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记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济记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72 6.0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编辑部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35622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8407885

上书时间2023-12-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许宝健主编的《经济记忆》是由中国经济时报创刊20周年以来的精品汇编而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主要包括了经济时评及著名经济学家等访谈,下册主要为经济社会深度调查,以及对经济学家、企业家、经济类媒体高管、地方政府官员的问卷调查。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掌握实情,认真探索,抒发有代表性见解,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阅读本书,对深入了解中国近20年经济腾飞和迅速奔向全面小康,定有所获。

作者简介
《中国经济时报》(China Economic Times)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以及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并向国务院提供决策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经济时报》准确、及时地报道中国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创刊以来,《中国经济时报》一直遵循“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方针,努力为中国和世界读者提供前瞻性的非常不错信息,在中国官员、学者、企业家阶层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录
时报时评
抢救中国名牌 3
重视阶层心理 4
寄望投资拉动 6
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8
西客站现象 10
转变发展观 12
国企摘乌纱 14
户籍制:坚冰裂缝 16
第三步战略 18
建设有魅力的市场经济 20
大树进城是一种浮华 22
人民币升值争论暂画休止符 24
还是要防通缩 26
部门立法可以休矣 28
一个“成功模式”为何破产 30
监督行政权需要立体化 32
新改革共识 34
注意力经济:向左还是向右? 38
新世纪的生动开局 40
说不尽的CPI 44
凝聚起新的改革共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46
“工资集体协商”逐步逼近问题实质 48
必须尊重劳动者的权利 49
起承转合之年 51
在更广阔的背景中看“中国奇迹” 53
23万条意见究竟有多大分量 55
深刻理解稳中求进努力推动稳进发展 57
中国需要建设一批一流智库 62
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写在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际 70
重聚共识方获改革勇气 79
调控的关键在于形成预期共识 80
改革是央企的唯一出路 82
推进领导干部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84
自给率跌破90%不等于粮食安全受威胁 88
避免制度化不平等愈演愈烈 90
大部制改革不能“一并了之” 92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20时代” 94
以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中国经济闷局 96
微刺激、强刺激不如改革式刺激 98
拿什么激励中国企业创新 100
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总比政府更有办法 103
经济记忆
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叔莲 111
经济学界常青树——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教授 119
电力改革不应回避输配分开——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访谈录 127
忆恩师陈岱孙先生——兼谈陈岱老教育思想 134
黄范章:我为什么推崇股份制 141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何历久不衰 149
追忆似水流年——与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先生的对话 156
李京文:我最愿意做学者 167
前面有一盏指路的灯——记我的导师何炼成先生 174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普通经济学人”——忆高鸿业先生二三事 180
勇于建言改革的谔谔之士——访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教授 187
吴易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经济学家 195
陆百甫:将数字变成美丽的诗篇 202
刘国光: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最早倡导者 215
真知社情民意方能高瞻远瞩——回忆陆学艺老师 229
郑新立:我在国家计委的13年(1987—2000年) 236
沉痛悼念敬爱的于光远先生 250
告别于光远 254
成思危: “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多彩人生 256
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第一人 272
卫兴华:经济学理论的清道夫 285
王珏:始终活跃在经济学的前沿阵地 293
田雪原:中国人口政策的设计历程 302
汪同三: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309
1979,中国第一次生态意识大普及 316
包产到户,安徽肥西的1979年春天 323
模式之辨
地方改革模式反思系列报道·温台篇
温州进入后温州模式时代 339
双重危机考问温台模式 343
温台模式升级有赖政府转型 348
金融难题困扰温州中小企业 351
温台还能担当改革急先锋吗 354
地方改革模式反思系列报道·诸城篇
二次改制刷新“诸城模式” 357
突破改革瓶颈寄望新动力 361
地方改革模式反思系列报道·嘉兴篇
嘉兴:在苏南与温台间游走 365
杂交模式催生“零资源”经济 369
配角经济同样可以做大 373
广东省云浮市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纪实
善下者,上善 376
服务下基层管理上水平 383
群众从管理对象到管理主体 390
