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村落里的济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村落里的济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29 1.9折 69 全新

库存30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欢青著/摄影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954551

出版时间2016-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定价69元

货号9016640

上书时间2023-12-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钱欢青,浙江诸暨人。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供职于济南时报。著有《济南老建筑寻踪》《考古济南:探寻一座城的文明坐标》《齐鲁国宝传奇》等。

目录


朱家峪:旧时光,新时光(章丘区官庄镇朱家峪村)

东矾硫:曾经风雅(章丘区官庄镇东矾硫村)

西八井:深山石屋藏春秋(章丘区官庄镇西八井村)

三德范:古意何蓬勃(章丘区文祖镇三德范村)

大寨:古村不寂寞(章丘区文祖镇大寨村)

郭家庄:深山,小村,有牌坊(章丘区文祖镇郭家庄村)

梭庄:且怀一腔诗意,去寻往日风流(章丘区相公庄镇梭庄村)

寨子:进士故居诉沧桑(章丘区相公庄镇寨子村)

桑园:古槐育进士,此处有传奇(章丘区相公庄镇桑园村)

博平:那时候可真威风(章丘区普集镇博平村)

杨官庄:颓然的浩气(章丘区普集镇杨官庄村)

茂李:祠堂深深锁春秋(章丘区绣惠镇茂李村)

柳塘口:唐槐石狮纪氏祠(章丘区辛寨镇柳塘口村)

东鹅庄:李开先老家有传奇(章丘区埠村街道办事处东鹅庄村)

三涧溪:地道幽深庄卧龙(章丘区双山街道办事处三涧溪村)

四风闸:稼轩故里,阳光炽烈(历城区l临港街道办事处四风闸村)

章灵丘:废墟里的守望(历城区唐冶街道办事处章灵丘村)

黑龙峪:古意悠悠风起时(历城区港沟街道办事处黑龙峪村)

东泉:古树名泉,悠悠石板路(历城区彩石镇东泉村)

中泉:水潺潺,山深秀,撇石崖边故事多(历城区彩石镇中泉村)

玉河泉:泉涌成河绕古村(历城区彩石镇玉河泉村)

捎近:山谷里的小村,说不完的故事(历城区彩石镇捎近村)

斗母泉:泉涓涓而清流,云深深而触起(市中区兴隆街道办事处斗母泉村)

涝坡:碑刻零落庙孤寂,只有山色浓(市中区兴隆街道办事处涝坡村)

王家窝坡:古道、河沟、义合桥(市中区兴隆街道办事处王家窝坡村)

矿村:庙观映山色,古村眠高士(市中区兴隆街道办事处矿村)

凤凰:藏之群山,传之久远(历城区仲宫镇凤凰村)

邱家庄:何处可归田(历城区仲宫镇邱家庄村)

北道沟:古寺沧桑诉古今(历城区仲宫镇北道沟村)

槲疃:王家往事(历城区锦绣川办事处槲疃村)

北坡:群山群泉,果香满林(历城区锦绣川办事处北坡村)

藕池:云淡风也轻(历城区西营镇藕池村)

天晴峪:山秀天晴岁月长(历城区西营镇天晴峪村)

拔槊泉:山高有村,拔槊涌泉(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村)

石匣村:扑朔迷离“张良墓”(历城区柳埠镇石匣村)

岳阳:废墟里的尊严(历城区柳埠镇岳阳村)

亓城:山风清凉,吹落多少故事(历城区柳埠镇亓城村)

黄巢:在这里,听历史的回响(历城区柳埠镇黄巢村)

炒米店:湮灭的“辉煌”(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炒米店村)

大崮山:烟云真浩荡(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大崮山村)

皇姑井:涌出多少历史的碎片(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皇姑井村)

钟庄:  “高大门”里故事多(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钟庄村)

土屋:每个人都可以“悠然见南山”(长清区归德镇土屋村)

