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80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是“80后”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1 4.3折 68 全新

库存2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翔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52879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606783

上书时间2023-11-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姚翔,男,80后,籍贯四川。生于贵阳,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贵阳市作协秘书长。主要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体裁创作。作品散见于《山花》《贵州作家》《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等报刊杂志。

目录


内容摘要
     酸萝卜 远处走来一个谁,提起坛坛像手雷,手雷里头有哪样,酸甜萝卜叮当晃。 每个下午,小学门口都有人摆摊。摊主像商量好的,各卖各的玩意儿,互不妨碍,自取其利。 这群人里提手雷的那位,我们亲切地唤她老板——卖酸萝卜的。除此之外,从左到右,还有卖绞绞糖的、五香瓜子的、冰棒雪糕的、油炸洋芋的、浇糖人的,整整一大排老板。 酸萝卜老板被一群聒噪的少年环绕着,享受明星待遇。此时的她,像演唱会上的杰克逊,台风稳重。你眼巴巴望着她,像望着生命的全部,她佯张二不睬,甩都不甩你,因为她知道,用不了多久,你的零花钱便会悉数落入她围兜前的百宝袋。所以任由你眼神如何热切,她都不为所动,兀自慢悠悠地摊开竹簸箕,摆上预先裁好的报纸和吃食,像赌场里高呼“买定离手”的荷官,随意吆喝几声,正式开卖。 在我们眼中,她是个有特异功能的人,一眼即可洞明大家的心。她似乎总是知道你荷包里有没有钱,有多少钱,你攥着不多的钞票将去向哪个摊位,而她总有办法三言两语便将你截住,直至吃到她的手艺,身无分文地离开,这是她的本事。 就我而言,本没多少机会和这些老板进行实质性的接触,不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快到我那不苟言笑的父亲竟主动提出每天多给我加三毛零花钱。这是继每日清晨一元“过早”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零用钱,在我穷得可怜的少年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是这增加的几毛钱币,让我体会到了如今许多土豪的烦恼。过去,囊中羞涩,人家吃什么就跟着蹭什么,如今突然有了自主选择权,反倒不知买什么好了。思虑良久,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我决定还是先买酸萝卜。 她家的酸萝卜与众不同。首先表现在形状上,与如今西普陀寺门口卖的“方坨坨”相比(很奇怪,卖酸萝卜的摊点多设于公园、寺庙门口,将萝卜切成方块,五元一碗),萝卜通通切成片,似极了猪腰子的一个横截面,客人要多少钱的,便拈多少钱的,标准和尺度全在老板心间;其次,在厚薄上,与黔灵山公园里半坡的那家相比,虽都是切为长条,却薄了不少,吃货们在赞叹老板刀工精湛的同时,心里并不乐意。很后,体现在包装上,现如今,付款后,老板们通常都是用一次性碗装好,撒上红彤彤的辣椒面递来。她家却非这样,用的是报纸,纸上印满了文字和图片。老板拿起竹筷,将酸萝卜小心翼翼地拈到纸上,萝卜洇着水,不一会便会将纸片浸透,但我们根本不计较,此时主要关心的是数量,担心够不够吃。吃,萝卜片自然是不够的,关系好的同学,你一片,我一片,如何会够。等不到上课铃响,三下两下东西已经下肚,所幸留在掌心里的那酸酸甜甜的余味,许久都挥之不去,等到课程过半,嘴巴馋了,尚能回味回味。 麦乳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麦乳精是稀罕物,走亲访友,人们多拎着它,可谓红极一时。 爸妈有朋白远方来。打开门,人还未进家,先递进一个红绳网兜,礼物从缝隙中露出冰山一角。客人谦虚地说:“不好意思,也没什么可买的。”麦乳精都买了,还要买什么。爸妈不会说,也不敢说,他们只会“假巴一二”(意为佯装)地愠怒道:“来就来,还拿哪样东西。”赶紧招呼来人进家,热情奉上茶水的同时,自然地伸手接对方手上的东西。 幼年,我有个烂德行,只要客人进门,便兴奋莫名(俗称人来疯),膝前身后乱绕,一求引人注意,二为窥探礼物。礼物摆在桌上,大大小小摞成尖塔,除开腊肉竹笋等不能直接取食的特产,罐头、零食一类便成了我的主攻目标。刚上小学,字识得不多,但“麦乳精”的文字图案却早已烂熟于胸。能在自己家里见到,意义非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心里感慨,终于可以不再与人分一杯羹,坐在家里好生过回嘴瘾。不想还好,一想顿时感觉时间慢如蜗牛。大人们自然感受不到,仍旧谈笑风生,聊起天来,绵绵长长。美食当前,却不能更近一步,我如坐针毡,过了一会儿,升级成“磨皮擦痒”,开始在每个房间乱窜。可惜那时不懂“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些人生道理。在无数次窜进窜出后,终于碰倒桌上水杯,酿成了一幕茶倒杯翻的人间惨剧。再观客人,衬衣裤腿浸湿一片,嘴里连声说着没事,神色却格外悲戚。霎时间,爸爸脸色突变,递上眼色,妈妈心领神会,立即将我带进里屋“关押”起来。可是这“亡羊补牢”未免晚了一些。考虑到客人尚在,暂时以训斥为主。骂过之后,妈妈低声警告道:“在这思过!客人不走,不准出来,一哈看咋收拾你!” P3-9

主编推荐
一位“80后”的记忆,一段历史的痕迹。有趣的不止于文字,还有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精彩内容
“80后”已然成.人,只属于80年代的童年记忆渐行渐远,“80后”们都在说,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有这样的记忆了……网上流行一句话叫“‘80后’的童年记忆,‘90后’根本看不懂”。真的吗?其实“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童年的玩具、童年的零食……都有着生长于手工时代的“70后”印记,跳皮筋、扇洋画、斗鸡、跳拱背……但生于“80后”的小伙伴们正值改革开放,他们的记忆童年里有了任天堂、录音机……“90后”们不甘于“看不懂”。他们不但也玩扇洋画还发扬光大地扇烟壳,很接地气地玩蜘蛛、竹节虫、蟋蟀和蚂蚱呢。《我是“80后”》从个人记忆出发,在《“学渣”的美好时代》《青春往前是童年》《笑一笑,父亲》《干杯,父亲》《冯叔与三孃》等等篇什里复活了时间。那些至今读来依旧鲜活在文字里的人物、趣事,却有种往事如烟的伤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