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39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看山西如何分好保障房
建房一阵子分房一辈子 400
靠制度管住“两只手” 404
公开公开公开 407
保障房覆盖面仍待进一步扩大410
棚改房分配有喜也有忧 412
建长效机制巩固公平分配成果 415
机制“硬杠杠”破解保障房退出难题 418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看安徽如何分好保障房
保障房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 421
科学设置准入门槛 424
公租房将承担更大使命 427
租补分离破解保障房退出难题 43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看青岛如何分好保障房
青岛保障房建设实现“五个率先” 433
多层保障确保住有所居 436
配建模式破解保障房建设难题 439
经济与法律手段共同确保分配公平 442
农民也能住上保障房 445
发展之道
乡村调查
乌兰苏村:种地成了赔本的买卖 451
农民手里还是缺钱 457
乡村芝麻官最不好干 461
粮站面临“丢饭碗” 466
“新东北现象”调查
粮食积压,东北的焦灼 470
东北粮食高产政策走入困境 473
“洋粮”直逼国粮腹地 475
农业难题,如何破解 478
土地改革系列调查
枣庄的土地资本化试验 481
宁夏平罗实验“土地银行” 487
成都温江:农地“确权”与流转 491
苏州“股份田”激活土地流转 496
沁阳拍卖土地经营权诸多问题待解 499
珠三角“民工荒”调查
珠三角:99%以上企业缺工严重 504
劳动力问题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508
劳动力市场进入短缺时代 510
外贸形势系列调查
沿海外贸: “比金融危机时更严峻” 513
用工三大难题困扰出口企业 518
出口企业利润受到多方挤压 522
成本高、渠道窄沿海出口企业融资崎路多 525
缓解融资难政府企业各显其能 530
出口总体趋冷行业感受不一 534
内外交困外贸企业谋划转型升级 537
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经营现状:小微企业遭遇“艰难期” 540
最大难题:小微企业共认“三高”“两难” 545
政策期待:减少经营成本鼓励技术创新 551
中国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小微企业大型调查总报告 554
中国航运业调查
员工喊难、航企喊苦、行业持续不景气中国航运业何去何从? 558
国际巨头 “抱团取暖”垄断经营将威胁国内航企 563
国内税负过重削弱竞争力 565
“营改增”加重负担航运业“雪上加霜” 567
免征海员个税:中国航运界的一道坎 570
海运市场 “沦陷”过半中企缘何不敌外企 572
民营航企“用工难”显现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575
融资不畅困扰航企发展航运融资平台亟待完善 578
强国梦呼唤中国航运业崛起 581
棚改政策调查·辽宁篇
辽宁十年探出棚改路 583
阜新棚改如何啃下“硬骨头” 587
抚顺十年棚改再出发 590
棚改政策调查·山西篇
山西棚改:让优惠政策扎实落地 593
资金仍是制约棚改的最大问题 598
多渠道解决棚改资金 603
避免棚改指标压力下的“被违规” 606
社会化管理配套:别让企业背回 “包袱” 609
棚改遭遇产权难题 612
精准扶贫政策调查·河北篇
任务重、底子薄河北强力推进精准扶贫 616
精准扶贫政策应提升可操作性 620
河北扶贫需要京津冀协同机制 623
差异化产业扶贫提高精准性 626
金融创新撬动资金杠杆达到精准“滴灌” 629
精准扶贫政策调查·贵州篇
贵州扶贫攻坚进入“精确滴灌”时代 632
精准扶贫:好政策为何也有 “微词” 637
多措并举力促精准扶贫政策如“期”落地 642
让精准扶贫精准落地的 “毕节四法” 646
新局之光
学者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百名经济学家展望2013年经济大势之一 655
学者对2013年经济最大挑战与新动力的看法
——百名经济学家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之二658
地方官员对当前社会管理面临挑战的看法662
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百名财经媒体负责人调查问卷分析665
学者对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及深化改革形势的判断674
后记

内容摘要
 许宝健主编的《经济记忆》分上下两册。
上册内容包含两部分,一
为经济时评精选,是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20年来对宏观经济大势、重要经济社会事件、改革趋势的判断与观察,话题广泛,具有前瞻性;一为经济人物专访,记述了我国老一代经济学家在不同时期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所作的学术贡献,以及他们曲折的人生经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下册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年来所做的深度调查报道的精品集粹。既有对地方经济社会改革模式的比较,也有对地方破解发展难题的分析和点评,这些来自一线的深度调查,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描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质性和差异化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本册收录的大型调查报告“新局之光”系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推出的拳头产品,其择要观点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精彩内容
本图书分为两份册,第一册为经济时评精选,是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20年来对宏观经济大势、重要经济社会事件、改革趋势的判断与观察,话题广泛,具有前瞻性;一为经济人物专访,讲述了我国老一代经济学家在不同时期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所做的学术贡献,以及他们曲折的人生经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第二册为中国经济时报记着20年来所做的深度调查报道的精品荟萃。既有对地方经济社会改革模式的比较,也有对地方破解发展难题的分析和点评,这些来自一线的审读调查,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描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同质性和差异化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本册收录的大型调查报告“新局之光”系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推出的拳头产品,其择要观点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