黄立泉:黄鹂何时再饮泉(长清区双泉镇黄立泉村)

五眼井:天齐庙里槐抱椿(长清区双泉镇五眼井村)

王庄:老戏台,听得见往事(长清区双泉镇王庄村)

尹庄:那座没有神像的关帝庙(长清区双泉镇尹庄村)

马岭: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长清区孝里镇马岭村)

南黄崖:名山怀抱见气势(长清区孝里镇南黄崖村)

小寺:那座消失了的神宝寺(长清区张夏镇小寺村)

润玉泉:泉如玉村古朴,悠悠岁月稠(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润玉泉村)

贤子峪:一颗隐居的心(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贤子峪村)

翟庄:在黄河岸边,听历史回响(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翟庄村)

大李子顺:林密果香岁月长(平阴县锦水街道办事处大李子顺村)

南泉:石头房,安静的力量(平阴县玫瑰镇南泉村)

南石硖:分香岭下玫瑰香(平阴县玫瑰镇南石硖村)

停山头:群山止步望平川(平阴县玫瑰镇停山头村)

孔子山:  “杏坛遗响”何处寻(平阴县孑L村镇孔子山村)

前转湾:廉氏故居访沧桑(平阴县孔村镇前转湾村)

高路桥:古桥老树,锁不住时光(平阴县孔村镇高路桥村)

书院:泉飞万壑音,谁听水龙吟(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村)

东峪南崖:大村近城(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峪南崖村)

小屯:石门晚照“卖炭翁”(平阴县东阿镇小屯村)

衙前:古城繁盛,唯留记忆中(平阴县东阿镇衙前村)

直东峪:山谷里的隐秘传说(平阴县东阿镇直东峪村)

兴隆镇:一辋开三辙,古风今犹存(平阴县安城镇兴隆镇村)

刘光照:一个家族和一处老宅院(天桥区大桥镇刘光照村)

举人王:流风遗韵到今朝(济阳县回河镇举人王村)

后楼:一个人的守望(济阳县垛庄镇后楼村)

宁家:老人,古屋,村庄的故事(商河县沙河乡宁家村)

后记

内容摘要
    朱家峪:旧时光,新时光

    村名:朱家峪

    位置:章丘区官庄镇

    关键词:文昌阁、山阴学校、康熙立交桥

    到朱家峪时,村人说,这时候来,不是好看的时候,好看是在雨季,天高云淡,山水漫流,满眼的古建筑仿佛从历史中苏醒,要和人一起,来争睹满山的桃红柳绿。古村的灵性,就会挡不住地跃动起来。

    但冬天的古村无疑也别有一番意趣。贯穿整个村子的水流虽然干涸,但天蓝到透彻,悠长、光洁的石板路和星罗棋布的古建筑,被冷风冻瘦,一个个凝神聚气,眼望岁月静好。

    这静好,是从旧时光、新时光的缝隙之中遗落下来的美好。历经土地改革、“破四旧”、拆旧建新等等历史风潮,朱家峪却完整保留了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它仿佛被热闹的时代遗忘,但正是这种遗忘,让我们至今可以有一个地方,去捡拾从前,去触摸古村落的传统之美。

    “九山不露头,学子四海游”

    朱家峪三面环山,南面胡山、东面白虎岭、西面雁落山,古村仿佛镶嵌在山峪之中,只在北面,留有一个进出村子的通道。

    站在村北圩子墙“礼门”的嘹望台往南望去,便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在东、南、西三座高山之下,村周围又有九个小山头,但都没超过三座高山,村民于是编出一句“九山不露头,学子四海游”的话来。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吉祥语,而是朱家峪重视教育、人才辈出的历史总结。礼门南边的文昌阁和村南文峰山山顶的魁星楼遥相呼应,正是寄托了村人对培养人才的美好愿景。村中体量优选的一组老建筑――山阴学校,则正是朱家峪重视教育的一个明证。

