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九一八年解体,帝国的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成立)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他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很有教养,钢琴弹得很好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是意大利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优裕的家境使得茨威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艺熏陶。 茨威格的文学才华很早就开始展露。十六岁时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了首诗作,不到二十岁便有诗作二百余首问世。二十岁时,出版了第1本诗集《银弦集》,收录了五十首诗歌。一八九九年,茨威格中学毕业,一九〇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同年他的第1篇小说《出游》在维也纳发表。一九〇四年,茨威格以论文《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担任维也纳《新自由报》的编辑,并出版了第1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后来,他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结交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一九一一年,茨威格的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一九二二年,茨威格出版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入了《热带癫狂症患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一九二七年,小说集《情感的迷惘》出版。茨威格的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情感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不是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专著、诗集、戏剧和影响巨大的人物传记。一九二〇年,茨威格发表了《三大师》。一九二八年,茨威格发表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巨作《世界建筑师》:《三大师》、《与魔的搏斗》、《三位作家的生平》;同时还出版了有名的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儿子,茨威格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一九四一年他经美国在巴西的圣保罗附近定居下来。他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和Z后一篇小说《象棋的故事》。战争的阴云使他窒息,他为自己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他同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目录
阅读指导/阅读提示/阅读指导/阅读延伸 /作者的话/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内容摘要
狄 更 斯 不,人们不应该去从书籍和传记中查阅查尔斯·狄更斯被同 代人热爱到什么程度。爱只生活在讲述的言语中。所以必须让 人来讲述,而且优选是这样一个英国人来讲述:他对青年时代的 回忆还能追溯到狄更斯最初取得成果的那个时期,让那些在五 十年后还不能确切地把《匹克威克外传》的作者称作查尔斯·狄 更斯,还只是不断地用更亲切、更深情的老绰号“波兹”称呼狄更 斯的那些人中间的一人来讲述。从这些人动情的忧伤回忆中可 以估量出那成千上万人的热情。当时他们都是以狂热的着迷接 受蓝色的《小说月报》的,今天它们成了藏书家的珍本,都已经在 抽屉里和书橱里发黄了。这些“老狄更斯分子”中的一位给我是 这样讲述的:当时,每逢邮件日他们都从来不忘记在家里等候邮 差。最后邮差终于把波兹的蓝色新期刊邮包送来了。他们盼望 了整整一个月了。他们等候,期待,还争论科波菲尔是会和多拉 结婚呢,还是会和埃格尼斯成为伉俪。他们都为密考伯的境遇 出现危机感到高兴。——他们倒也知道,密考伯会用烫热的潘 趣酒和良好的心情英勇地克服危机的!——现在他们还得等 候,等候,一直等到邮差坐在慢吞吞的马车上来把所有这些令人 不快的哑谜解开为止吗?他们可不能那样等下去,那样根本不 行。于是老老少少所有的人年复一年在到期的邮件日都迎着邮 差步行五六里地,为的是早一点儿拿到自己的书。