲取信仰力量。

精彩内容

本书传主为杨峻德。杨峻德,1900年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吉阳镇。闽北党组织、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 和组织部长,早期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革命先烈。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建瓯支部委员。1928年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1930年1月任中共闽北特委书记, 同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31年3月在厦门被捕,5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



媒体评论

深刻缅怀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营养,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了不让烈士们沉寂于历史,归于无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实现了对烈士历史的抢救性整理。目前已出版了66本图书,共记载了99位烈士的生平。集百名烈士传记,披露党史细节,再现英烈事迹,汲取信仰力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