    占地6.6亩的山阴学校保存得十分完好,学校有四进院落,南北长、东西窄,校门是仿广州黄埔军校校门而建,以示“育世英才”之意。校门内一条笔直的中央甬道直达后院,四进院落布局中规中矩,和谐对称。学校的建筑结构全是青石根基、青瓦白墙,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有意蕴的美感。

    山阴学校的建立,离不开教育先贤朱连厚,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敦促颇有社会活动能力的朱连勋等人,募捐助学,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山阴学校在民国三十年动工,民国三十三年九月竣工。后来地方武装又在这里营建改造,扩大了校舍。在进校门的影壁上,北侧写着山阴学校校歌,南侧写着校训。

    今年27岁的朱立华就是在山阴学校上的学,1995年上小学一年级,2000年小学毕业。每天早上,朱立华和同学们都会肃立在影壁墙前升国旗,只不过彼时,墙上的校歌早已被一幅山水画覆盖。2000年朱立华那拨学生毕业,山阴学校也停止了使用,两年后被当作景点对外开放。兜兜转转,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朱立华,如今已经成了村里的导游。

    朱立华赶上了山阴学校被当作学校使用的很后时光,而已经74岁的老支书李家均则是在学校刚启用没多久时上的学。数十年时光倏忽而逝,宁静的学校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

    村人说,早在山阴学校之前,村里的私塾就多达二十多家,重视教育,早已成为村里的传统。也正是因为这一传统,小小的朱家峪才能出进士、出举人,他们在“退休”之后,才会在老家建起宅子、家庙,才会让传统延续不断。

    62万字村史定稿

    仅就古建筑而言,山阴学校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朱家峪村的古建筑十分密集: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朱氏家祠建于光绪八年,关帝庙建于明代,复修于清嘉庆十三年,村中立交桥则建于康熙年问。此外,村中上百年的老宅子更是数不胜数。

    根据老支书李家均的说法,朱家峪原名城角村,后又曾改名富山峪。在明代以前,村中就有石、康等十大姓,明朝洪武二年,赵氏从河北枣强迁来,洪武四年,朱良盛也从河北枣强迁来,村中于是有了朱姓。如今,几乎近一半的村民都姓朱。

    在李家均的印象里,朱家峪重视教育,也许和旧时土地贫瘠、灾害频仍、粮食产量低、生活艰苦有关。李家均认为,《闯关东》把朱开山老家放在朱家峪,是有历史根据的,在他印象里,旧时村中有大约70%的人都曾闯过关东。

    1960年,家里没啥吃的,李家均的父亲就闯关东去了,在齐齐哈尔给人打铁。家里的日子艰难无比,难的时候把原本用来喂驴的糠都吃了。1963年父亲回家后,李家均家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点儿。改革开放之后,村民开山打石,也打铁,日子终于好过了。

    特别幸运的是,在“”破四旧风潮中,朱家峪的众多古建筑都没被破坏。李家均说,这要得益于村人人性好,“各家各户,都很熟悉,没好意思搞破坏,‘破四旧’时只把一些古书搜起来,连着祠堂里的一些牌位,给烧了。还有文昌阁前的两块碑,被用来修桥了。其他都没大破坏。两块石碑后来又被找出来立到了文昌阁前,可惜上面的文字,已经都基本看不清了”。

    古村毕竟闭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村人搬到圩子墙北面不远的村外,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村民搬了出来,形成了朱家峪新村,到如今,村子五百多户人家,留在老村居住的只有七十来户。自主性的搬迁也保证了村中原貌得以完好保存。

    2014年1月11日,长达62万字的朱家峪村史正式定稿。在李家均看来,十几个人忙活了两年,能把朱家峪的荣光记录下来,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P003-008)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本对济南古村落的进行文化寻访的城市文化读物。通过作者对古村落里老房子、古迹的探访,描绘古村落的历史变迁,以及村里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历史和人性的温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