他们在走回 家的路上就已经开始读起书来了,甚至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肩 膀旁边看刊物,还有个人在高声朗诵。只有优选心肠的人为了 尽快把胜利品送给妻子和孩子才大步流星地往家走去。那个时 候,每个村庄、每个城市、全国,乃至移居到各大洲的英国人 都像这个小乡镇一样热爱查尔斯·狄更斯,都从与他相遇的 个小时起一直热爱到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十九世纪里,在 其他地方的作家与他的民族之间都没有如此相似的恒久不变的 深情关系。他的名声像火箭一样腾空升起,而且从来不熄火。 它像太阳一样稳定地照在世界的上空。《匹克威克外传》期 印了四百册,第十五期就印了四万册。他的声望就以这样的雪 崩之势冲进了他的时代。狄更斯也很快打开了通往德国的路。 成千上万册小型廉价书甚至到德国中心腹地的犁沟里播种欢笑 和乐趣。小尼古拉斯·尼克贝、可怜的奥列佛·退斯特以及这位 永不枯竭的作家其他数以百计的人物都流传到了美国、澳大利 亚和加拿大。现在有数百万册狄更斯的书在流通。有大本,有 小本,有厚本,有薄本,有穷人读的廉价本,美国那里还有历来为 一位作家出的专享的珍藏本(我相信售价为三十万马克。这是 为亿万富翁出的版本)。但是今天还一如当年盘踞在这些书里 面的依然是快乐的欢笑。只要把书翻上几页,这种欢笑就会像 啾啾鸣叫的鸟一样在周围拍翅起飞。这位作家受到的爱戴是空 前的。如果他受到的爱戴在若干年的过程中没有升高,那么,这 只是因为热情再找不到更高的等级了。当狄更斯决定进行公开 朗读,第一次面对面走向他的读者的时候,全英国都为之狂喜 了。人们拥进大厅,把大厅塞得满满的,狂热的爱好者还紧紧抱 住大厅里的柱子,或者为了能听到所爱戴的作家的讲话,爬到讲 坛的下边。在美国,人们冒着冬季的严寒自带被褥睡在售票处 前边。邻近饭店里的招待员给这些人送来饭菜。但是拥挤程度 总是有增无减,大厅都显得太小,最后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美国纽约市的 一个区,位于长岛西部。为这位作 家布置了一个教堂作为朗诵场地。狄更斯便在布道坛上朗读奥 列佛·退斯特的奇遇和小耐儿的故事。狄更斯的声望并非起伏 不定。他把瓦尔特·司各特挤到了旁边,他使得萨克雷的天才一 辈子黯然失色。而当火炬熄灭,也就是当狄更斯去世的时候,就 好像是撕裂了整个英语世界的心。大街小巷里陌生人之间谈论 的都是这件事,惊恐不安的伦敦就好像是经历了一场惨败的大 战役。他被安葬在英国的万神殿,即威斯敏斯特教堂里,位于莎 士比亚和菲尔丁之间。成千上万的人拥到这里来。朴实无华的 纪念馆里天天都摆满了鲜花和花圈,而且时至今日,在四十年后 还很少有人从此路过而没有看到怀念的人撒下的几朵鲜花。虽 然年深月久了,他的声誉和所受的爱戴却没有枯萎。现今正如 当初英国把接近出乎意料的世界性荣誉的礼物放到一个毫无所 知的人,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手里那个时候一样,狄更斯依然是整 个英语世界里最受爱戴、最令人惊叹和为人赞颂的叙事文学作 家。 一个作家的作品无论就广度讲还是就深度讲都产生了如此 惊人的巨大影响,只有通过两种常常互相抵触的成分罕见地会 聚到一起才能实现,即通过一个天才的人与其时代传统的一致 性才能实现。一般来说,传统的东西与天才是相互抵触的,犹如 水火不能相容。确实,它作为一种正在形成的传统所体现出来 的精神与过去的传统相敌对,它作为一个新家族男性祖先宣告 与渐归消亡的同族的争斗,这简直成了天才的标志。天才和他 的时代很像两个世界,诚然相互交换光明与阴影,但是在其他领 域里却挥拳相向。它们在各自循环的轨道上相遇,但从来没有 一致过。现在这里正是星空中那种罕见的时刻,一个天体的阴 影罩住了另一个天体光明的表面,于是这两个天体便相互一致 了。狄更斯是他那个世纪里内心意图与时代的精神需要接近相 符的、专享的伟大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与当时英国的欣赏口味 是一致的。他的作品是英国传统的具体化:狄更斯是幽默、 是观察、是道德、是美学、是精神和艺术的内涵、是海峡彼岸六千 万人所特有的,常常对我们是陌生的,也常常是眷恋与同情的生 活感情。他不是写出了这么一部作品,而是写出了英国的传统, 写出了最有力、最丰富、最奇特,因而也是最危险的现代文化。 对于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切不可低估。与德国人相比, 每一个英国人都更加是英国人。英国气质不是如同一层表皮, 不是如同涂在人的精神机体上边的颜色。它渗透到人的血液 中,规律地影响血液的节奏,使一个人最内在、最秘密、最独特的 东西充满生气:那就是艺术性。英国人作为艺术家也比德国人 或者法国人更有民族责任感。因此,在英国每个艺术家、每个真 正的作家都在内心里与英国气质做过斗争。然而甚至最激烈、 最绝望的仇恨也没能抑制住传统。传统以其纤细的血管深深地 植根于内心的土壤中,以至于谁要想去掉英国气质,他就得撕碎 整个机体,就会伤重流血而死。有几个贵族很好渴望成为自由 的世界公民,曾经进行过冒险。拜伦、雪莱、奥斯卡·王尔德都想 要消灭自己身上的英国气质,因为他们都憎恶英国人身上的这 种永恒的东西,但是他们只是撕碎了自己的生命。