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史的命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良史的命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6.48 4.7折 35 全新

库存19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学典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5300

出版时间2012-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8125132

上书时间2023-11-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主要研究范围为近现代及当代史学史,本书是作者近年对二十世纪史学界一些节点和人物的研究文字结集。《良史的命运》作者王学典在书中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的史学演变过程,以严谨客观的史家态度,描述评价史学领域中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功过得失,尤其对“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的阐述,显示了较高的学术素养。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

目录
辑 那些逝去的背影

痛苦的人格分裂/5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75

附录:《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24

附录:《古史辨》册出版八十周年感言/30

疯癫与社会:“肃反”中的童书业/33

良史的命运/56

附录:翦伯赞与范文澜的学术渊源/70

新时期黎澍侧记/78

又力学界哭英灵/109

传统文化复兴的先驱/118

华岗:“严肃的学者”与“热情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完美结合/127

第二辑 重写学术史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137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180

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227

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五十年/240

“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265

第三辑 回眸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28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309

放逐“现实”回避“问题”:九十年代学风的致命伤/332

粪土当年万户侯/339

第四辑 情系当代

“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357

曾有一种“参照”:作为历史代价的“四类分子”/370

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375

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383

内容摘要
《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钎
  现代《尚书》学的研究与整理,由顾颉刚发其端,示其例,而这一研究之告一段落,则端赖刘起舒。顾颉刚和刘起舒的名字可以说是整个二十世纪《尚书》学研究的标志。
  《尚书》学研究,是贯穿顾颉刚漫长学术生涯的一条主线,也是他晚年与弟子刘起舒师徒相承的一段学林佳话。现代《尚书》学的研究与整理,由顾颉刚发其端,示其例,而这一研究之告一段落,则端赖刘起钎。顾颉刚和刘起舒的名字可以说是整个二十世纪《尚书》学研究的标志。师徒二人薪火相承,第一次廓清了笼罩着《尚书》的两千余年的重重经学雾障,不仅使这部曾经的“圣经”真正恢复了它古文献汇编的性质与面貌,还在彻底整理与全面总结前人两千余年问成果的基础上,对这部历史文献汇编做出了新的考索与释读,从而为现代《尚书》学与其他经学研究树立了样板与标本,现代经学研究由此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顾颉刚对《尚书》学的贡献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保存了我国古代珍贵的人文、自然科学资料。在古代社会,它被尊为“六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其《尧典》篇立上古史叙事之骨架,《禹贡》篇开后世地理之学,《洪范》篇创后世五行之学,《大禹谟》之“十六字心传”,为宋儒理学之宗。作为群经之首的《尚书》,不仅被奉为历代统治者牧民治国之轨范,还是中国占代社会道统、政统、学统的根基所在,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尚书》学因关涉整个上古史叙事,并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总堡垒”,而进入顾颉刚的研究视野,又冈其为研究夏、商、周史事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而成为顾颉刚毕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疑古”还是“重建”,《尚书》学自始至终都是顾颉刚全部学问的核心。
  顾氏对《尚书》学研究的最杰出贡献,是对其中主要篇章成文年代的考订。《尚书·虞书》中的《尧典》、《皋陶谟》,以及《夏书》中的《禹贡》、《甘誓》篇,一直被认为是虞夏时代的文献,顾颉刚率先对此提出质疑。徐旭生认为,把“《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初写在春秋、写定在战国)”,是“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绩”,而顾颉刚考订《禹贡》非禹时书,所述非禹时事,《禹贡》篇实际成书于战国时期,尤为“一大发明”(吕思勉语),影响学界至深至远。轰轰烈烈的“古史辨”运动由此发端!
  《大诰译证》是顾颉刚为整理《尚书》所做的一个典范。《尚书》是最“难读”的典籍,向有“佶屈聱牙”之称,不仅朱熹“聱讹者且未读”,连王国维也自承“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六”,而《大诰》又是《尚书》中最难读的一篇。顾颉刚以七十万字的《大诰译证》考订六百余字的《大诰》篇,调动了几乎所有的古文献和相关的传、注材料,将校勘、考证、训解、章句和译述有机综合起来,广泛采纳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材料,从历史方面考订周公东征迫使东方少数民族大迁徙的史实,被认为“其造诣之高,无论就规模、见识、方法、资料与体例的全体或任何一方面看,已远在王国维的《尚书》研究之上”(许冠三语)。
  开白话翻译《尚书》之先河,是顾颉刚对《尚书》学的又一重大贡献。早在一九二五年,顾颉刚已做《盘庚》与《金滕》今译,先后刊载于《古史辨》第一、第二两册。一九五。年开始,顾颉刚再次强调并致力于《尚书》的今译与简注工作。顾颉刚的《尚书》今译,是对于《尚书》进行彻底整理与全面总结之后的“裁断群言”,杨宽曾评价顾颉刚的今译工作,认为真正做到了王国维所说的“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今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
  ……

精彩内容
作者主要研究范围为近现代及当代史学史,本书是作者近年对二十世纪史学界一些节点和人物的研究文字结集,分为“回眸八十年代”“那些逝去的背影”“重写学术史”“情系当代”四个部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