英国的传统 是世界上不错有力的传统、获胜最多的传统,但是对于艺术来说 也是最危险的传统。说它是最危险的传统是因为它是阴险的: 它不是酷寒的不毛之地,不是不吸引人的或者不好客的。它用 暖烘烘的炉火和柔软舒适的设备引诱人,但又用道德的限度围 上篱笆,进行自我束缚、自我调整,因而与自由的艺术家欲望很 合不来。它是一所简朴的住房,有断断续续的微风,又能防御有 危害的生活暴风雨。这里有欢乐和愉快,也很好客,是个具有使 得市民阶级心满意足的壁炉炉火的真正的“home”(家)。不过 对于以世界为家的人来说,对于无拘无束地以游牧民族快乐的 离奇漫游为优选乐趣的人来说,它就是一座监狱。狄更斯很愉 快地适应了英国的传统。他在这种传统的四壁之中深居简出。 他觉得在祖国的范围里很舒适,因而终身从未越出过艺术上、道 德上或者美学上的英国界限。狄更斯不是个革命者,在他身上 艺术家与英国人是协调一致的,而且逐渐接近溶解为英国人了。 他的作品是他的民族不自觉地、变成艺术的意志,因此,每逢我 们在确定他的作品的丰富内容、罕见的优点和疏忽的可能性的 时候,我们总是同时在和英国进行争论。
主编推荐
孩子再不阅读,考试连卷子都做不完!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 温儒敏
1.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要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本书系全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这些阅读目标。
2. 名著阅读课程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
3.精雕细刻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文学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呈现了一个我们只熟悉名字未必熟悉真实人生的天才世界:巴尔扎克,一个用笔创造新世界的“拿破仑”式的英雄;狄更斯,以雪崩之势冲进他的时代、声望与所受爱戴年深月久仍不枯萎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将个人生活窘困和身体痛苦变成一个传说、一个英雄、一个圣者的作家。
4. 优选版本,环保纸张,精良印刷,提升文学名著阅读品味,缔造文学名著价值典藏。
精彩内容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三大师》(七年级下),针对初中生学习要求和能力发展特点,为初中生量身打造的阅读指导读本!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进行贴心的“名著阅读课程化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延伸阅读,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
《三大师》是茨威格创作于一九一九年、发表于一九二〇年的一部传记。后来,茨威格把这部传记和完成于一九二五的《与魔的搏斗》、完成于一九二八年的《三位作家的生平》合起来,以《世界建筑师》为总题出版。他把这三本传记称为“精神类型学”的写作。他认为这九位作家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激情为人类建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三大师》,茨威格以“凝练、浓缩和准确”的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深刻的笔法和浓烈饱满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媒体评论
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Z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茨威格的文学荣誉直达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也许自埃拉斯谟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像茨威格这样。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茨威格掌握一种有效的叙述技能,他能抓住读者。他原本无意于去写实验性的长篇小说,也不想做文学上的先锋者,但是他带着极大的天赋,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真正的不世之才来推进德语中篇小说艺术,他精心地把握着节奏,带着悬念来讲述“情节”。
——法国学者? 雅克·赖德
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 张玉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